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建造成本控制浅谈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 |
范文 | 舒春雁 摘要: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和现状出发,引出影响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最重要的成本控制因素。以建筑工程的成本构成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增量成本,并提出成本控制的途径:政策上做好扶持、推行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进行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安装和生产水平、加大信息化应用程度。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成本控制 推广应用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实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所取代。楼宇智能、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条件下,面对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装配式住宅,作为当前住宅建设的新型技术手段,是促使传统的建设方式向集约、节约、绿色、环保、科技等现代化建设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绿色建筑的新载体,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方向。 1 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意义 现场浇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多,扬尘和噪音污染大,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扰民和民扰的问题突出,给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传统的建造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 装配式建筑把一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配件在工厂生产好后运到工地进行装配。这种建造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现浇建筑的上述弊端,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而且通过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还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能。特别是发展钢结构,对于化解当前过剩的钢产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达400多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建筑能耗約占整个社会能耗的30%,楼宇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1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大部分楼宇全年用电量在100万千瓦时以上。如果按照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进行作业,能够实现节水80%、节能70%、节时70%、节材20%、节地20%[1]。装配式建筑技术本质是建筑工业化升级的一种手段。工业化就是要“多快好省”。通过建筑业的工业化、通过建筑业的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的质量、降低资源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法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家目前都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建筑体系,20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米,2014年当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2]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建筑市场的相关政策,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相信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前景可观,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亟待克服的困难。 2.1资金需求量高 装配式建筑的前期投入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用作前期研发,还需要足够多的厂房来满足构配件的生产需要。 2.2工程质量不高 我国装配式建筑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造成工程质量还比不上传统建筑。 2.3工程成本偏高 从长远看,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有利于节约成本,但由于目前受施工规模影响,往往投入大产出小,土地、设备和人工等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摊销费用巨大。再加上安装效率低、构件差异化、设计生产施工脱节等因素的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技术上的缺陷和成本上的劣势造成了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不足,愿意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来建造的单位少。要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根本力量最终来源于市场选择,而市场的问题核心在成本。 3 影响建造成本的因素分析 3.1资源耗用因素 工程成本在耗用资源方面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工程所消耗和耗用的资源数量。二是工程各项活动所消耗与占用资源的价格。前者是内部因素,相对可控;后者为外部条件决定,相对不可控。 3.2施工安全因素 施工安全成本包括安全管理投入费用和安全损失费用。安全管理投入费用是为保证安全生产而进行的管理、宣传培训、设施等安全控制而发生的费用。安全损失费用是因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事故损失、赔偿、罚款等。它们是此起彼伏的关系,二者总和最低点即为安全控制管理的最优点。 3.3工程工期因素 工程的成本与工期直接相关,随着工期的变化而变化。周期越短,因突击施工而增加的直接成本就越多;周期越长,突击施工的程度就会降低,工程直接成本也越低。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贷款利息及其他与项目周期成正比的支付款项,同直接成本一起构成一条成本-工期曲线,曲线最低点对应的就是最佳周期。 3.4工程质量因素 质量成本是将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设计质量水平上所需要投入的相关费用与未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为控制质量而进行适当地投入,质量总成本就会接近我们期望的最低值,但如果投入太少或盲目加大投入,都会使质量总成本加大。 3.5项目管理水平因素 项目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工程成本的决定性因素。项目的资源耗用和价格、工期、质量、安全和范围要素对工程施工总成本影响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才能实现上述因素的优化配置。 4 装备式建筑的成本控制探究 4.1 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4.1.1工程工期方面 装配式建筑的工期比传统建筑少,但可控性低。外墙一体化,室内湿作业工程量和精装工业化大大减少工期。但进度管理需要“厂场协调”,易出现因预制工厂与施工现场的相互等待而造成的窝工。并且装配式构件一般只能在白天吊装,打破了传统“白天支模、架筋,晚上浇砼”的施工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进度的可控性。 4.1.2工程质量方面 装配式建筑可有效规避现有大部分质量通病,如外墙开裂、窗洞渗漏等。但装配式结构的容错能力较低,如果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也会出现新的质量问题,需要提前制定偏差控制和微调措施,避免造成费时返工、陡增成本。 4.1.3工程设计方面 有别于传统浇筑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安装生产,所以装配式建筑从方案到竣工都要始终贯穿工业化建筑设计的理念。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使用预制外墙和预制内墙费用增加较多,而预制楼梯增加费用较少。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建筑部位采用预制构件产生的增量成本差异很大,有些部位适宜预制构件,有些部位通过预制构件却会增加建造成本。不仅是建造部位,建筑体型和预制构件的造价成本也密切相关。采用相同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两栋建筑,由于建筑体型、外立面复杂程度的不同,成本差异也会很大。这就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立面效果和平面布局,还要充分考虑施工具体情况,把构件生产、运输、储存、吊装多方面因素都融入到方案中。 4.1.4构件预制方面 装配式建筑大量的建筑部品在工厂生产,有固定的模具,产品精度高,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集成化。不仅是预制构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预制规模、预制工程与建设工地的距离远近、及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和专业化程度都影响到最终工程成本。预制夹芯保温外墙板是主要的增量成本因素,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价格在2500~3500元每立方米,预制率40%的项目,折合建筑平方米的价格约为500元每平方米。预制构件从生产工厂运到施工现场需要产生运输费,它与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密切相关,统计数据为,60公里以内,约100~150元每立方米。还有预制构件在安装时,所产生的垂直运输费、吊装费、专用工具摊销等各项费用,统计数据显示,预制率50%的项目,预制构件的安装费用约为300元每平方米左右。[3]最后还有因构件尺寸和重量较大,传统的塔吊等機械无法满足要求,而使用大型机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机械费用。 4.2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途径 4.2.1政策机制上做好扶持 在国家层面上,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建筑发展契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装配式建筑推广的好的经验做法,做好引导,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保障等手段出台更多更好的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成熟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筑产业供给侧的改革步伐,促进装配式建筑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有的地区采取给予面积奖励或者合理放宽房屋预售条件等办法来弥补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给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相对于施工企业的利好政策还相对较少,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究力量还不够多。在企业层面上,要克服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畏难情绪,从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方案,加强与同行先进企业的对标学习和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培养,逐步采取装配式建造方式。 4.2.2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 由于目前国内建筑的设计、生产与施工都是由相互独立的企业运营,产业链各主体未从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出发,使得装配式建造方式优势未充分发挥,甚至造成工期延长、成本加大等问题。采取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推行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更好地实现各环节的连接和生产的规模化效应,可以有效克服装配式建造方式各环节严重脱节造成的弊病。这要求我们在设计阶段要做好总体规划,系统考虑建筑方案对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安装施工环节的影响,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装配式生产方式,尽可能地提高预制构件使用率,减少模具种类,提高周转次数,合理布局塔吊位置,不断改进构件装运形式,提高吊装和运输效率,降低成本。 4.2.3 构件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分工 由于不同种类的预制构件越多,形式越复杂,模具的成本就会越高,因此,提高预制构件标准化程度对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如果对预制构件先进行单体设计再进行拆分,很难实现较高的标准化程度,而通过统一尺寸参数和技术标准,进行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和规格,可以提高构件的互换性、通用性,大大提高模板周转次数,减小单个构件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合理控制单个构件重量,提高安装效率,降低吊装成本。据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构件模板周转次数从现在的60~70次提高到100次,那么模具费用可以减少80~100元每立方米。除了构件生产的标准化,实现预制构件的专业化分工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方面。由于扩大的生产线不仅不利于降低成本,还加大管理难度,易造成质量问题,成品率偏低。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构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数据化管理和多元化采购,降低预制构件的使用成本。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也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4.2.4提高安装施工水平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建安装等环节具备着一定技术难度,大幅度增加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预制构件安装,就会因为返工、拖延等问题而大大增加装配式建筑的安装成本。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工人的技术培训,使建筑工人快速成长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满足工业化对产业工人的要求,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人工费减少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推行全装修的承包模式,通过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实现多工序同时工作,并进行施工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分发挥装配式建筑工期缩短的资金节约优势。 4.2.5加大信息化应用程度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BIM技术可以实现生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通过将BIM技术应用于预制构件的库存和现场管理,和施工过程的模拟演练,不仅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流程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还能实现造价、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数据化管控。而且随着同模数构件的数据汇总、同类型建筑的数据集合和同地域的数据关联,可以形成大量的数据样本,有利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构建,从而为建筑工业化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董献国,李亚南.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在土坝防渗施工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 (4):17- 20. [2] 徐泽,阎雨,周云.预制装配式住宅推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5,15(2):85- 90. [3] 徐勇刚.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研究与实践 [J]. 住宅产业,2012(7):33- 37. [4] 黄小坤,田春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J].住宅产业,2010(9):30- 34. [5] 王广明,武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7,38(1):15- 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