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西南地区大学生创业园现状的研究与思考 |
范文 | 李孟+王少卓+陈绍刚+林伯先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主要的内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呼之欲出。最富活力、最具创新和创业潜力的大学生群体被寄予厚望,一股大学生创业的热潮正在我国迅速兴起。我国西南地区较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创业环境、政策扶持、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成都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创业城市,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创业生态环境,以此吸引国内外创新企业、科研院所、风投机构、孵化载体和创业者来成都分享机遇。本文以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分析大学生创业园的问题与不足,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业园 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1.西南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以成都市大学生创业为例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当前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尤其缺少高新技术产业支撑,这使得西南地区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改善创业环境、实施创业政策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努力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创业城市,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1]。 成都市政府于2015年5月发布《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未来十年之内将着力打造“成都创业、创业都城”这一城市名片,将成都建成为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汇集各类创新创业力量,以“众创空间”为载体,以科技金融支持为保障,进一步聚集创新要素,从而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业区位优势明显。成都被诸多创业大学生认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创业城市中,成都的活跃指数较高。85.3%的创业大学生中认为成都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存在较大的潜力和机遇;73.2%认为第三产业在成都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创业;60.6%认为成都一大优势是创业成本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较低。(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大学生创业园实现全覆盖。2009年起,成都启动大学生创业园计划,现已有21个创业园实现功能完善、区县覆盖、配套服务基本到位的目标,仅2014年,就有1324名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生创业园的培育和扶持下成功创业,为成都市打造成为创业之都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为打造成都知名创业品牌,成都通过整合团市委、科技局等部门举办多种创业赛事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积极举办诸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寻找中国创业好榜样”等本土赛事的同时,引进“黑马大赛”、“创新中国”等高端创业大赛,并且通过开展特色创业活动,打造自主创新创业品牌,以“创业天赋菁蓉汇”、“创业励志讲堂”等创新创业活动为牵引,调动大学生创业激情,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构建一流政务环境。成都市为积极推动企业登记便利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深化简化政務、综合配套、依法行政改革,在人才引进、财税扶持等优化政务的协同下,建设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一流政务服务环境[2]。 2.成都大学生创业园及高校创新创业中心现状分析 目前,成都市共有包括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在内的21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加上成都市内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中心及孵化苗圃,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前景一片大好。 2.1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优势介绍 成都市高新区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完善成果转化,特建立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园区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场地、服务、政策等支持,在提高创业率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 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自建立以来依托全国创业热潮,配合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完善园区各方面条件设施,形成以下优势:一是环境优势,高新区优美的创业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在高新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创业条件;二是服务优势,免费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企业管理辅导和培训服务、工商税务一站式办理等服务,同时,园区还积极加强与银行、风投、担保机构的联系,为创业大学时提供投融资服务,解决其在创业过程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三是政策优势,园区为创业大学时提供房租优惠、专利申请补贴、工商注册等绿色通道,在政策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人才引进、廉租公寓等方面提供优惠;四是配套优势,园区为创业大学生建立项目库、导师库、辅导企业库等信息平台,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帮助大学生企业与创业企业成功对接,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活动。 2.2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南地区各大高校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高校内部设立创新创业中心、孵化苗圃,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有想法、有项目的创业团队进行重点孵化和扶持。 西南地区某电子信息类985高校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电子信息领域优势学科,构建了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实践教育、孵化教育三个层级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呈现从“全面普及”到“重点孵化”的递进培养模式。2014年9月,该校落实校企战略合作措施,发起并成立校级创新创业园区,获得1亿元天使战略投资,以“虚拟园区、实体支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分群体、分层次、分重点、有针对性的实施“E学堂”、“E训营”、“E创帮”、“E天使”创新创业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校专注于IT领域创业,定位于科技型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职能是推进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向创业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依托 “985高校建设专项”,先后投入两百万的建设经费,打造了一千余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包括了七个独立工作室,一个公共创业平台(创咖啡),以及办公室、展示室、会议室、培训室各一间,并将创新创业中心划分为四个职能区域。为创业团队提供以下服务: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导师团队服务(由近百位教师、企业高管、政府代表、校友、企业家组成);技术、法律及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投融资洽谈及项目对接服务;最长三年的免费入驻期;免费的服务器、电脑、网络、电话、办公桌椅设施等。 2.3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创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驱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也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实施的新型战略。在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上存在不足之处,大学生自主创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创业氛围亦空前浓郁,各区县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创新创业中心也大力打造、孵化创业团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但仍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大学生创业环境相对艰难 创业环境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部门为创业提供或者营造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创业环境对与创业者,特别是创业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规模和效果起着较大的决定性因素。2008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当程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成都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较沿东部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资源相对缺乏,成都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环境仍然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瓶颈,缺乏一个相对宽松、适应性强的创业环境与创业动力机制[3]。 2.3.2大学生创业园区政策宣传有待加强,配套设施与服务有待加强 创业园都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支持,但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并不了解。据不完全统计,40%的高校学生,表示不清楚成都市各区域创业园的具体位置,对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头雾水。 目前部分大学生创业园区仍停留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仅仅提供租房服务,以及部分的政策宣传,仍未建立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配套服务有待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创业园区内交流沟通较少,未能及时了解同类公司的相关信息与资源,部分优秀的创业项目未能够得到风投机构的关注[4]。 2.3.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存在不利因素 纵使各大高校均开办大学时创新创业中心,但其在自身定位、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定位不明确。作为搭建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的平台,部分高校将大学时创业园的目的定位于促进就业、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上,背离了创业中心设立的初衷。甚至部分高校一味注重创业项目的孵化率,忽略了创业人才培养。(二)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中心内部组织架构、服务培养机制不健全,无法完全落实成都市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关于创业培训、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导致创业大学生对已有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三)资源相对单一。部分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资源主要依托高校自身,并没有得到政府、媒体、校友等多方面支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创新创业中心的发展。同时高校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相对缺乏,创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资金、培训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还不够[5]。 3.关于西南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创业园区现状的思考 现阶段西南地区在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需面临许多挑战,基于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创业园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3.1校园层面 大学生创业的摇篮在高校,各高校创新创业中心也承担着孵化指导创业团队的任务,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能力,以及营造高校创业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网络文化体系。高校可在相关创业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创业APP等平台上积极推送创业成功案例,分享优秀创业企业的创业经历及成功经验;同时在线下开展“创业大讲坛”、“创客沙龙”等专题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二是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要积极整合资源,邀请学术界、企业界优秀创业导师开展创业教育学术研讨,在相互交流学习中掌握创业动态、启发创业思维、总结创业经验;学习国外优秀创业理念,在创业思维、创业模式、创业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加强创业理论研究。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室等机构组织,研究创业教育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组织规范创业课程的教学与管理,提高课程的时效性,加强创业师资的培训提升工作,定期组织创业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同时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形成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大学时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6]。 3.1.2整合資源,借助校内外多方力量,打破传统创业园思维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可建立“高校直管”、“校企合作”“校府共建”等多种运营模式[7]。高校可依托学校教学、科研及人才等优势资源建立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科研团队为支撑、优秀创业项目为主要扶持对象的创新创业思路;高校与成功企业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快大学生创业步伐,对孵化成熟的科技创业项目在技术升级、产品完善、公司注册、申请创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公司成立的前期工作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等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高校与各级政府积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政府的政策资金优势和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推荐、知识产权保护、资金对接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合力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同时高校可借助优秀校友这一资源,深度挖掘成功校友,借助校友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前期的供应需求提供帮助。 高校可打破传统实体创业园格局,建立虚拟创业园,即以各科研导师团队为单位,孵化有可能商业化的高校科研项目。虚拟创业园无须集中的办公场地及设施,因其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各大高校的实验室、教研室内均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高校只需挖掘商业化可行性较强的科研项目,通过项目改进、包装宣传、政策引导、投资融资的方式,实现科研团队向创业团队的转变。加强科研导师及团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创业理想,丰富创业思维,了解相关创业政策,借助科研导师的各方面资源,在校内形成多样化、科技型的创业团队,在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的整体格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加强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训,利用苗子工程、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等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科研训练,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进行科研项目的商业化挖掘,将部分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同时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也是创业项目重要的孵化池之一,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及项目是前景良好的创业项目,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进行论文撰写指导过程中,可加强对学生的创业引导,或加强对毕业设计项目的后期研发,对其进行商业转化。 3.2政府层面 3.2.1完善大学创业保障体系 完善创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简化手续流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对于创业大学生迫切需求的减免税收、房租补贴、流程手续等方面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引导创业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注重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流程手续。 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府纽带作用。制约大学生创业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创业资金不足。政府可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制定完善的项目评估审核机制,对于项目发展前景较大的创业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同时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建立面向创业大学生的融资贷款机制。 3.2.2提升大学生创业园软件设施,建立联动互助机制 大学生创业园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平台。建立功能齐全的创业服务体系,是创业实践出成效和展现创业教育绩效的关键。 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使得创业团队能在园区内实现供公司注册、财务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与相关银行签订创业合作协议,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开通注册、融资绿色服务通道,为大学生贷款提供便利政策;搭建创业团队与知名企业交流的平台,使得创业团队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技术更新动态,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竞争力[8]。 构建由“創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组成的创业平台,形成无缝对接、相互联动、层层助推的高效运作机制,推荐孵化器孵化成熟的创业团队入驻园区加速器,提供技术升级、产品完善、创业优惠政策等服务,加强对运营成熟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创业园正在逐步正规化、常态化,部分城市大学生创业氛围浓郁,创业环境迅速改善。在政府、企业、高校的引领合作下,大学生创业园从传统的创业园区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转变,高校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也注重孵化、培养有潜力的创业团队。但是仍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创业环境相对艰难,高校学生的创业思维有待提高、创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仍有提升空间。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做好政策引领、宣传工作,提升大学生创业园软件设施,建立联动互助机制;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整合资源,打破传统创业园思维模式,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理念与经验。 参考文献: [1] 褚萍.中国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75- 93. [2] 韦诸霞. 我国西部地区创业扶持政策初探[J].商业时代,2014,(11):123- 126. [3] 刘纯.创业融资,助力梦想起航[J].四川劳动保障,2014(1):54- 56. [4] 陈情悦,刘萍等.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6):55- 59. [5] 胡杰,谭璐.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 2015(33):51- 57. [6] 胡彬彬.西部地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J].西部高教论坛, 2015(3):6- 11. [7] 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3- 56. [8] 孙锐.西部地区如何推动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奖励,2015(4):32-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