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学校德育应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
范文 文俭平
摘 要: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延伸速度惊人,现行的德育模式和常规的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 跟进 网络化 趋势
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态势异常迅猛,互联网的延伸速度更是快得惊人。这意味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将不得不面对充满极大诱惑力的虚拟时空的挑战。这种挑战给人的打击特别大,感觉特别沉重。现行的德育模式和常规的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如何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则是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最为现实也是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认真研究网络化趋势给德育带来的挑战,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以防患于未然,成为摆在每一个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一、网络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作为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的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学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巨大生机;另一方面,又给社会进步特别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泛滥使人无从选择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知识的生产、复制、传输都变得如此的便捷,成本越来越低廉,人们不再注意知识的提炼、精选和集约,其结果是知识和信息的总量日益膨胀,但其中的智慧含量却越来越稀薄。青少年虽然饱餐了这些信息和知识,但得不到足够的精神营养。而“信息垃圾”的增多,不仅占用了很多宝贵的网络资源,更为人们分析处理信息、选取有用信息增添了困难。
2、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精神污染
因为技术、市场等原因,在互联网上人们很难控制出于各种目的尤其是商业目的的黄色和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复制与传播,学校和家庭也无法监管,因此不良文化极易腐蚀青少年学生心灵。加之青少年学生又没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专门在网上寻找不良信息,以至于很多人成为网上色情、暴力、电游等的俘虏,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甚至引发各种违法犯罪。
3、网络“三害”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害”是指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网上游戏。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以及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暴力思想和行为。赤裸裸的性交往、性描述、性画面,网络上已不罕见。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虽说网络游戏有其娱乐、益智的一面,但过多地沉溺于网络中容易成瘾,又会让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厌学、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4、网络的过多使用引起各种心理疾患
网络的过多使用给青少年身心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也使一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和网络孤独症。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交往能力差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网上”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5、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在冲击。
网络社会一切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学生的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网络接触的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往往与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二、关于回应挑战的思考
面对包括上述问题的内在的严峻挑战,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自身状况来看,更新德育工作理念、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倡导科学的德育方式方法以及开辟学校德育新渠道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工作最为迫切。
1、更新德育工作理念
德育实际上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性,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是对抗人性被异化扭曲的内在前提。中央教科所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的新时期德育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应改变先前过于抽象、过于空泛、过于理想的德育理念,走向回归基础性、回归生活性的德育。
2、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
社会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如正确的世界观、深厚的人文底蕴、熟悉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等;另一部分则是动态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中小学生普遍“触网”的今天,新动态层出不穷,瞬息万变。如果不具备深刻的洞察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察觉最新动态,我们很难与学生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我们也很难设想,一位对《第一次亲密接触》或《零下一度》不屑一顾的德育工作者能够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当然,改善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并不只局限于网络知识的网络体验,还应该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调整学校德育内容
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并不意味着改变德育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范围,而应根据德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重新调整,确定德育内容的重点。如:选择德育内容的基本立足点是有关信息的“数量”、“时效”,还是对有关信息的分析和评论?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拥有德育工作的三大优势:我获得的信息比你多,我得到的信息比你快,我分析信息的能力比你强。然而,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的前两条优势却未必存在。因此选择德育内容的立足点要转向第三个方面。
4、倡导科学的德育方式方法
以往的学校德育所采用的方式主要倾向于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但如今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等均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而引发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向于个别化,这样一种现实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因材施教,更多地采用个案化、咨询式的教育方式。
从德育的方法来看,网络社会化时代,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自我调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比教育”等一些革新的教育方法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得以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以班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罗列玩电子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学生可能会列出“玩游戏有趣”、“在游戏里能找到驾驭他人的感觉”等有利方面;同时也会列出“玩游戏上瘾”、“影响做作业”等不利方面。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比自己得出结论:有节制地玩电子游戏是有益无害的,但青少年自制力较弱,需要家长的提醒,因此不宜在远离家长的场所玩,应回避带有不健康的游戏,和有赌博性质的游戏等等。
5、开辟学校德育新渠道
北京市教委2003年4月开通的“中小学生课堂在线”,给我们开辟学校德育新渠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就是要把日益增多的未成年人吸引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通过建校园网,通过在学生中建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网络游戏赛等措施,既满足未成年人浓厚的上网兴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从而营造出绿色网上空间。
在社会网络化环境下,中小学德育接受着并将继续面临更多的 “挑战”,对此我们德育工作者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虽然我们对“挑战”与“回应”的整理和思考现阶段还比较简单,或比较粗糙。但这或许正是“回应”的特点所在。所以笔者的“思考”仅仅是一块引玉之砖,希望能引发更多德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实践探索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在这种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研究中,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