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 |
范文 | 王桢 摘要: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在多个地区开展校友访谈、校友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动校友与在校生互动的积极性,落实驻地校友联络人工作。基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笔者所在学校院毕业生在道德诚信度、团队协作意识及学习适应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毕业生 跟踪调查 双向 问卷 实践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依托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全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立足江苏,面向华东,辐射全国,遵循“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近年来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本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建议。 一、调查工作安排 (一)准备工作 为切实了解商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工作情况,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于2016年4-8月着手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根据学校毕业生所在地区分布与驻地校友联络人的匹配情况,共设定7个地区开展调研活动,分别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徐州。此次活动主题为“校友零距离”,活动以面对面校友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校友座谈会、走访部分用人单位的形式展开,积极动员在校生参与其中,经选拔及集中培训后形成7个小组,切实与校友保持友好联络。 (二)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共设两份,分别针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毕业生问卷设置调查毕业生校内的经历、能力培养、专业对口度、工作满意度、获取工作的就业渠道、职业决策时考虑因素等。用人单位问卷设置调查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评价、胜任工作原因、看重毕业生哪些方面的素质要求、对我院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改进的建议等。问卷经过预调研后正式发放,采取发送邮件、网上答卷、走访、现场答卷等方式尽可能收回有效问卷,据统计,毕业生问卷收回233份,用人单位问卷收回78份。同时,实地访谈优秀校友52人,企业参访10次。 (三)成果梳理 活动结束之际及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数据库,同时每小组进行活动成果汇报与分享。 二、调查的意义 本调研活动旨在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及企业中成长轨迹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人才需求状况,主要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问卷设计基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真实地显现出学院人才培养的优劣势,通过整合调查结果,便于提升教学质量、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方案。 (二)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毕业生跟踪调查能有效地与校友及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联络关系,及时获取了最新的就业信息,提高了就业率。同时,双向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培养状况及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状况,这帮助完善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从而真正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学校美誉度、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的调研形式体现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体现出对开创校企合作新形势的诚意,为发掘深层次校企合作积累有效资源;同时参与走访的在校生经过沟通技巧及礼仪的培训展现出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 (四)有利于建立校友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更优质的行业信息 按地区开展校友座谈会给各地区校友提供行业交流的机会,迎合了校友们的内在需求,整合了优质行业信息,并优化了校友们的职业发展道路。此外,还有助于更新健全校友档案信息库。 (五)校内校外密切联络,提升学校向心力 大学生活总是令人难忘,每位大学生都有着母校情结,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各界校友的积极响应正是诠释了这一点,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感受到各界校友对我校的感恩与眷恋之情,赋予了此次活动的独特意义,增添了情感色彩。 此外,校友们的分享与传授给予了在校生深刻地启迪,在经历了校友与企业的双向调查访谈后,帮助学生们清晰自身的职业生涯之路。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调查数据分析 1.校内深刻经历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65.35%)的毕业生认为校内学生组织的经历深刻,近半数(48.8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是深刻地校内经历,其次44.09%的毕业生认为校内实践项目是深刻地经历,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认为校内的实习经历、毕业设计、创业经历较为深刻,分别占25.2%、18.11%、11.02%。表明我院学生组织发展成熟、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项目等已具有一定地规模及影响力度;我院提供的实习、创业机会相对较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毕业设计环节需要改进。 此外,81.89%的毕业生认为校内深刻经历对成功就业有影响,表明我院人才培养模式被大部分毕业生认可并从中受益。同时也需根据部分毕业生的建议予以调整及完善。 2.校内培养能力的调查分析 由调查数据得出,多数毕业生认为校内经历培养了其团队协作能力与学习适应能力,分别占调查人数中的80.31%、77.17%,46.46%的毕业生认为校内经历也培养了其组织管理能力,认为专业技能过硬的比例占20.47%,表明我院毕业生在团队协作与学习适应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组织管理能力也在逐步突显,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另外,有的毕业生也提出校内的经历培养了其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等。 3.获取目前工作的就业渠道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以招聘网站获得工作的人数较多,占48.03%,其次是人脉关系,占29.92%,通过实习机会及招聘会获得工作的比例分别占19.69%、18.11%,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通过亲友推荐、考研、创业等获得目前工作。表明我院能积极引导毕业生密切关注在线招聘信息,帮助筛选与自身相符合的职业,把握就业时机;同时,我院应严格把关并提升校园招聘会的质与量,加大招聘会的宣传力度,积极联络各地相关企业参与校园招聘会,同时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内在需求。 4.职业决策时考虑因素的调查分析 超半数毕业生在职业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空间,其次是经济收入与企业前景,少于半数毕业生考虑因素有地域环境及单位知名度,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考虑到职业兴趣等因素。表明我院毕业生在职业决策时较为理性,显示出我院在培养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指导工作方面卓有成效。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评价概况分析 由调查可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持肯定态度,83.33%的用人单位给予胜任的评价,16.67%的用人单位给予比较胜任的评价,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成果的肯定与鼓励;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胜任工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道德诚信度高、团队协作意识强、学习适应能力强,这与前文得出的校内经历培养其较强的团队协作与学习适应能力一致,与此前的一切调查相符。 (2)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还需继续加强自我管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前文得出的实习创业经历较为薄弱相关,表明我院应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宣传,打造活跃地创新创业平台。 综上所述,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第一,我院毕业生认为校内学生组织及专业课程的经历能有效地培养其团队协作及学习适应能力,这一点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道德诚信度高,也是源于我校“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队伍;第二,毕业生认为我院在招聘会、实习机会、创业教育方面应有所提升,这一点与用人单位提出地改进意见相符,认为我院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引发的思考 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我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是利用成熟地校内学生组织力量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竞赛,做到“广泛宣传、重点培养”,既保证尽可能多地学生从中受益,也注重提升各类活动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是拓宽专业知识面。目前我院各系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迎合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实习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开设副修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是提升校园招聘会的质与量,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我院每场招聘会吸纳上百家企业,每年大小招聘会数十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院还需积极主动联络各地优质招聘企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拓宽就业渠道,争取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同时搜集各渠道就业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此外根据专业特色,对接企业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增强我院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是建立活跃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我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多年来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起典型示范作用。另外,还可以动员创建创业团队培训班、创业型社团、开办创业成功人士讲座等活跃校内创业氛围。 五是构建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长效机制。持续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比较分析能客观地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做出调整与优化;同时,也是加强与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密切联系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勇,王凌云,宇业珍.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及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潘志峰.建立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的设想[J].高等职业教育,2001(5):53- 54. [3] 李正军,文春风.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