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述评 |
范文 | 孙大伟 摘要:通过统计分析,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治理思想进行梳理,总结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社会治理的概念的梳理界定不断清晰,对社会治理西方学说的引入不断深入,对社会治理的中国解读不断丰富。 关键词: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管理 十八大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来源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治理思想进行梳理,总结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1 “社会治理”研究的“主题”检索 以“社会治理”为“主题”,发表时间限定为从1979年1月1日至2012年11月8日进行精确检索,获得4001篇文献;而同样以“社会治理”为“主题”,发表时间限定为从2012年11月8日至2015年6月30日进行精确检索,获得5706篇文献。这意味着,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的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关于“社会治理”的文献研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开启至十八大召开前的34年时间的数量。这表明学界在十八大召开以来对于“社会治理”研究的迅速聚焦。 2 “社会治理”研究层次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研究层次的统计分析1,共获得基础研究(社科)、政策研究(社科)、行业指导(社科)、职业指导(社科)、高级科普(社科)、高等教育、大众文化、经济信息、党的建设与党员教育、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文艺作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技术指导(自科)、政策研究(自科)和专业实用技术(自科)等15个研究层次。 首先,将这15个研究层次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即将基础研究(社科)、政策研究(社科)、行业指导(社科)、职业指导(社科)、高级科普(社科)、高等教育、大众文化、经济信息、党的建设与党员教育、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文艺作品的研究层次合并为社会科学领域,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技术指导(自科)、政策研究(自科)和专业实用技术(自科)的研究层次合并为自然科學领域。研究发现,如图1所示,我国关于社会治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其比重占到97%。 其次,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治理研究的分布状况进一步划分为基础研究(社科)、政策研究(社科)、行业指导(社科)、职业指导(社科)和其他共5个层次。研究发现,如图2所示,对社会治理的基础研究占全部研究的59%,政策研究紧随其后,占30%,而行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相关研究则比重偏小,分别占到8%和2%。这说明,近3年来,学界更加侧重于夯实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关注社会治理的政策安排。不过,对于更加具体的操作化指导的研究还尚未完全展开。 ![]() 3 “社会治理”主题分布情况的统计 通过对社会治理研究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发现,除“社会治理”这一关键词外,“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创新”排在前3位的社会治理研究的关键词。这说明,第一,社会治理相关研究高度关注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切合了十八大以来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重大制度安排。第二,社会治理相关研究并未割裂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并积极的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三,社会治理相关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社会治理的“创新”意涵,包括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等方面。 4 “社会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社会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社会治理的概念的梳理界定不断清晰 尽管在具体的定义上存在差异,例如,李培林认为,“简单地说,社会治理就是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丰足、幸福平安、和谐有序。”[1]陈光金、郑杭生、王浦劬则认为:“从运行意义上讲‘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或者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2]向德平更进一步指出:“社会治理旨在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等多元主体协调互动的治理状态,是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的指引下,强调各行为主体主动参与的社会发展过程。”[3]不过,从总体上看,学界基本上就“社会治理”的核心意涵,如以人为本、多元互动、协商共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这些研究有助于将社会治理凝结为一个连贯的观点或者这个观点以某种方式将其他观点的线索贯穿起来,从而有助增进对社会治理的理解。 ![]() 4.2 对社会治理西方学说的引入不断深入 这包括西方社会治理基础理论的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西方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包括“治理”概念的词源辨析,治理理念等;理论基础: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善治理论,社会整合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新功能主义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消费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等等;治理研究的研究框架:包括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三大部门理论框架,治理的类型学分析等;实践效果及影响的介绍,主要包括对欧美和东亚国家的社会治理实践及其启示的介绍。 4.3 对社会治理的中国解读不断丰富 社会治理概念在文献研究中早于十八大报告。但是,十八大报告之后,社会治理的研究主题、关键词开始趋于集中,主要特点是围绕十八大报告中的主题和关键词展开讨论。包括对社会治理重大意义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包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所蕴含的社会治理思想的探析。中国的社会治理与西方的社会治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与当下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对社会治理专门化研究,如法律基础研究、社会组织研究、社会阶层研究、社会流动研究、应急管理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 社会治理与社会体制改革[J]. 行政管理改革,2014(9):43-46. [2] 王浦劬.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17. [3] 向德平,苏海.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9- 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