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归因分析
范文 张丽娟+刘新磊
摘要:我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对待不同民族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民族团结,即拥有正确的民族团结态度。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和说服的态度建立过程。因此从态度形成和改变理论分析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内外部归因,有利于教育者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 态度 理论 内外部归因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对待不同民族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民族团结,即拥有正确的民族团结态度。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和说服的态度建立过程。态度的形成受个体和环境影响,其改变主要有三阶段理论、信息沟通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劝说宣传法。根据霍夫兰在其《信息传递与说服》(1953)一书中指出:信息传递和说服的过程中,有说服信息、说服者、说服对象和说服情境四个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1]因此,从态度形成和改变视角寻找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归因,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1 态度形成和改变理论下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内归因
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元素,其形成有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它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说服的过程。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从影响态度改变的难易因素中,不难发现个体的个性特征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一定影响。在民族团结教育效果考量中,受教育者应是被考量的主体,也是态度改变的主体,是内因。
1.1受教育者原有的态度
人们自小形成并保持一生不變的态度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态度已经是一种内化了的态度,已经成为个体主观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个体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而形成的态度难以改变。所以要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首先要认定受教者自身对待民族团结的原有态度是什么,如果受教育者已经拥有了对不同民族的正确认知、积极情感,那么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加强这种态度和意识,如果受教育者对民族团结的原有态度是可有可无、与己无关或者持有反对民族团结的态度,则必须下大力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受教育者原有态度的归因也提醒教育者: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以便形成内化,同时多提供让教育者亲身体验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平台,以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和巩固对民族团结正确的态度。
1.2受教育者的人格特点
能力高的人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能主动地决定是否改变自己的态度,而能力低的人容易受他人暗示和外界力量的左右,因而往往“随大流”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同时灵活性和可塑性较高的人及对社会赞许期望值高的人较易改变态度,另外自尊心强、内倾型及独立型的人较难改变态度[2]。所以教育者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当前存在的民族团结观点,引导学生主动做出正确判断,形成或改变自己对民族团结的态度,其次对个别持有违背民族团结态度难以改变的人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单独教育辅导,争取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要注意借用主体易受外界影响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群体的影响下先对民族团结服从,然后重建他们的认知,达到认同效果,最后形成内化。
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动机也是影响其改变态度的内因。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其自身发展的教育中,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价值观等,让他们意识到民族团结对自己的重要性,形成对民族团结的需求,则他们更容易主动接受和认可民族团结。
2 态度形成和改变理论下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外归因
教育是一个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过程,态度的建立和改变也是一个说服的过程。从态度的信息传递模式和劝说宣传理论可以发现,除了上述提到的受教育者(信息接受者)外,教育者(信息传递者)、教育内容(信息)、教育方式和途径(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情境都是影响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外部因素。
2.1教育者的特点
教育者的身份、可靠性以及吸引力程度都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必须回归生活来检验。所以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摆正自己立场和态度,不论其自身是哪个民族都应当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有高度的认同且支持国家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政策,并且是一个践行民族团结的身体力行者,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受教育者对其的信赖性;其次教育者需要拥有精准、广泛的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能够充分阐述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民族平等与团结理论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等理论知识;一个有吸引力的传播者不仅包括精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强大的教学能力和独特人格。因此,教育者应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仪表体态和言谈举止上为人师表。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完善自我,充实知识结构与内在修养,在规范的教学内容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示所要传授的教育内容。最后由于人们易被和自己相似的人所影响,所以教育者还要善于寻找、挖掘和受教育者的相似性,如受教育者是年轻人则要善于用年轻人常用的话语,并将他们喜欢的事物迁徙到民族团结教育上,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2.2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即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的信息内容,基本以教材为基础,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存在问题,但如何让枯燥的条框内容内化到学生的价值体系中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民族团结态度,就需要在过去老生常谈的内容上扩展新内容,增加知识结构的新颖性,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时代感,更需要将课本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目前,民族团结教育集中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上,其实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内容包含了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方性法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五观”“四认同”、民族团结当前的形势及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等多项内容,只有把这些内容讲全面、讲透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才会让他们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才会入头脑、入心灵,才会有效果。
同时,还应将民族团结具体事例融入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条件,寻找推动民族团结发展的典型、少数民族地区因接受民族团结相应政策而获益的成果等,将这些具体的内容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一方面使被学生们认为很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鲜活;另一方面,让事实说话也充分增加了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可信度。高信度的信息将增加说服力,促进民族团结效果的提升。
2.3教育方式、途径
教育方式、途径即信息的传递、呈现方式对教育效果起重要影响。同样的信息内容在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技巧后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保证民族团结的信息不被学生们排斥,就需要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目前的教育方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育,当代的学生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远不如参加体验式教育效果好。因此,首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方整合资源把民族团结的课堂教学变为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现实生活增进受教育者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如走访少数民族村镇进行实地调研,给他们充分展现民族团结带来的成果。经过实地了解和学习,不仅可以让受教育者更加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还可以在他们心中形成对民族团结的积极情感,直接的经验和感受更容易增强信息的说服力,从而提升民族团结的教育效果。其次要多选用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传播媒介来呈现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如网络用语、动漫、微信、微博、歌曲、視频等来提高受教育者对信息内容的喜欢度,从而主动关注、记忆,增强信息的内化,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践行民族团结。第三,双方面传播比单方面传播的效果好,即教育者采取与受教育者互动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强调自己关于民族团结观点主张的正确性、合理性,同时也可以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及优点,更有利于受教育者采纳和接受。
2.4情境
“环境与情境中的许多因素虽然不是与劝说过程直接相关的变量,但它们也是影响态度改变的一种背景或偶然的变量,或多或少地起着辅助作用。”[3]这种情境可以扩大至整个社会,也可以缩小到校园、家庭、班级、宿舍等。社会环境通过社会规范、准则、道德的要求和约束,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来影响人的态度,家庭则通过教育、示范和模仿来影响,班级、宿舍则通过同辈群体的力量来影响人们。因为个体经常以同伴们的态度和观点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态度,使自己与大家保持一致。虽然情境带给受教育者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但其作用不可忽视,若要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就需要顾及到情境的隐性力量。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秀历史和已经出台的民族团结条例来教育和约束受教育者,同时为他们提供例如民汉同住、民汉班级结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汉结亲等育人环境,使之在这种各民族和谐、友好相处的氛围中感受民族团结,并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践行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对民族团结是否拥有正确的态度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要从受教育、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情境等内外部因素综合考虑以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67.
[2]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6.
[3]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