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生自我主义作用下的中国家庭的弹性个体化 |
范文 | 王艺璇 摘要:全球个体化的浪潮,中国的家庭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形塑作用,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在被瓦解,核心家庭(夫妇式家庭)正在逐渐超越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成为主导的家庭类型,个人的价值也越来越在家庭中凸显。然而,在本文看来,内生的自我主义却让个体化的进程在中国呈现弹性化的特征,这种自我主义一方面让个体化在中国的家庭范围内更容易发生革命,另一方面却让个体化进行得十分不彻底。 关键词:个体化 中国家庭 自我主义 弹性化 个体化浪潮的兴起,是现代性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含义的重要议题。不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中国,个体化进程在何种程度上形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而对社会变迁发生作用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重心。其中,个体化对于家庭的重新刻画,彻底改变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形成、结构以及行事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也由此发生质的变化。尤其在强调家族主义和集体价值的中国,与猛烈的个体化浪潮发生碰撞后,中国的家庭发生怎样的变化,传统的家庭价值和关系是否就被个人主义所直接取代了呢,这些都成为本文探讨的话题。 一、个体化理论的内涵 个体化,并不是当代社会才有的新概念。实际上,在早期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就有所涉及。在这些早期的学者那里,个体化是在现代性的范畴之中。韦伯(1978)认为,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传统型权威向理性合法性权威的转型,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个体化的进程。而涂尔干(1968)关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论述,也无疑指出个人从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分离而出是现代社会的走向。梅因(1861)在《古代法》中揭示了工业文明让社会由身份走向契约关系,个人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基本单位,他们脱离血亲而获得权利,过去家庭的责任和权利也转移给了国家。从上述可以看出,其实在早期的研究中关于个人从传统的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强调理性个人的独立价值的个体化结论在很早就萌芽了。 早期的个体化理论停留在论断上,而当代的社会研究中,贝克,鲍曼等社会学者则试图从更深的层面揭示个体化浪潮的本质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怎样促成社会的变迁。贝克(2002)的个体化理论最为知名,贝克区分了“第一次现代性”和“反身现代性”,而在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反身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强调创造性自我而掀起了个体化的浪潮,并进一步瓦解传统社会中的身份共识、家庭结构和角色。埃利亚斯(1975)在个体化的矛盾这点上与贝克的观点类似,指出个体化就是在社会结构和自我个性中寻找平衡,塑造自我。而对于鲍曼来说,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最明显特征,社会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分化:把社会成员从已有的社会属性的确定性当中解放出来,如今这个过程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完成。吉登斯(2013)的个体化观点则带着浓厚的结构主义的论调,但是他也强调个体在这个进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和自我实现去发挥能动性。 从以上各位学者的个体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两点,(1)个体化进程强调个人从阶级阶层、性别、家庭、价值观框架等集体力量中脱离,主张独立的自我以及个人主体性应日益得到显示和表达。(2)这个进程不意味着个体在自谋出路的时候没有困难,也并不代表传统和社会结构已经完全对个人失效,实际上传统和社会结构反而可能对个人产生更为强烈地支配性影响,只是此时是个人为了个体生活而主动选择系统所导致的。 二、被个体化浪潮席卷的中国家庭 在了解完个体化的内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家庭实际上也被席卷进个体化的大潮中。家庭人口规模呈现减少的曲线,同时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的数目正在缩小,核心家庭逐渐占据主导位置,这个结论在几个大型的家庭调查(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王震宇,唐灿,2008)中也得到确认。除了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之外,笔者想要着重强调的是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变迁和家庭关系私化。 (一)家庭权力结构的变迁 强调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的个体化浪潮,最先打破的就是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而家庭的权力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横向的性别权力结构和代际间的权力结构。首先横向的夫妻间的权力结构趋向于平等。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中,女方待在家中,生育以及抚育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男方则在外工作,负责赚取家庭所需要的收入。如今,无论是男性和女性都逐渐被从传统的先赋性角色中得以解放,例如男性不再一定负责家庭经济来源,而可以化身“家庭妇男”,而女方不一定依靠来自丈夫的经济保护和婚姻的庇佑。从更普遍的一般意义上,则体现为家庭中女性权利的平等,例如家务劳动、照顾和抚育下一代等也变得可以选择。其次,代际间的权力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父系权威遭到挑战和削弱。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孩子是父母的重要砝码,也决定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拥有话语权,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取向以及婚姻,尤其是当孩子经济独立之后,自主权也体现的更加明显。这个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在中国的农村,代际间的权力结构,尤其是父亲的权威正在逐渐被削弱(阎云翔,2012)。 (二)家庭关系以及生活私化 正如阎云翔(2006)在他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阐述道:“以前作为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制度的家庭,如今逐渐演变为私人生活的中心以及个人的避风港。其次,在家庭成为私人圣地的同时,家庭内部的个体成员也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私人生活,因此,私人生活一词便具有了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含义。”家庭关系的私化,直接体现为以前从属与传统大家族的家庭个人成员变得重要,家庭关系不再依附与更高一层家族的权力机构。同时,家庭关系私化还间接转化在亲属团体的影响力下降。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语境下,无论是结婚还是生育小孩等重要的家庭事件的决定权并不在个别家庭成员手上,而在与之相关联的大家庭中的权威家长手中。个体化冲击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的私化,使得原本有影响力的亲属变得不再关键,亲属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疏远和冷落。而与之相反的是,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员变得更加亲密。有调查表明,在较小的家庭规模中,甚至出现夫妻轴取代亲子轴的趋势(杨善华,2000)。 三、中国内生的自我主义与弹性个体化 中国家庭正在经历着个体化浪潮的冲击,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家庭会被完全的个体化呢?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根源于个人主义的个体化与中国文化内生的自我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分野决定了我们在接手个体化的洗礼的同时,并不是彻底的,而是具有弹性化的。 (一)内生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野 根源于个人主义的个体化隐含着几个哲学命题。首先个人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个体之间的平等性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每个分子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任何以伤害别的个体利益的行为在法理上是不被允许的,其次个人主义鼓励个人的独立性,保护个人的自由度和主观意识的表达。因此,具有这样内涵的个体主义反映在家庭的变迁上,就直指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形成自主化,夫妻关系平等化和亲属关系疏远化等的特征。然而,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滋长的是内生的自我主义,并非是个人主义。自我主义在费孝通(1985)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有过这样的解读,自我主义是“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以“己”为中心跟个人主义有着哲学本质上的根本分歧。以“己”为中心是只看重自己。在自我主义的作用下,我们处事务实,并不追求终极价值,在乎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家庭个体化进程中就会出现弹性化的表征。 (二)弹性化的中国家庭个体化进程 在自我主义涉入下的中国家庭个体化呈现出明显的弹性化与不彻底性。一方面,个体化推动的家庭成员,追求自我的独立和自由以及个人在生活方式和抉择上的自主性。例如,在婚姻和配偶的选择上,个人拥有决定权,并且婚后也更倾向于选择独立门户。事实证明,从调查数据上来看,中国城市中年轻人婚姻自主性的确不断加强,包办婚姻在1979年前最多,自主婚姻在2000年之后占比最大。然而,我们发现,在追求婚姻的自主性的同时,相当多年轻人仍然靠父母或者家族给予资源上支持来完成家庭的组成。例如,年轻人成立家庭,靠父母供给首付来买房的比例至今居高不下,举行婚礼仪式产生的成本也大多由大家来承担。同时,年轻人对父母或者家族给予资源支持并看作是理所应当,在权利上追求自由,在达成方式上保留传统的行为模式,显然是个人主义价值和自我主义作风相作用造成家庭个体化的弹性空间。 值得指出的是,自我主义导致的弹性化还体现在对传统的破坏和打破的推波助澜上。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主义,让许多西方学者默认:相比西方社会,个体化进程在中国会受到许多来自传统对集体主义价值推崇的阻碍。实际上,我们自我主义的取向对于个体化的进程也留足了活动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城市,当面临房屋动迁和分配利益的时候,大家庭中的个体家庭马上风崩离析,不惜决裂对簿公堂。既对个体化推行的保留,同时又加剧破坏传统家族结构,自我主义作用下的中国家庭呈现出具有双面效应的弹性空间。 综上所述,个体化瓦解着中国原有家庭的结构,权力关系以及规模,然而扎根于个人主义的个体化碰到中国内生的自我主义取向,就在中国呈现出独有的弹性现象。 参考文献: [1] Tonnies,F.Community and society.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1957. [2] Durkheim,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Simon and Schuster,1968. [3] Giddens,A.The third way: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John Wiley & Sons,2013. [4] 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王震宇,唐灿.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2011(2):182-216. [5]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 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 费孝通,刘豪兴.乡土中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