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应对方式的关系 |
范文 | 毛新愿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危机概念、社会对于心理危机的支持情况以及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然后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探讨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对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危机 社会支持 心理危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西方对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探讨已经有具体的研究,而当前我国对心理危机的研究不是很多。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对自身、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个问题做出深刻的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何为心理危机 危机是个体在遇到困难或者难以处理的事情时所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危机使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以及行为上都出现了功能性丧失,在对困难的处理上出现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引发中学生的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面临的困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出现的应激困难状态。心理危机的内涵就是一种随着外部环境的危机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甚至失衡状态。 (二)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1)自我造成的心理危。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课业负担比较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学生承受危机的心理能力比较弱。面对外部环境和家长老师的期许,难免会产生相对自我的封闭状态,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期望值赋予自身。当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出现明显的不匹配状态时,中学生的心里就会出现一种激励自我前进和超越自我的强烈赶超心理,在这种自我压制的状态下,中学生很容易陷入极端,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即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2)社会环境的压力。社会化大环境的发展对于个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冲突时,学生会出现一系列反应,例如:模仿、顺从或者叛逆。有些自制力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效仿不良社会现象的情况,当接触到社会中的吸毒、赌博等现象时,中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强大的压制状态和矛盾心理状态下,跟从或者不跟从都会在其心理上有一定的冲突。此时的中学生处于一种心理矛盾和危机的状态。因此,社会化的影响对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不容忽视。 (3)家庭的影响。心理危机的产生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和应急能力相对要好一些,而那些家庭环境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困境、窘迫的状态中,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进而会出现生性孤僻、行为障碍、心理压力过大的不良反应。 二、应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起着缓冲的作用,一般来说,社会调节可以减轻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感,从外部环境来改善中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学生的抑郁和过失行为,也可以缓冲生活事件的不良反应,有助于青少年缓解抑郁的情绪,发展良好的心智。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中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正相关关系;而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与社会支持缺乏及社会惰性、担忧、压制、焦虑这些因素则有着明显的负相关。 社会支持的主要目标是强化青少年内心力量,帮助青少年从困境中走出来。汶川地震以后,社会展开了一系列对于灾后群众的心理危机干扰工作。中国政府对于灾区的灾民进行了一系列救济措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地支持。从物质层面来说,政府给予的物资帮助,给了灾民一股温暖的力量,灾民们从心里感受到温暖,尽管遭受了沉重地打击,但是受到政府的帮助和鼓励,他们的心里会感到没有那么痛楚,相对的,困难的阻碍也就小一些。从心理层面上讲,社会给予了一定的正能量,帮助受灾民众重建家园,关切灾民,照顾灾民。在整个社会的帮助和鼓力下,重振汶川,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得以实现。从这个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的支持使得灾民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而对于中学生而言,重建了家园,得到了社会的帮助,在物质和心理层面都得到一定的缓解,在危机面前,其应对危机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自身能力得到加强,危机感也就会相对化解。因此,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危机还是有一定的缓冲和化解作用的。 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风俗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健全社会制度,做好体制机制建设,从制度层面看,它为中学生建设了一个良好的保护平台,会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如何应对中学生产生的心理危机 尽管中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存在于社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缓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重要方法。本项研究比较少,而对于与实践相结合的实地研究更是少之甚少,因此,本文相对合理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来应对中学生面对各种情况产生的心理危机。以下主要从中学生个人、中学、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中学应对措施 第一,中学需要对于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良好的制度是中学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首先是要健全青少年的合理竞争机制,做好破格选拔工作。其次是在环境上给予中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完善自我,使其更加自信。再次是加强导师监督制度,通过导师团队的力量充分带动学生们健康成长,最后是要发挥老师的帮带教作用,合理有效的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指南针,只有当老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得正确有效,才能让学生更加完善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学会迎难而上,选择正确的道路,勇往直前。 第二,健全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首先是要扩大资金支持,对教师实行完善的奖励机制,完善教学奖励机制体系,注重发挥这个完备体系的巨大作用。其次是要实行每年评选优秀教师,杰出青年教师职称,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再次是要重视对于学生的资助,在物质层面给予优秀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合理的帮助,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平等。 (二)中学生的自我克服 第一,自身的态度是克服危机的重要武器。青少年必须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心理危机干扰模式,掌握一些化解危机的方法,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懂得向他人求助,倾诉自己的困扰,并且选择合理的方式来正确应对。积极的利用各种资源,懂得换一种方式去看待问题,而不是钻牛角尖,要合理有效的去化解这个困难,不能硬碰硬。可以采用听音乐或者去尝试其他的户外运动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紧张、恐惧、压抑、忧虑的心情,不能积累这种负面情绪,要把握好这种心理失衡和正确应对的关系。 第二,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自身困境,求助医生。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去看心理医生是一定的,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要正确的面对自身所处的困境,学会倾听,领会别人的劝导,听从别人的解决方式,不带有负面的情绪,当得到别人的欣赏、称赞、支持、关怀的时候,要懂得去感激。 (三)中学如何解决中学生心理危机 第一,中学教师作为应付心理危机的主力军,首先应该第一时间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危机。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该联合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第一时间组成解决危机团队,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医等人员到场,避免拖延造成不良后果。其次,教师应该多于学生沟通交流,聆听学生的心声,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去开导、引导学生,让学生走在身心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第二,校方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心理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心理的需要是中学生心理危机解决的重要措施,满足学生的底层需要,然后再帮助学生获得高层次的需要,使其摆脱焦虑、痛苦、烦恼、丧失和绝望的情绪。一是要帮助学生实行角色功能的转化,适当的扮演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不同角色。调整学生的情绪,倡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在校园环境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二是要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三是要教会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突如其来的打击,做好规划和预防,解决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四是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制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态度,增强自信心。五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学习长效机制会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六是要通过心理暗示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扩大学生与世界的接触范围,了解更加广阔的客观世界,让学生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摆脱依赖,争取社会的支持和亲属的配合。七是教会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低头,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不是一味的躲避。八是利用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系统。九是开展好校方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工作,并且定期对学生和家长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指导工作,及时地沟通与交流。 心理危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认为中学生心理危机是可以得到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的,需要自身、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中学生心理危机和社会支持、应对措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理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2:114-120. [2] 和亮坤.上海市高中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2,:56-12. [3] 梁瑞涛.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34-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