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灾民视域下舟曲泥石流各主体救助参与状况
范文 摘 要:2010年,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分析了解政府和民间组织,解救被困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重建的差异和存在问题。分析存在原因,促进良性互动,论证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救灾参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积极探索良性互动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救灾参与 灾民视域 补充合作
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后,抗灾救灾经历了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救助行为按照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共同努力的总基调,立足于舟曲灾区的具体实际,基于汶川、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开展各项工作。灾情发生两年来,调查灾后恢复重建是否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提高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灾后灾民基本数据分析
舟曲泥石流发生后,家园受损、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社区功能丧失、生态失衡。从灾民感知、想象、感受、直观、本质直观、判断等等意识行为等“观场”视角展开,分析考察政府、民间组织,这两大救灾主体的灾害救助参与情况。
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各阶层、各层面进行问卷访谈。经过相关分析,得到的基本情况是:(1)未愈合的心理创伤。43.6%的受访者有焦虑、抑郁、失眠和孤独的恐惧。孩童则表现为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2)教育观念的流行。救灾和灾后恢复和重建,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21.2%的受访者选择教育作为重建工作的重点和理想的职业发展方向。(3)人生观、世界观反映核心价值观。经历了生死之劫,舟曲人民重新定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老百姓需要救助的时候,一大群党员干部挺身而出。
2.政府灾害救助参与的反馈情况
以人为本是现代政府的基本价值观,同过去其救灾中一样,政府依法救灾、信息公开的救助,达到了科学救灾、专家参与的效果。
民生牵着民心,对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高达33.1%的被访者选择了“居住环境的安全”。中央政府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舟曲人民在重建家园时的信心。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了“没有共产党,没有政府,就没有新舟曲。”
以人为本的政府应急管理中包括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即以确保在政府宏观保障救灾的同时,尊重和发挥公众在应急管理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事实上,在灾害刚刚发生的时候,灾民自救、互救是唯一的也是最积极的方式,离开了公众主动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其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政府对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相关信息披露得充分、完全和透明,也得到外国媒体的高度肯定。“这次中国政府展开了一场报道战斗,在自然灾害中显示完全的透明。”我国政府和民众成功应对了多次巨灾检验,将救灾理论进行 “本土化”的吸收和运用,标志着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已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统领的应急法律体系开始不断释放出法制的力量,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法律保护规范协调。
3.民间组织灾害救助参与的反馈情况
国之大者,不在于大包大揽,而应当是有容乃大。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行为,而且还反映在民间社会组织的行动中。通过组织捐款、个性化帮助,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动员、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调查表明,63.5%的民众对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救灾表示满意,36.5%的受访者表示,基金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主动积极参与救灾使他们表示满意。
通过对民间组织的信任度调查,31.4%的受访者表述了希望建立更加透明的捐助及款物使用机制。一些受访者也不同程度地表示说,如果能建立一个透明的捐助款物使用,将可以提高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我国很多民间组织都是根据政府的需要,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发起成立,而不是主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由民间自发成立。他们参与灾害救助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方面,目前民间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畅通,综合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动员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保险的职能作用还没得到有效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减灾救灾义务和责任的界定不够清晰明确。
4.影响民间组织救助参与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4.1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协调
虽然近年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与灾后重建客观要求相比尚显不足。政府过多参与救援的微观领域,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被压缩。在协作中,民间组织往往承担着着政府救助资金发放单位的作用,成为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机构。
4.2缺乏“精品”“名牌”组织
从全国角度来看民间组织数量不少,但有实力、有成果、拿得出、打得响的“精品”、“名牌”组织少,缺乏竞争力、影响力。适合地域发展特色的民间组织、务实救灾则更少。空架子、花架子多从而导致整体服务水平低下。
4.3人员素质不理想
从整体调查来看,无论什么性质的民间组织来看,都存在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问题。首先,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在救灾行动的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因此,对于政策的敏感反映显得尤为重要,善款的管理要受到全社会的监督,使善举在阳光下进行。其次是转变思想观念,许多民间组织“坐、等、靠”的心态严重,工作没有新举措,活动没有新创意,办事效率也相应很低。
5.灾后重建中重新思考
5.1大学生与服务灾区
我国的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其实质是长期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独特优势。反映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大学生投身祖国、服务发展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在灾区恢复重建中的实践,有助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促进和践行志愿精神的有效载体,而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享受灵魂的快乐、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志愿精神的理解。
志愿服务实际上起到了催化劳动与资本等要素结合的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志愿服务替代资本,突出了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良知,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道德、伦理和生命意识在社会群体中出现了空前的自觉。
5.2行为干预与灾民教育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许多问题暴露出来,特别是受灾者的观念、意识、能力问题。教育干预对在应对危机的灾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解决和调整重建过程中由于自身观念、意识等产生的社会关系问题,有利于缓解灾民因适应新环境而触发的生计问题。
从之前的调研发现,难以消除灾难情节给灾民心理带来的健康问题。适应未来新生活,灾民面临新旧观念更替、能岗不适应、文化障碍等问题。解决这些微观问题就是要发挥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搭建教育干预体系网络。扩大政府间教育干预的沟通和合作。寻求专业协助,将教育干预重心下移,发挥基层阵地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营造灾后教育于预氛围。
5.3协同善治的救灾模式
“善治”的模式,这种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正在下降,而另一种公共治理的“善治”的目标已成为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所谓的“善治”,是符合公众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和公民在公共生活进行合作与管理,从灾害角度,探讨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的一种新型关系,在最佳状态下,两者展开合作。
由此可见,当代公共治理的精神,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合作互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和民间组织,通过协作和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多样化,最终达到满足公众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利益的动态过程。
在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中,灾民在大爱、团结中感受到了人性之美,民族团结一家亲。各级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民间社会组织的地位得到空前承认,这是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也是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民间社会组织的概念改变的前提下,允许民间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形成双方互利合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树田等.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2]张静秋、汤永隆等.5.12四川地震灾民社会支持的调查[J].心理科学进展.2009
[3]陈光、雷叙川等.灾民参与与重建的组织和引导.抗震救灾[J].2008,4
[4]姜淮,刘长滨.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联盟博弈分析.运筹与管理[J].2011,2
[5]罗自刚.政府重构:从官治到民治[J].探索,2002,5
作者简介:
柯溢能(1990-),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