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
范文 周海燕+魏智兵


摘要:近年,随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问题上,依托户籍形成的城乡分割视角已不再是唯一基点,“本地—外地”的地域分割开始受到重视。本研究在对现有文献回顾、整理与概括基础上,运用CGSS2013年有关外来人口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最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城乡分割与地域分割在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上的此消彼长。研究发现,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地域与户籍确实都存在作用,但地域分割的作用逐渐取代城乡分割成为主要因素,而城乡分割下农业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甚至高于城镇人口。
关键词:城镇人口 城乡分割 地域分割 公共服务 满意度
中圖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分割成为学界有关城市外来人口社会服务与福利研究的主要视角。然而近些年随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的日益高涨,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偏离甚至脱离城乡分割模式的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与福利的研究。这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却反映了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向:“本地—外地”的地域分割模式正在逐渐瓦解“城镇—农村”的城乡分割模式。
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整理与概括,运用CGSS2013年中有关外来人口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最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城乡分割与地域分割在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上的此消彼长。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假设
关于“满意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私人领域中有关企业管理的“顾客满意度”一说。1965年,卡多左将“顾客满意度”一说引入营销领域;而将满意度运用到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则为罗杰克(Roject,1964)与GreggG.Van Rayezir(2004)[1],通过社区服务质量来测量公民对公有部门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李洪涛(1987)[2]在基于需求多样性原理之下建立了社区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之间的二维关系。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1.公共服务的概念
回顾现有文献,笔者发现最早提及“公共服务”概念的是德国社会政治学派瓦格纳[3],其于19世纪后半叶指出,“公共服务实为财政需要,在整个国家需要中这一部分应由政府来支付。而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平等享受服务则又是国家的义务与职责[4]。”基于国内外学者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这一倾向,本研究中所提及的公共服务即为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在CGSS2013中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住房保障与社会管理四个层面。而本研究所关注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则为民众对公有部门的公共产品提供这一实践活动认可与满意程度,主要表现为公共教育满意度、公共医疗满意度、公共住房满意度与社会管理满意度。
2.城乡分割与公共服务
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缺失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在众多研究中“城乡分割”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城乡分割”[5]是指计划经济时代人口与劳动力管理的首要特征,将居民分为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采取差别对待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无疑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获取形成不可避免影响。而近些年,随着对政府职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城乡差距成为主流[6]。基于此,笔者提出相关假设。
假设1: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随着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转变对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呈不断下降趋势。
3.地域分割与公共服务
随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深入,城乡分割作为一个制度性障碍在就业、住房层面的阻碍减少,农业户口不再是根本性障碍。陈映芳在其研究中发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缩减本地人口的城乡差别,但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与当地市民相比,仍处于劣势地位。由此,一个进一步偏离城乡分割的视角开始将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缺失与低满意度视为“本地—外地”身份分割的后果,即地域分割[7]。杨菊华[8]在其研究中提出“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一说。这一系列的地方性保护不仅使农民处于困境中,同时也使持外地非农业户口的“外地市民”深受影响。
这种“本地—外地”不平等并非户籍带来,而更应该归结为正在不断强化的人口与劳动力地域分割。地域分割不仅造成本地市民与外地人口之间社会地位与发展机会的失衡,更带来两大身份之间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与主体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状况的差别[9]。
假设2:地域分割带来的地域身份差异对外来人口在公共服务满意度层面的影响不断上升,成为当前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低的主要因素。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是201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结果。CGSS2013样本覆盖全国28个省级单位(西藏、海南除外)中100个区县,包括278个居委会和202个村委会中11438个26周岁以上中国成年公民。其中,6333个样本为农村居民,4146个样本为城镇居民。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删选,本研究最终获得5041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
1.自变量
根据前文陈述的理论及假设,本次研究核心自变量共3类。户籍与地域及两者交互后形成四个类别:本地农村人、外地农村人、本地城镇人与外地城镇人[10]。
2.控制变量
基于学术惯例和已有研究,本文将年龄、性别、收入、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与政党面貌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年龄与收入为连续性变量。
3.因变量
因变量为公民同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这一指标主要是CGSS2013中询问被访者有关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感受,涉及教育、医疗、住房与社会管理,回答者以0—100进行打分制,其中分值越高,满意度也就越高。
(三)模型
由于研究中涉及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关系,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方法。
模型一:因变量为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身份。
模型二:因变量为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身份、地域身份。
模型三:因变量为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本地农业、本地城镇、外地农业、外地城镇。
模型四: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的公共教育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
模型五: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的公共医疗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
模型六: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住房保障满意度,主要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的交互项。
模型七:因变量为公共服务中社会管理满意度,自变量为控制变量和户籍与地域交互项。
四、结果分析
(一)自变量描述性分析
从变量的各选项来看,每一选项都有应答者应答,变量在分布上具有一定变异性,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但数据中关键变量之一的地域,其样本分布不均匀,这可能与CGSS2013采取的调研模式有关,在调研过程中忽视外地人口受访比例。
为更好区分户籍与地域对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将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形成本地农业、本地非农、外地农业与外地非农。对这四类人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从方差分析中可以初步发现,不仅户籍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存在影响;地域差异也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产生作用。从方差分析(见表1)我们初步发现,本地农业、本地非农、外地农业与外地非农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模型一显示,城镇公民与农村公民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城镇公民在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层面要低于农村公民6.46。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相关:1.近几年随着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城乡以往较大的差距;2.公共服务满意度只是主观层面表现,在公共服务上农村公民处于改善状态,而城镇公民处于静止甚至缩减状态,从而使农村公民主观满意度更强。模型二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域分割的影响:本地公民满意度比外地公民高4.756。由此可见,地域身份确实影响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
为了弄清楚城市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在户籍与地域上的具体差异,我们将户籍与居住交互项纳入模型分析(见表3)。
模型三显示,本地农业、本地城镇与外地农业相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别,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控制地域后,传统户籍身份的影响正在消失,而地域身份的影响表现更显著。在城乡与地域交互影响中,地域身份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当前在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上真正存在影响的是地域,即“本地人—外地人”的地域分割。综合以上的三个模型结果可知,户籍与地域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上确实都存在影响,但户籍在控制地域后影响消失,这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质量逐渐改善使农村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二元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传统户籍差别正在缩减,而以地域为核心的区域分割正在形成,这正好验证了本研究中假设。
模型四是公共服务中教育满意度,模型中,本地農业、本地城镇与外地农业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其中的结果与公共服务总满意度结果保持一致。
模型五是公共服务中公共医疗满意度,本地农业、本地城镇与外地农业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本地农业要比外地农业高出2.817,本地城镇要比外地农业高2.074,而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之间不存在差异。由此可见,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地方性医疗资源的差异,魏东海[11]在其研究中便指出,广东省在2002—2011年间的卫生资源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一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也表现在区域内部。因此,在模型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地—外地”地域分割在公共医疗上的影响。
模型六为公共服务中公共住房保障满意度,与教育、医疗相似,影响外来人口的公共住房满意度关键性因素仍是地域,其中本地农业的住房保障满意度要高于外地农业人口4.001,本地城镇要高于外地农业1.563。与其他方面相比,公共住房保障的满意度在本地与外地之间差距是最大的,而这也正好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符。首先,外来人口作为城市中“过客”很少会出资购买当地住房。在者,针对住房并无统一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王晓艳[12]在针对大连市X区住房保障现状调研中发现,针对公租房部分地区政府具有自行设计一套法律法规,而在法规中存在“以本地打工者优先租住”的条例。公租房的不平等开放无疑使外来公民在住房保障上产生更多不满。
模型七为公共服务中社会管理满意度,可以发现不论是本地农业、本地城镇还是外地城镇与外地农业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这说明不论是户籍还是地域在本次研究的社会管理满意度中不起影响。这可能与CGSS中关于社会管理的具体调研有关。
五、结论与思考
从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化。户籍制改革、城市就业与保障制度改革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对以往有关外来人口社会经济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城乡分割视角开始产生了动摇[13]。本文笔者在通过对现有文献回顾、整理与概括下,运用CGSS2013年中有关外来人口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最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针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户籍与地域都存在影响。其中地域的影响逐渐上升,而城乡分割的影响在控制地域因素后消失。2.城乡分割与地域分割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呈现相反的作用,其中“本地—外地”的差异使外地人相对于本地人处于低满意度状态;而“城市—农村”的分割使农业人口满意度高于城镇人口。3.在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四个层面:公共教育、公共医疗与公共住房保障的满意度均受到地域的影响,其中公共住房保障满意度所受地域身份影响最大;而社会管理满意度既不受区域分割影响也不受城乡分割的影响。
本文的结论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样本量上外地人口的比例较低可能对后期的结果带来影响。在者,关于城乡分割下,农业人口社会服务满意度要高于城镇人口与社会管理满意度不受户籍与地域影响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探究以揭示背后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谦,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5).
[2] 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411名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 李凤琴,国外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37- 43.
[4] 张馨,公共财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支撑点[J],改革,1999(5):43- 51.
[5] 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6]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19- 132.
[7] 人口研究编辑部,《关于户籍制度与外来人口权益的讨论》[J],人口研究,1999(5):33- 43.
[8] 张展新、高文书、侯慧丽,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来自上海等五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7(6):92- 96.
[9]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J],人口研究,2011(5):8- 25.
[10] 万川,关于取消“农转非”制度的初步思考[J].人口研究,1999(3):49- 53.
[11] 魏东海,2002—2011年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07):40- 43.
[12] 王曉艳,大连市X区住房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13] I.Nielsen,C.Nyland,R .Smyth,M.Zhang.Migration and the R ight to SocialSecurity ;Perceptions of Off- farm Migrants,R ights to Social Insurance in China,s Jiangsu Province[J],China&World Economy ,2007,(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