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范文 李宏毅
摘要:做为最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关乎地方治理的实效,治理的效果又左右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试金石。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期内不断尝试新的治理模式,但在实践的改革中,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选择性缺位、适应能力欠缺等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寻找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方法,探讨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找出一条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信力 政府职能 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通过对责任界限的划定,能够及时回应民众诉求、积极履行义务和责任,利用各种资源从而赢得民众广泛信任的能力。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有利于获得民众的支持,有利于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但在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的工作仍受到社会的质疑和不满,二者之间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潜力巨大。
1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缺陷而导致的公信力问题
1.1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效率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首要目标
地方政府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主导,拥有所有的治理权力,延续了以往落后的治理理念。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是民主的治理,地方政府不能唱独角戏,将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统筹智慧,民主决策,治理必须扩大到社会层面才能达到应有效果。
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唯GDP论,把一个个具体的数据指标看得高于一切,总是渴望看到成绩。这种做法片面追求治理效率,而忽视了治理质量,很难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治理能力发展的重心应由增量向提质转变,才能有利于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
1.2内部利益群体阻碍了政府职能转变
近年来,政府都是主动地“自我革命”,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对象。因此,在政府内部,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并存。首先,凡是涉及改革的问题,就必然意味着要打破原有模式,寻求一种新的路径,这种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就会普遍存在于广大公务员群体中。行政人员由于已经熟悉了政府的运作模式,这就导致了在基层的政府工作岗位上出现了“磨洋工”或是“踢皮球”的现象,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其次,改革中人们的利益得失决定了人们对于改革的态度。如果改革给人们带来的是利益的增加,那么人们肯定会支持改革;反之,则必然成为改革过程中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腐败或是以寻租的形式将压力转移,致使改革不仅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反而严重影响了政府地公信力。
1.3非规则化的文化传统,阻碍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受到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不相信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中国人的信任机制是“亲而信”,这是一种“直接信任”。费孝通提出了信任的“差序格局”。他认为,西方社会就好比是一捆扎好的柴,每个人都是通过社会团体来链接这个社会。而我们则是水面上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人们根据亲疏和利益关系,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是值得信任的“自己人”或“圈内人”。为了维系自身生存,我们会通过“自己人”或“圈内人”这层关系,努力向统治者靠拢、亲近,进而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统治规律。这种统治规律使所有社会成员缺乏对未来的思考,并对社会进步不抱长远期望,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为什么只偏好短期行为,从不考虑政策的持续性和预见性,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套政策”,令民众无所适从,也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
2 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
2.1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决策权
围绕财权、事权和人权的分配,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进行调整,激发地方政府的行政活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2.1.1合理规划中央与地方的财权
自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对称”的状况,普遍存在财政上收中央、事权下放地方的现象。目前最急需关注的现实是:省级以下政府仍未进入分税制,导致了省级以下地方财政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从一些地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因此,保障地方政府治理的财源,可以满足其处理地方的公共事务,达到“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局面是现阶段工作的重心之一。
2.1.2正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
政府事权的范围,关系到政府的运作绩效,因此,当务之急是正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特别是在民众关心的公共服务领域,要明确细分中央与地方重叠或交叉的事权,适度上移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权重,尽量避免“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现象。
2.1.3有序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人事权
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具有使用、调配、培养、激励人才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绝对权力。但中央政府要给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命留下空间,地方政府治理范围内人事的使用上可以适度地方化,逐步形成一个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治理相结合的地方政府治理新模式。
2.2完善地方政府法制化、社会化能力,构筑政府公信力
地方政府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改革,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做到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决策机制,接受公民的监督、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努力提高执政的合法性。严格公正执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障,自生效之日起直至废止,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有效的贯彻。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法制的权威性,让人民感受到政府的公正与权威。
政府职能的社会化,是政府将一部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协助政府完成公共职能。首先,政府职能社会化,将着力改变由政府统揽的做法,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之中。其次,政府职能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公开透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民主、公正,有利于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认可。最后,社会组织的涌现,把散沙状的公民个体凝聚起来,形成组织化、秩序化的团体,使得人微言轻的公民个体获得了能够影响政府行为的话语权。政府职能社会化能促使非官方性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这些组织参与到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中,使得参与其中的公众不仅有了利益表达的渠道,还能更加了解政府的工作内容和施政情况,对政府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这有利于政府的公信力的提升。
2.3创新政府的工具使用能力,驱动科学决策的政府
创新的政府治理不仅取决于信息透明,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信息共享,挖掘民间的技术潜力,调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搜集、分析数据的手段,大数据处理技术不仅有助于政府接受自下而上的信息,形成巨大的数据资源,还能有助于推动政府主动地收集、挖掘、分析数据进而掌握民情,从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有效的治理。通过信息共享和数据的交换,从而激发公民主体的活力,进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3 结束语
本文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了政府由于治理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政府公信力弱化问题。依据近些年来关于政府公信力的文献和本文所提出的一些治理能力上的应对措施,可以看出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国内还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但我们必须认清现阶段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公信力缺乏明确的定义,致使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存在误解;其次,在政府公信力方面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偏少,几乎没有有效的数据能够证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公信力问题;其三,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缺少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或者是时间轴比较,特别是缺少对国外有关情况的学习、借鉴,缺乏比较就没法更好地研究政府公信力在不同地域的特点以及方方面面的情况,很难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通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道路;其四,对于政府公信力研究的范围过于狭隘,多以定性和宏观的统括为主,缺乏跨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深入分析;最后,政府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是否会作用于政府公信力建设以及作用究竟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未来对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特别是从治理能力现代视角的研究展望,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优化:首先,加强基础性研究,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准确定义;其次,开展具体化、实证化的研究,主要以实证调查、定量分析为主,着重从现实的实践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其三,扩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范围,特别要注重国外借鉴与历史对比的研究,更多结合社会文化、热点、历史背景等,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研究;最后,针对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诸多因素,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提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對政府公信力有建设性影响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纪晓光.当前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阻力分析[J].世纪桥,2015(11):58- 59.
[2] 林兴初.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J].行政与法,2015(4):6- 12.
[3] 王庆林,黄钧琢.政府公信力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62- 165.
[4]唐土红.从“以人为本”到政府“公信”——新世纪初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进路评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5):62- 66.
[5]林尚立.以制度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01- 15.
[6]胡洋.基于治理理论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9):34- 35.
[7]冯学智,杨浩.从突发公共事件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6(1):79- 8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