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医学生养成教育探析 |
范文 | 裴 宇 韩知峡 摘 要:本文对医学生养成教育进行了具體的分析与探索,期望能够推动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思想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医学生;养成教育;道德教育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全面了解当代医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并做好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养成教育的内涵 1.1 养成教育定义 现阶段,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加以研究,薛玉山认为“养成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的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使教育指向内化,养成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贾克水、李天怀认为“从性质上讲,养成教育是人类生成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教育,是人的认知教育的延长和继续,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与人类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精神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使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受到特定的教育。从内容上看,养成教育从狭义上指人的起码道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广义上则指人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教育与养成。从教育方式上看,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过程,是通过被教育者切身的体验和反复的实践去完成的。” 1.2养成教育的特点 (1)规范性。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依据规章制度,行政措施或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协调、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素质等。 (2)实践性。 养成教育以实践为基础形式,养成受教育者的习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在实践中,受教育者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克服思想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3)长期性。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正确认识反复,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切忌时紧时松,要避免出现这种不平衡状态。 2.医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医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学院校德育教育深度不突出 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医学院校大多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强化及培养,尽管从广义上也重视德育教育,但是针对医学伦理和医生职业道德,还有医患沟通方面,比如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不够突出。 (2)养成教育的时效性不完善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对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做得不够,在学生进校和低年级时期比较重视德育教育,但在学生实习和毕业前期,由于学生忙于专业学习、就业和考研,普遍忽视了德育教育,而恰恰在这个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刻学生更需要德育的滋养。 (3)养成教育针对性薄弱 当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和联系学生个体实际不够的现象,造成了个别院校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不大的状况。另外,养成教育工作方法已相对显得滞后。 (4)医学生本身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差异性大 虽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认知道德的概念、人生观、世界观是什么,但道德行为表现却令人忧虑: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物质与金钱,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2.2影响医学生思想形成的因素 (1)政治、经济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由于医学生还处于思想不稳定时期,辨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国外不良政治思想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发展初级阶段性特点,对医学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造成医学大学生行为的短期化、功利化和自私化。 (2)不良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某些片面性及不连贯性的影响 现在许多父母忽视对孩子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任由社会、学校负责,更不用说专业精神和专业德育教育了。 2)学校教育中某些不当因素的消极影响 医学院校德育的某些片面性导致医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学校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大方向的把握,对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系统性和长期性做的不够。 (3)身体与心灵成长带来的困惑 医学生的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发展较快,而自制力不强、意志脆弱、缺乏恒心与毅力,思维中带有主观片面性,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带有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看法。 3.加强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 3.1加强理想信念、世界观教育 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医学生,才能使医学生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3.2加强医德教育路径的创新 (1)利用传统医德思想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 古代就有“医者,善者”之说,即做一名医生,行医即行善,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医技精湛,而且要品德高尚,做到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2)通过多学科教学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在今后医学院校的长时间思想教育中,医学院校不光要注重医学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要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光重视医学生是否已获得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等,同时重视医学生情感的体验、判断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充分完善医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 (3)优化医院行风建设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医疗系统存在着乱收费、开大处方、服务态度差等现象,个别医务人员甚至收受索要红包等,这些丑恶现象也在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医学生的思想,在社会中影响极坏。这些不良因素给刚踏上社会实习的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医德医风建设提出的“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这一信念教育的核心。 (4)学校教育中大力增设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西方医学史中人文精神和新中国当代的医学大家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生命相托”的意义和自己肩负的责任。 3.3 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医德修养 加强医德修养是由医务工作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医疗工作本身要求每一个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医德品质和职业良心。它是医学大学生提高自身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是人格完善的必经之路。当前医学生的重要社会实践路径就是参加医学实习,通过医学实习,可以增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将医患沟通技能作为医学生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带习教师的职责中增加传授医患沟通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只有加强实习期间的考核才能真正使养成教育长期化,连续化,具体化。在今后,仍要加强对医学生实习期养成教育系统化、具体性研究。 结束语 医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又是事关公民健康、社会稳定、民族兴衰、国家安全的相当重要的一个潜群体,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紧迫而又长期、系统的繁重任务和工程,但要坚持对医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探索,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克水、李大怀.浅论加强高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性[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6 作者简介: 裴宇(1980-),男,籍贯四川合江,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韩知峡(1981-),女,籍贯四川安岳,硕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为医学教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