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
范文 | 高莹莹 摘要:教育实践能力能够集中体现出高校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更是日后从事教育行业的前提条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该优化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本文将阐述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分析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现状,重点探究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路径,旨在全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师范生 实践能力 质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受新课改的影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师范教育。2012年,北京有6所师范院校逐步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并推广至全国,同时将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作为师范院校教学的首要目标。如何科学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不仅是理论性质的问题,也随之成为实践性质的问题,并受到教育行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 能力就是能够顺利完成某一工作、活动必备的条件,并且直接影响工作与活动的效率、质量,而教育实践能力也属于能力范围之内,不仅能够反映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还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上,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呈现“金字塔”的结构,每一部分又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分析能力与观察能力等;专业能力就是指师范生在日常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与能力,可以说是师范生参与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创新能力在“金字塔”的最顶部,包括思维能力、科研能力与实现能力。 2 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2.1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目前,部分高校将实习、教育见习作为培养实践教育能力的主要环节,而这样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限制师范生能力的发展。教育实践能力的内容较为广泛,除了上述實习、见习两方面内容以外,还包括参与性教育、模拟教育、研究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与课堂教育等。任何一种教育实践的能力都有具体的任务与目标,能够全面提高师范生的能力,但是高校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这些能力的培养,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不利于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二是实习制度有待完善。从部分高校的师范生的教育现状来看,通常由教育处直接管理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但高校的其他部门却不能有效地配合,出现管理失衡的现象。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不协调,很可能在管理方面出现漏洞,使得师范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训练,或者实习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各师范学校开始扩招,师范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专业教师的指导人数不足,分数考核流于表面,无法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实在日常工作中。 三是课程体系存在漏洞。教育课程是培养师范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综合性。部分高校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传统“老三门”的基础上加入班级管理、微课教育等全新课程,但是并未将其有效集合在一起,使得每项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忽视师范生的实践课程。实践性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而此种能力需要得到有效的培养。 2.2个人层面 师范生个人的素质、心理活动是影响教育实践能力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范生个人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会严重影响日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缺乏认同感。受师范院校扩招的影响,分数线以及其他的“门槛”在逐渐降低,加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打击了师范生的积极性,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严重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二是未制定目标。高校中,师范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其实践能力、认知理念、知识底蕴、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高校教师对师范生能力的理解、掌握出现偏差。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师范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造成师范生不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制定恰当的目标,进而影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教育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塑性活动,需要师范生自身加以配合与努力。换言之,如果师范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培养课程中,势必会降低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1]。 3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路径 3.1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形势、 师范教育随时在发生变化,而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具有效果差、时间短等方面的不足,无法有效适应教育行业的发展。对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具体的方式如下: 一是开设“精英实验班”。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可以在本校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师范生,重点培养其教育实践能力。另外,实行师范院校与当地名校联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经过双方或者多方的研究与探讨,制定出联合管理培养计划的全新教育模式。在具体培养教育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成理论学习、教育实践两个环节与阶段,首先在当地优秀的中小学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基本任务与目标以后应将这部分学生派遣制城市周边的农村支教,而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引导师范生树立致力于教育行业的观念。 二是置换培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2010年开始,我国政府启动了“国培计划”,这一计划的实行不仅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还为在校师范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总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置换顶岗的实习制度,建立农村中小学、市县中小学与高校为一体的合作模式。当实习结束以后,可以组织一个校内交流大会,鼓励参与实习的师范生将自己的经历、感悟讲述给低年级的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进而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 三是校内实习与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为学生在校内创造了诸多的实践与实习的机会,借助高校自身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构建精品课程,从根本上提升师范生的能力。 3.2优化教育课程的体系 课程体系能够直观地体现出各个课程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关系,是高校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设置、安排师范生的课程时,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相关的专业理论选择恰当的内容,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师范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师范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师范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 另外,高校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应该将技能发展、知识体系作为前提,这要求课程体系具有良好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近年来,我国将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课改结合起来,全面构建新型的、专业的师范课程体系,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从根本上提升师范生的科学素养、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以物理专业的师范生为例,其专业课程分为三部分:普通物理课: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光学等课程;理论物理课:包括量子力学、统计物理、热力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等,在教育行业被称为“四大力学”;技术课程:包括电子线路、微机原理、电工学、机械制图等。事实上,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能够全面的体现师范专业的性质,系统分析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而全面优化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 3.3完善实习质量考核机制 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时,应该重视实践课程的作用,而对实践课程进行监督于考核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三级实习监督机制。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教育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而隶属于地方的高校则要接受当地政府的检查。日常的管理工作由实习基地、高校共同合作完成,同时签订具体的协议,划分各自的权责与义务,保障实习工作的监督的质量。 二是在定期或者是补充的检察中,应该将监督工作渗透至各个环节中,考察师范生在小学、中学的实习效果与质量。采用交流、旁听、测定教案、检测计划等方式评估实习生的综合能力。 三是高校应该建立專门负责师范生实习的部门,建立严格、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指导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培训制、教师选聘制等,保障师范生的实习工作能够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保障师范生实习的质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实践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是部分高校忽略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需要对高校的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以此为基础,师范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增强了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所以,根据高校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现状,可以将文中的措施应用在日常教学与实习中。 参考文献: [1] 丁健.本科师范生与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衔接现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 任翠.新疆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5(18):29- 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