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安全保护体系研究述评 |
范文 | 陈肖东+杨晓英 摘要: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步入高校,让教育对象更为复杂。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样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样本,留守经历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积极品质;留守经历对研究群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双重影响。60%的研究者持“有害论”,认为留守经历危害儿童成长;30%的研究者持“有益论”,认为留守经历促进了一些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 10%的学者持“无差异论”,认为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及人格形成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有留有经历大学生 安全保护体系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批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部分农民工子女因为父母在外地务工,被迫留守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这份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文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总体思路,目前,民政部会同公安部、教育部正在进行留守儿童情况的摸底排查。 留守儿童长大以后的发展如何?教育数据公司麦克思研究分析,按研究结果比例推算,随着90后、00后大学生的入校,2013年有约124万农民工的子女进入高校,其中约80万曾是“留守儿童”。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频发,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群体随着成长已经部分进入高校,面对着这一庞大的群体,教育需要有的放矢:该群体是否会因童年无法得到父母照料、过早分担家庭生计负担而存在一定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是否会因潜在的家庭教育断裂而引发其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缺失、学习无助、内心孤独等人格问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无差异?留守作为一种动态的、过渡性的生存方式,是否一定会给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我国农村社会独特的村落文化、家族制度、社会关系系统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化解留守带来的孤独?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安全保护体系相关研究做一梳理。 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辞,但相对达成共识的概念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需要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据此,本课题将研究的对象界定为:在我国农村地区,童年阶段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8岁以上,主要分布于大学)。同时,因为留守儿童(18岁以下,主要分布于小学、初中、高中),是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长的先期阶段,具有研究的参照性,作为辅助研究对象。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研究的起点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留守儿童》一文中最早提到“留守儿童”,是与当时的“留守女士”、“留守男士”、“留守老人”相应产生的概念,主要指父母在海外读书、劳务输出而由上一代来抚养的孩子。2006年,张莉华在《当代青年研究》上发表论文,首次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她分析了已处于青年期且有着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退缩、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现有研究的规模 1993至2000年间,能够查阅到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仅有5篇。截至目前,中国知网上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文献为12070篇,这些研究成果以论文和研究报告为主,多刊登在各类学术杂志上,主要集中于各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人口学、社会学等杂志。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发表于报刊的关于留守儿童的通讯、报道或报告文学,更是难以计数。但以“留守经历”、“大学生”两个关键词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仅有137篇,其中涉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安全保护措施建设的文献仅有7篇。可见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关注性文献相对不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措施的文献更为不足,使得此课题的研究尤为必要。 (三)以往研究的方法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学科均有分布。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一般关注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社会化、社会交往与社会支持等方面,从这些方面研究该群体的特质。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一般将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推论不同特点(性别、年级、留守类型等)的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最近的研究将心理学方法引入社会学,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尝试把社会学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题作为变量,用社会调研的方法采集样本,用心理学的方法开展实验,从横向对比和纵向跟踪双重维度上开展研究。 二、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已有的研究较多涉及有留守经历样本的交往、学业、社会行为、应对方式、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人格特征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特点。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有留守经历样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样本。于鸿雁(2009)、梁建华(2010)、刘映&郑添华(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SCL-90 的全部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曾瑾&陈希宁(2007)、杨会芹等人(2009)、肖敏等人(2014)运用MHT量表作为评估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李东斌&温义媛(2013)的结果显示,留守女童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分值上显著高于留守男童;小学留守儿童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分值上显著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孙晓军等人(2014)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与同伴的冲突背叛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庄美芳( 2006)和马艳琳(2007)的调查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者较多;黄应圣(2014)也发现留守儿童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刘霞等人(2007)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段玉香&阎平(2007)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倾向于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首选“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等应付策略。范兴华等人(2009)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明显弱于一般儿童。常青&夏绪仁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一般儿童更为内向;情绪更淡漠、消沉;独立性更高,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节奏更快、更高。赵红等人(2012)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加内向,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评价明显偏低。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如谭斌(2015)调查发现,普通大学生较明显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6.3%,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群较明显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5.9%。胡江辉等人(2008)的结果显示,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比较,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焦虑、恐怖两因子上得分较高,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李晓敏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抑郁、焦虑水平上高于非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且自尊水平较低。温义媛(2009)的调查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比一般大学生更孤独、内向、情感更冷漠;不同监护方式和留守类型对学生的人格影响不同。徐建财&邓远平(2008)的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是好的,但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格上更容易焦虑,也更缺少冒险精神。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积极品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与适应能力方面(徐建财&邓远平,2008);陈孜等人研究了早期与父母分别时的年龄和父母在外的时间长短对人格的影响,发现与父母分别时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形成某些良好的人格特性。温义媛(2011)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包括以下8个维度: 接受现实、成就动机、目标定向、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善于学习、情绪调控和社会支持。罗涤&李颖(2012)采用自编问卷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于5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评价以奋进品质最高,快乐品质最低;对各项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评价中,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强、自制力强与善于适应;不同类型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各有差异。 还有少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及人格形成无显著差异。张建育&贺小华(2008)、吴雪琴&王庆(2009)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即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也有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非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差一些,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其心理健康状况认为良好(卜艳艳,2012)。 通过已有文献梳理,发现留守经历对研究群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大部分研究者(约60%)持“有害论”,认为留守经历危害儿童成长;部分研究者(约60%)持“有益论”,认为留守经历促进了一些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少部分学者(约10%)持“无差异论”,认为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及人格形成无显著差异。 (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研究 温义媛&曾建国(2012)的研究表明,支持利用度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王玉花(2008)发现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是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的预测因子之一。何冬丽(2013)的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感受上的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杨琴等人(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抚养人沟通越频繁、与父母团聚频率越高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留守经历对男生心理韧性的影响不显著,而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在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支持力总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均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刘霞等人(2012)的结果显示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但在陪伴维度上老师的支持高于父母;小学留守儿童在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以及父母的工具性支持和肯定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李永鑫等人(2013)的研究表明,儿童性别、留守方式、父母在外时间、与父母团聚方式以及儿童照看人均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肖婉琴(2010)认为留守经历导致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与一般大学生相比显得残缺而不完备,给其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相关问题的干预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上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角度提出干预措施。家庭方面,陈香(2007)指出父母要坚持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并接受父母对他的关爱。学校方面,李正平(2006)指出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鼓励,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社会方面,周宗奎等人(2005)认为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责任,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动员社会力量,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教育。以往的研究多以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为出发点,近年来以积极角度研究留守儿童的文献(包括干预研究)开始增加。有研究(胡会丽,2009)就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来实现对其心理健康的干预。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一)以往研究工具的适用性与样本的代表性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评估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多研究用的是SCL-90量表,但是我们知道,SCL-90量表在国内修订后一般应用于至少14周岁以上的青少年,多数研究以正在读小学或初中的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测定统一使用SCL-90量表显然不是很恰当。同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因为取样的方便,往往针对某市某区甚至是某个学校的一些个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样本的代表性降低,进而影响结论的推广。 (二)以往研究缺乏发展的角度 现有的研究均为横断面研究,常常夸大或缩小一些因素的作用,且片段式的呈现问题,忽略了人的发展性。横断研究得出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一些方面适应不良的结论是发展中的问题还是留守经历确实产生了关键的影响?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是否会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现今的研究还无法解答,所以今后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如纵向研究或者对曾经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调查。 (三)以往研究忽视了样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 前期许多研究表明亲子分离确实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但也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都会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正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发挥了作用(李永鑫,2008)。研究这些保护因素(智力、人格、心理弹性等)能使我们以积极的角度去对待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将已有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切入点。 (四)以往研究提出的干预措施缺乏系统化、操作化 关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问题的干预,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几乎没有可推广的方案。因此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干预和教育方案,是解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问题最迫切的任务。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是农民的后代,是农民的希望所系,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培养好、保护好、发展好,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源动力,故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建设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迫在眉睫。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今后针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扩大调研样本的覆盖面,可以理清目前学界关于留守经历对人格形成的认识差异,让教育有的放矢;通过对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发展长期的追踪研究,调研农村社会结构、对留守子女关怀的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政策,可以开展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培养方案;通过完善制度,如促进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建设成长训练营、搭建新型助学帮教公益平台等,这些措施可以改善该群体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通过咨政建议促进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人为本、以情为基、以法为依、以监为辅,形成保护和培养的合力,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促进该群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刘旦,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3] 罗静,等.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 995. [4] 李晓敏,等.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2010(01):91- 93. [5] 卢燕飞;齐可民.母爱剥夺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2016(3):272- 274. [6] 陈孜,等. 早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7):71- 74. [7] 吕利丹.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14(01):24- 27. [8] 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宁夏固原市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 杜娟.政府在完善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保护制度中的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9- 22. [10]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 15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