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期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析
范文 谢卫平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环保法规教育、建设绿色家园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团队精神教育、构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教育、培植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文化素质教育 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为主体、以如何做人为核心的教育。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析,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维护祖国稳定和统一的迫切需要。
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和5.12汶川大地震,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这表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行动是正确、积极和健康向上的,他们深刻明白个人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也向往世界的安宁和祖国的和睦。但地球依然战火频繁,我国也依旧存在不稳定因素,去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今年新疆7.5暴力事件,表明“藏独”分子和“世维会”组织依然怀有分裂祖国的野心。祖国的安定统一、民族的大团结依然是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并为之研究的共同课题。更何况在高校中,还有部分学生依然存在爱国主义情感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情况。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世界,难以应对敏感突变的事件。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把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设施、课堂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中华和全人类。
二、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学校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辉。其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标,包括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协调发展。作为传授知识、培养创造力、丰富人生的高等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所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科学思考、科学定位、科学目标、科学奋斗。
当前,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存在的问题诸多。如强调自我发展,忽视社会关系;功利主义价值观增强,忽视自身可持续发展;缺乏正确引导,发展呈自发性、盲目性,世界观复杂化;片面发展观扩大,历史发展观淡薄;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应以科学世界观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知识系统、能力系统、价值观念等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沉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它透射出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和心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实现完美高度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融的,是一体的。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人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
高等学校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阵地。当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给生活的五彩斑斓之时,大学教育的任务愈加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求实与探索精神,而且要使学生去了解并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潜力和局限性。大学教育应该融入浓厚的人文精神,避免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中自掘坟墓。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瞬息万变,社会大环境使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择业和创业的艰难影响了学子们的价值取向,从而冲淡了高校的人文教育,也造成了青年一代精神家园的荒芜。这也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真正做到身体力行的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自始至终贯穿于大学的人才培养之中,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前者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才,后者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德,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创新者。
四、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环保法规教育、建设绿色家园的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2]大学生所应有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爱国主义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 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其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把环境保护理念带进未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推动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那么绿色地球将会生机永存,生态和谐将得以长久实现。
环境保护法规教育的目在于使环境保护法律观念转化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践,并且使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担当保护子孙后代延续、生存发展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3]要让这种生态法规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最富有实践和生存意义的鲜活内容。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人类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活动,向社会普及环境保护法规知识,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理念带入自己今后的事业中,努力让社会成员明白:如果我们把这种影响扩展到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会涉及到当代人的生存发展对后代人是否构成危害的问题。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理解力,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承担起保护大自然、拯救地球、建设绿色家园的责任,从而起到良好的率先垂范作用。
五、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团队精神教育、构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优良的品德,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延续到今天,当世界金融危机的大潮冲刷着我们、各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震撼着我们、各种学科交叉的步伐紧追着我们,我们更有理由坚信,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团队精神来应对这一切。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自觉以组织利益和目标为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有机的统一。它是所有团队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的整合及其在组织纪律、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
当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严重缺失,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集体凝聚力不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注重感情的培养,功利心严重,缺乏互帮互助的感情,人际关系淡漠;参与意识不够,各种比赛活动难以组织;注重个性的张扬,我行我素,习惯于自我奋斗,不主动与他人合作;等等。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已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強调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共同提高。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从而个人价值在团队中得到最大实现。让学生懂得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融入到团队中,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自觉把自己与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们也应使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只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如果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上形成共识,那么社会对大学生业务能力满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不满意的现象将会消失,大学生将不再随波逐流、不再难以就业、不再找不到实现自我的人生舞台。
六、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教育、培植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教育。
高校必须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的文化理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落实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追求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不是书读得越多其文化素质就一定越高,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
涂又光先生曾形象地将大学氛围概括成“泡菜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她培养的学生素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关键是加强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和培植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高校要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空气、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要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专题报告、座谈讨论、知识竞赛、学术讲座、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科研发明、科学文化节、科技成果展、科技咨询服务、科普创作、“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实践校园文化。要切实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建设一些具有意义的人文景观和纪念性建筑物,在适当的地方悬挂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充分发挥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历史的沉淀更能激励学生对学术的自身发展的追求。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实践自己的文化操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重视学生的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明、高尚的品格。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大学传授的知识可以量化,但文化氛围却不可以量化。未名湖荡漾的微波,曾激起多少北大学子心中情感的激浪?这无法量化也不用量化。一堂学术讲座,一场文艺演出,一次校外调查,一场美术展览……能计算出它们的知识含量或情感分量吗?但它们对学生们行为志向的熏陶和教化作用意义尤为重大。曾有人说:在北大只要听讲座就远胜于听课所获,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术讲座的巨大吸引力。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氛围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著.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王露璐.环境道德建设实施途径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5(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