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招标采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
范文 | 杨阳+金慧英+贺强 摘要: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发展亦进入快速轨道。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后勤保障都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设备投入,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招标从内容上大致分为物资设备采购和基建招标采购。从招标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随着招标采购的大量开展,很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招标采购的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对高校招标采购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管理模式、流程规范、规章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风险控制。 关键词:高校 招标 风险 分析 控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实施五年以来,我国的招标投标活动有了长远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截至2015年底,我国教育类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726亿,2012年为4613亿,增长率达到67.4%。可以说《条例》对高校招标采购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长远的意义,开拓了新的里程碑。但是,实际工作中,高校招标采购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条例》的理解与具体操作,依然存在偏差。本文将通过对于招标采购中的风险进行分析,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1 高校招标采购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招标采购活动基本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采取集中模式,由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招标采购小组,该小组根据各个业务部门提交的招标采购申请,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发布招标文书等。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有专业的职能部门负责招标采购,有利于宏观政策的掌握,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各个业务部门的采购需求,专业性较强。缺点在于这种模式容易滋生腐败,如果招标采购小组的运作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那么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从而滋生腐败。第二种模式是分散模式,没有具体的负责招标采购的部门。优点在于由各个业务部门提出采购需求,经过审批直接组织招标采购活动,效率高,容易较快地采购到所需用品。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因为无专业部门负责,缺乏专业性,前期的招标文书可能不规范,发布程序可能不统一,造成后续工作难于掌握。 2 高校招标采购存在的风险与分析 在高校招标采购活动中,风险可以看作是实际情况与预期情况的差异。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的事业单位,高校的招标采购不以营利为目的。重点在于保障学校的公共服务的有效运行,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因此,高校招标采购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采购效率,节约成本。 通过对高校招标采购的风险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决策风险和监督道德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法规风险、市场风险。 管理风险包括拟采购项目的无计划性,招标文件的不规范性和招标采购流程的执行不严格性。第一,高校的招标采购应有计划性,应于固定的时点例如年初公布招标采购申请书,各个业务部门按照自己处室的所需提出采购申请。这样做一是便于统计全校各部门所需项目的数量以及质量要求,及时做出预算,向上级或同级财政提出资金要求。二是相同或类似的设备可以采取大宗货物的采购方式,便于通过集中采购争取更优的价格,为高校节约资金。三是有計划的招标采购,可以防止年末的突击花钱,有限的资金花在更有用的地方。因此,加强拟招标采购的项目计划性是控制管理风险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第二, 招标文件的编写需要规范性。招标文件对于项目所需的规格、型号、数量以及售后安装调试等要求表达不到位,导致供应商无法理解,无法参加竞标。招标文件的不规范性还会导致调查的不充分,易造成漏算或少算的情况,同时产生废标的情况出现。第三,招标采购流程的执行不严格。一是会造成招标信息发布的不完全,没有采取广而告之的渠道发布信息。大多数供应商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招标的信息。而少数供应商通过特殊渠道获知信息,避免大规模的竞争。二是对于供应商的资质审查不严格,造成次优价高的供应商中标,忽略质优价廉的供应商,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三是评标小组的组成人员与数量不按照规定构成,无法进行竞争性的谈判,容易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不能独立专业地评标。 决策风险是由于评标小组的成员疲劳工作而产生决策失误,既影响评标的效率,又影响评标的结果。目前,我国高校的评标小组成员大部分是由校内各处室的相关负责人组成,也由校外专家形成的专家库抽取一至两名。但是,大多数的评标人员比如财务、审计、国资和后勤等部门工作人员,平日就负担大量日常业务工作,时间长了自然产生疲劳现象,产生决策风险,轻则选择错误的供应商,影响学校的正常采购活动,重则引起纠纷,造成供应商投诉等。 监督道德风险是指监督制度的不健全或执行的不严格易造成腐败的滋生。例如供应商的选择性具有倾向性,未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去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造成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的发生,既浪费了资金,又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严重影响。带有倾向性的招标行为严重打击了其他供应商的投标积极性,减弱了招标的公平竞争性,客观上严重影响招标的质量,失去了招标采购的真正的意义。 法规风险主要指我国目前在立法方面对于招标采购的不全面。我国关于高校的招标采购的立法有200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2012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1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及各个高校自己制定的相关招标采购的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关于高校招标采购监督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强制法规。由于立法层面对于监督与披露的缺失,易造成高校在实际的招标采购中,选择有倾向性的供应商,对于招标结果的披露出现不及时以及不真实的情况。 市场风险是指某些供应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造成串标或者围标,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某些供应商通过走“后门”,或者人为干预联合几家供应商围标,结成联盟垄断一些高校的基建甚至设备采购等项目。这些供应商通过低价竞争等手段中标,往往出现价低质次的情况,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科研教学活动。 3 高校招标采购的风险控制 3.1完善招标采购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招标采购中的违法行为的惩罚机制还不够健全,监督工作还是仅仅落在纸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重大项目的监督、监控应贯穿始终。招标采购应从立项、论证、中标以及售后都应有法律的依据,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完善招标采购的法律体系可以防范法规风险和监督道德风险。 3.2完善招标采购的制度建设 招标采购的制度建设重点在于规范流程,强化层层审批,保证公平,提高效率。在招标文书的制作上应有标准的范本,既要充分考虑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也要结合招标采购的自身特点,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的遗漏。同时,也要有招标文书的倾向性,保证招标采购的公平公正,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拟采购的项目高校应统筹安排,用好预算,规定时间内各业务部门集中申请,防止搞突击采购,节约财政资金。另外,对于招标采购的审批应加强制度建设,层层审批,不得越权或无审批就实施采购。最后,对于采取恶意串通手段串标或围标的厂家应建立惩罚机制,拉入黑名单,通报上级单位,联合各高校抵制这种供应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完善招标采购的制度建设能有效地控制管理风险、社会风险。 3.3培养专业人士,有效利用第三方 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工作。目前高校招标采购工作还是由相关各个处室的工作人员兼任,这样做极易产生疲劳,甚至错误的决定。其实,招标采购不仅需要懂得相关招标采购的法律法规的人才,还需要了解市场,又懂得使用单位需要的技术参数的行家。因此,培养高校专业的负责招标采购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建立一支既懂规则又懂市场的专业队伍。同时,建立当地的专家库,每次涉及到专业设备的采購或者重大项目的评估问题,可以从专家库中抽调相关人员参加评标小组,达到人才的资源共享。另外,也可以通过成本分析的比较,在合理的成本运算下,引入第三方的加入。将招标采购的业务外包给更专业的第三方,例如代理公司。第三方的引入一是专业性更有优势,找到更多质优价好的供应商,二是对于防范高校内部舞弊现象可以起到积极的意义,三是高校可以加强对于第三方的监督监控,更倾向于管理。培养专业人士,有效地使用第三方可以防范决策风险,监督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 综上所述,高校的招标采购活动是一项节约资金、有利于高校更好发展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更好的法规、制度保证,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的参与。随着高校建设的扩大,国家投入资金的加强,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保证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公平性、专业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慧英.对完善高校政府采购制度的若干思考[J].大学时代,2006(3):89 [2] 何文颖.对完善高校招标投标制度探讨[J].科技资讯,2013(3):193 [3] 刘瑾琦,侯文海.高校招标采购风险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08- 212 [4] 许妲,乔瑞芳.高校招标工作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248- 249 [5] 汤赞.高校招标采购现状及政策建议刍议[J].品牌,2015(8):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