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
范文 石一民++叶继红++陈英

摘要: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可持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安全文化的基本涵义进行了阐述。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临港石化企业为例,分析了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安全文化三要素”的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最后从组织领导、安全教育培训、设备本质安全和管理体系等角度,提出了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安全文化 舟山 石化企业 建设模式 路径
临港石化产业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下简称舟山)规划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由于石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具有安全风险高、隐患多、事故危害程度大等特点,所以安全对石化企业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一直是石化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目的是创造一种企业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文化氛围[1],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激发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能自觉做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
一、安全文化的基本涵义
“安全文化”的概念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91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其编写的一份调查报告(75-INSAG-4)中提出了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与阐释:“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2]。” 嗣后,国内外学者对安全文化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定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 HSCASNI)给出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3]”。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8年,我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批准通过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该导则对企业安全文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被企业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可见,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最终达到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二、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1. 舟山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舟山是我国重要能源储运基地和临港重化工发展区。随着进入大桥时代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几年石化企业尤其是石油库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舟山现有企业8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392家,其中石油化工企业15家(2013年底统计数据),拥有大小油库30余个。2013年临港石化实现产值206.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8%。
鉴于石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危险性,舟山有关部门对这类企业实施“严格管理、主动服务”的综合监管措施。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舟山众多临港石化企业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如定期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有的企业还制定了安全培训考核奖励制度,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通过开会、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栏、安全生产警示牌等方式进行安全宣传;举办消防演练、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一些规模较大的石化企业,如中海油舟山石油公司、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企业内实施QHSE、HSE等管理体系,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的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化建设,将安全理念融入各项管理体系中,促进安全生产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形成。
2. 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舟山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舟山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还比较低,存在不少问题与误区。通过对舟山一些临港石化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上,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在驱动力不足。部分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从企业领导到员工,都并未真正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之政府部门对企业从事安全文化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致使一些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内在驱动力不足。这些企业往往表面文章做的多,甚至是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走走过场,而没有把安全文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切实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式方法简单。不少企业对安全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建设的方式方法简单老套。例如有的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安全教育,或单纯地把安全文化口号化,或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党群部门的事,用思想工作来代替文化建设;也有一些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等同于规章制度建设。由于对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片面的理解,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也没有在制度、组织、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障,缺乏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有的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生搬硬套,缺乏自身特色。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国内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不够深入,政府和企业都缺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发挥专家对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使企业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关人员在从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三、基于“安全文化三要素”的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包括员工心理状态、员工行为和企业环境三大要素,并呈动态的“安全三角形”关系,如下图1所示,这个模型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endura的相关研究[4],结合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而提出的。
图1 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安全三角形”模式
1. 员工的心理状态
员工的心理状态包括他们的知识、意识、态度、习惯、价值观和个性等,反映了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心理要素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具有激发员工安全工作动机的激励功能。员工的心理要素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如何看待安全问题,如何纠正和避免不安全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安全文化的输出结果。可以通过安全培训、安全理念灌输等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增加他们的安全意识。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能在很长时间乃至他们的一生,对其安全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所以,只有重视安全文化的心理要素,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从心出发”的理念,打造“本质安全型”员工,做到安全文化入脑、入耳、入心,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 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行为是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和做事的方法。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安全文化的输出结果,是企业安全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否成功,依赖于员工安全行为的养成。但员工的安全习惯和安全行为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常抓不懈,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转变员工的安全行为正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经验表明,员工的安全行为可以处于“自然本能反应”、“依赖严格的监督”、“独立自主管理”和“互助团队管理”等四个不同阶段,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第四个阶段时,就有可能实现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5]。
3. 企业的软硬环境
对企业来说,环境不仅指构成员工工作条件的硬环境,如工艺和设备的本质安全,也包括厂规厂纪、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方法、考核奖惩制度等构成的软环境。显然,企业的环境要素(软环境和硬环境)可以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反过来,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政策制度、调整设备购置等影响将来的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但由于在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因此还需要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引领和推动。
由上可见,企业安全文化的心理、行为和环境这三大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输出结果。要建设有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 就必须兼顾安全文化三大要素间的作用,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和约束力,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确保企业安全文化的输出结果向企业期望的方向发展[4]。
四、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内在驱动力
领导重视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临港石化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企业安全文化有关理论,提高认识水平,积极引进和培养精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学习借鉴国内外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大力打造先进的安全理念,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从心出发”、“搞好安全为了谁”等等,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精心培育,通过领导和全员承诺、会议座谈、宣传册等方式,把安全理念“播种”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5]。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具体工作机构,把安全文化建设切实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并在人、才、物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全体企业员工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内在驱动力,从而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
2.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
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员工心理状态的稳定化表现,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安全意识的强弱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他们不同的安全行为习惯。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消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层次、各种岗位的员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通过宣讲讨论、理念灌输、亲情感染、心理调试、多媒体教学、标志警示、案例剖析和活动熏陶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设备、设施本质安全
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是否先进,安全设备、设施是否健全,生产作业环境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因此,临港石化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硬件水平的提升。必须加大安全资金的有效投入,坚决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发、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安全程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提高HSE管理系统的安全程度,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积极开展科技兴安活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彻底消除各种安全事故隐患。通过有效的安全投入,不仅可以使安全设备、实施完善、完好,提高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而且还将为顺利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投入制度,并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4. 创新管理机制,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各项管理体系中
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还必须与本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为文化而文化”,把安全文化建设游离于安全管理之外。实践表明,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工作并非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6]。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即属安全文化的范畴,它将健康、安全、环境融为一体,使企业的管理目标特别突出了人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7]。因此,临港石化企业应与时俱进,在借鉴国内外安全文化和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全面推行HSE体系,并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融入、渗透到HSE、安全标准化等管理体系中去,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同时通过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内容,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
五、结语
临港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行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兼顾员工心理、行为和环境三大要素间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上下一心,大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建立起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用安全理念来凝聚人心,用安全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从而不断开创临港石化企业安全生产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莎.以人为本 持续推进HSE管理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 [J].石油教育,2011, (1):101-105.
[2]张吉广,李德恭,张伶.企业安全文化评估与企业安全行为的质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55-63.
[3]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5.
[4]赵辉.从文化模型谈航空维修单位安全文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2):235.
[5]张武星.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 (6):47-48.
[6] 刘向阳,李东,姜华.浅谈石化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和构建方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 (13):53-54.
[7]王艳红. 中国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化工管理,2013, (10):55.
作者简介:
石一民(1963- ),男,汉,浙江岱山人,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安全教学与研究。技术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