标题 | 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
范文 | 李竞玮+王凡+尹剑+高政南+邹飒枫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给高等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创新。同时,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其独特的临床优势,为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供保证。本文从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意义、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得出可行的结论,旨在通过推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非直属附属医院 本科生导师制 可行性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已在国内很多院校普遍开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专业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提高医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医学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个性化教学,切实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典范,对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本科生导师制源起及内涵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适用于研究生教育,随后美国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使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1]。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经验,逐步扩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范围,形成各自人才培养特色。事实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且成就卓越的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人员中,为本科生选择一批符合预定条件的人员担任导师,每个导师分工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班级授课之外的多种交流形式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课内外学习和科研实践。”[2]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导学”和“师徒”关系,促使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 近年来,建立在医教研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层出不穷。利用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有利条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随着医学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传统的小班讲座式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和形势变化,存在以下问题及弊端: 社会需求改变。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加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和临床能力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师生关系疏远。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以统一化、规格化的标准进行教学。如果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那么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将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难以接受进一步指导。 学生面临困惑。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身处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重新适应。进入医院后,很多学生学习盲目被动,缺乏学习动力,不知如何利用好临床医院的优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没有渠道与临床教师建立进一步的联系,以方便尽早深入临床进行学习。 教学与教育脱节。非直属附属医院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是教务部干事负责学生工作,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学生教学与教育互不相交,互相割裂,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影响教书育人实效。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只是单纯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尤其缺乏创造力,使教书育人效果大打折扣[3]。 (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优势 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其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充足高素质的教师资源为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尤其在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工作特色在于因材施教,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使导师工作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生活、心理等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既能够全面加强学生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以及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又能够重视学生医德医风方面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医院的有利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灵活、真正参与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创新,培养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的宗旨;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发挥教师专业性、增强教师责任心、增强教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是改善师生关系,紧密学生、教师和课程关系的有效途径,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合理有效补充,对传统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加强教书育人的实效。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医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首先,学生有机会经常到临床见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其次,本科生导师可以弥补学校辅导员在临床专业学习方法、临床科研实践、考研及未来就业等方面指导不足的缺陷,利用一切机会在课外与学生多接触,对学生思想、生活、就业、专业学习等方面提供有益指导和帮助;最后,本科生导师、可以改变过去批量生产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用性的有效理解,并会在参与导师科研过程中进一步不断强化,使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在参与导师科研过程中,不仅可以向导师学习,还可以向年龄相仿的研究生学习,增进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尝试进行模拟研究生阶段做试验和写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阔专业视野,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临床教师教学、教育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能够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对导师的职业道德、人格素养、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非直属附属医院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有利于师生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中,任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牢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社会阅历,但由于踩着铃声上下课的大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和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本科生导师制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导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个性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引导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的优势,增加教师与学生相互接触的机会,合理、科学的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密切师生关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拉近师生自己的距离,导师有责任有义务抽出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接近老师,在师生间直接交往和沟通过程中,能够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 建立一种互动式的良性的教学关系。更为可贵的是,导师通过对于学生的交流和影响,可以把自己科研方面的思维方式、医疗工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待患者如亲的工作准则和高度责任感传授给医学生,对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弥补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不足,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有效实施的强大保证[1],对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所提出,已经具备了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相信本科生导师制在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推行一定会对医学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