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收益计量理论之资产负债表观
范文 摘要:资产负债表观和收入费用观是计量收益的两个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回顾收益计量理论运用的历程,阐述资产负债表观回归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论述资产负债表观的特点,以及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以期更好的理解新会计准则体系。
关键词:收益计量属性 资产负债表观 收入费用观 新会计准则体系
作为收益计量理论的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在会计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起过主导作用。目前资产负债表观作为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理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一、收益计量理论的具体运用历程
( 一)“资产负债表观”阶段
20世纪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由所有者自己经营,所有者更多的关注企业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把收益放在次要位置,另外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形式是短期借款,债权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企业只编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产负债表观处于主导地位。
( 二)“收入费用观”阶段
20 世纪初,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份公司开始出现,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另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的形式开始多样化。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产权社会化。多数股东只持有企业很小的一部分股份,无力参加企业的决策,也就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把重心放在短期利益上。因此,要求经营者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这就促使所有者和经营者更关注企业的收益情况,自然收入费用观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资产负债表观”阶段
在20世纪70 年代后,随着与美元挂钩的国际金融体制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西方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通货膨胀,作为收入费用观计量属性的历史成本原则面临挑战。后期美国又出现了诸如“安然事件”等的利润操纵事件。这些都使收入费用观陷入困境。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官方机构在制定新会计准则时重新把资产负债表观作为指导理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发展及其理念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对会计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现代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
二、资产负债表观的特点
资产负表债表观注重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指出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資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不包括投资者投入的和向所有者分配的部分。即:收益=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当期所有者投入+当期向所有者分配。收入和费用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只有企业净资产的增加才能实现利润。资产负债表观的内涵表明其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的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会计要素定义
资产负债表观认为资产要素的定义是其他会计要素定义的基础, 强调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进而将利得和损失都纳入会计报表确认的范畴。
(二)会计的确认
资产负债表观是全面的收益观。根据收益计量的公式可以看出,收益的确认更加注重交易的实质。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无论是否进行了交易,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都会引起收益的变化。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不仅包含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了未实现的收益。避免了收入费用观只确认已实现收益,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计入而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性,也使资产负债的确认更加真实,避免把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待摊或预提费用计入资产负债中去。
(三)会计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观是面向未来的。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这就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收入费用观注重已实现的收益,因此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这就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三、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观理念的体现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是顺应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 一) 会计要素定义的新规范
根据资产负债表观的特点之一会计要素的定义,资产负债表观强调 “经济利益的流动”,只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才能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六个会计要素。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定义资产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新会计准则中定义负债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新会计准则中定义所有者权益为: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新会计准则中定义收入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新会计准则中定义费用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新会计准则中定义利润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新会计准则还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并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新会计准则把收入和费用定义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由于其他会计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来定义,因此,资产要素成为新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核心。新会计准则把收入、费用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联系起来,强调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这些重新定义的会计要素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
( 二) 会计确认的新规范
根据资产负债表观的特点之一会计的确认,资产负债表观强调只要符合定义和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就应该确认,只要导致资产负债发生变化的交易就应该确认收益。反之亦然。资产负债表观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亏损合同、研发支出、辞退福利、一般借款费用等只要符合定义与确认条件就确认为资产和负债。而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因为不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则不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按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所得税费用。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种方法克服了旧准则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由倒挤得出,而不是从资产、负债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得出的弊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
( 三) 会计计量的新规范
根据资产负债表观的特点之一会计的计量,资产负债观是面向未来的,因此注重资产的公允价值。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体现了这个特点。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一, 并在17 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如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能够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具有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有利于企业及相关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这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的运用,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资产负债表观为指导,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以资产负债表观为理论基础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不仅有助于企业改善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还为企业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12
作者简介:陈来芳(1976-),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会计系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