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
范文 | 吴喜莲 刘莉莉 摘 要:“中职”学生作为一群体,在现阶段与同龄人相比,有着其特殊性;一方面被社会上的旧观念深深地烙上“差生”的标记,另一方面,群体中广泛地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失,此外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态度养成困难,缺乏上进心。故而,“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极大挑战,作者从分析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出发,倡导思想道德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思想道德 中职生 教育 一、绪论 中职学生的年龄与高中生处于同一层次,但文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究其主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致。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若未能进一步加强,缺乏创新意识,仍旧按部就班,找不到一合适的突破口,那么,会造就中职生继续进步的可变性和不确性,影响他们良好性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破坏他们健康地成长。思想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以教会学生做人为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之有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会了学生做人基本道理,作者认为,应该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 1.学生家庭因素 一方面,中职生思维相对单纯,价值观念与是非判断标准尚未成熟,生理和心理仍处于发展阶段,此阶段的他们容易思想简单,敏感性强,方向选择性较差,一些错误思潮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冲破他们由多年受到教育筑起的心理堤坝,如不健康书刊,色情杂志,不健康的上网等到;;另一方面,中专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行为尚不规范。打架斗殴、谈情说爱、偷盗、旷课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生源质量的参次不齐,学生在初中时已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另外则是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溺爱,一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其进行适时、恰当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关怀的失控和失衡;还有一些学生家长由于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差、难管教,他们把教育的重担完全卸任予学校,自己置身于义务之外,单纯地以为学校单方面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农村来的孩子,严重缺乏被关爱的感觉,他们中绝大多数留守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造就了他们放纵的性格、孤独的个性。 2.社会现象的冲击 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目前由于一部分人重视和追求物质利益,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学生片面地追求享乐,讲求实惠。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也较难,中专生对这一现象产生误解,进而对自己前途产生悲观情绪,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缺乏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 3.课程方面,思想道德课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按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多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另外中专学生在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轻德育、重智育的习惯,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却又存在“先天不足”,对政治理论难以理解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应创新教学观念,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教例,以身边的人与事为榜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品德课生动而具有趣味性。 4.家校联系方面,学校与家庭缺乏主动的相互配合与联系。两者的行为难以协调一致,中职生绝大多数是住校的,且大多数父母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有效相互配合协调的桥梁难以维持。 三、关爱学生,教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表征有:心理发展层次参差不齐,文化知识薄弱,学生思想既单纯又混乱,一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法制观念淡薄,行为不规范,可塑性大,同时从众心理强,缺乏自我反省和更深层次上的思考。中职年龄段处于表现外向的心理、行为活跃期——他们渴望被注意、被欣赏、被理解,在心理上强烈又迫切地希望能与其他人交往和沟通,在行为方面体现出来的却常常是过分的热情、情绪易变。在交往心理需求驱使下,对于行为规范的失控往往很难自我约束和调节,或根本没意识到用恰当的规范进行思考和行为的调整。在他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好冲动,且从众心理较强,而是非善恶判别意识相对较弱。有时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却因自己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由此引起的性格脆弱而经常表现出惧怕交往,失败后又走向极端,致使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趋向于自我封闭状态。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交往,教会他们如何交往,纠正他们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差。让他们不断改进交往的方式方法、学会交际且善于交际。在各层次的交往,学会做人做事。 在积极引导的同时教师应以爱字当头。这种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又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是成年人与即将成人的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并教导他们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爱要做到心理相容,还要理解学生。理解也是一种师爱。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渐渐地学会、领悟和表现出与他人相处所需要的心理相容。十年造树,百年育人,心灵工程师们的无声示范是创就美好心灵的重要方面。 四、结论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和谐其实质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必然要求社会中的每个人树立和谐理念,具有尊重、关爱、自立等共同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谐是美,和谐社会就是美好的社会,美好的社会才会孕育美好的人生。但美好社会需要用高尚的品德、美的心灵去构建、去维护。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中职生在学校学会和谐与他人交往为以后踏社会融入社会作好了准备。这种在学校学会的、对周围的人的尊重和关爱一旦升华为道德情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感悟的加深,踏上工作岗位后,自然发展和迁移到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对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学会做人的同时也学会了生活,学会审美,并学会竞争等等。作为融入社会的人,他们的人格也会随之得到丰满和完善。 ◆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