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土地信托流转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
范文 | 刘志敏 摘要:土地信托流转突破了自发流转的瓶颈,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土地信托流转的推进,不仅收到了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良好成效,而且以信托流转为契机,使农村社会管理出现了一系列创新。 关键词:信托流转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居住方式 一、什么是土地信托流转 土地信托流转是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在自愿的前提下,将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委托给政府出资设立的土地托管公司,并签订土地信托合同;公司将土地适当整理,再把它租赁给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其实就是做好三个环节: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主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三个不改变。也就是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 二、土地信托流转带来的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信托流转引进了一大批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和资金优势的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企业来经营土地,使草尾镇的农业生产由以前的单家独户的自由化生产逐步向有计划、有统筹的现代农业生产转变,加强了农业投资的有序和有效性,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流转成片的土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土地信托流转后,农业不只是停留在生产阶段,一些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通过精深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这一系列的转变就必然带来农村管理模式的转变。草尾镇开始了新型农村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体说来,草尾镇在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上主要是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和创新。 1.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确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开辟农村公交线路,方便农民出行。截至目前,草尾镇拥有60台公交车,开辟了6条农村公交线路,有4条线路将草尾镇与其他乡镇区有机地连接起来。这些公交线路的开辟,给农民出行、学生上学等都带来了很多方便。 进一步强化文体工程建设。草尾镇加大村、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书屋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投资扶持力度;加强村、组文艺队,竞技体育队、兴趣体育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小学、村文体活动场所的功能效应,使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体娱乐服务,在文体娱乐活动中,达到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加深友谊,提高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共同进步的目的;共铸彼此信赖,相互牵挂,相互依存的亲情关系。 2.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水平 农民自身的觉悟和水平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农民的觉悟和水平,首先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草尾镇作为湖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和“新型城镇化试验镇”,采取了“四会一体”的管理模式。所谓“四会”是指:村支两会、村民监事会和村民理事会。村支两会由3人组成:村支书(村主任)、会计和妇女主任。监事会和理事会则是由党员或群众中选举出来的威望较高的人组成的,“四会一体”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监督。具体操作流程是:大小村务由村支部征求意见,由村民理事会做出决定,由村民委员会执行,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再向村民理事会汇报执行情况。 3.建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就地城镇化 首先来了解一下集中居住的意义: 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其核心就是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居住创业,变农民为居民。草尾实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后,农村产业经济和劳务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增收后进城镇居住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愿意进城镇的农民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基于老百姓自觉的城镇化意识。据调查,实施土地信托流转后,大部份30—45岁年龄段的户主大都想在外购房,大都有为留守在家的父母在城镇购房安度晚年的愿望。 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关健。据调查统计,全镇2万户农户共有宅基地11600多亩,户平0.58亩,有四旁闲置地2800多亩,户平0.14亩,户与户之间、组与组之间公私沟占地400多亩,户平0.02亩。全镇农民居住和四旁空隙地共计14800多亩。同时,全镇26个村共有闲置的学校占地(未办学了),村办企业占地(废弃了的)890多亩。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按户平占地90平方计算,全镇可复垦新增耕地13000多亩。新增耕地按亩平净收入800元计算,可增收1亿多元,按8万农村人口计算,每年人平增收120多元。 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节约资源,改善民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唯一选择。目前农村居住现状可概括为“村庄星罗棋布,房屋天女散花”。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大,成本高,难到位。导致农村设施落后,环境恶劣。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全镇重点建设“十点一区”(10个农民集中居住点,一个镇区),其建设投入大大减少,成本大大降低,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同时,还可以充分整合政策资源,加大“十点一区”建设。 以土地信托流转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牢固树立以农民群众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把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我们不仅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更要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沛英主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张学东、陈桂金主编.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知识读本[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单位:湖南沅江市委党校,湖南 沅江 4131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