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学科竞赛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范文 张慧婕
摘要:学科竞赛日益成为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研究基于学科竞赛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通过培养模式的探索进一步促进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金城学院的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学科竞赛 管理类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期间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非仅仅通过老师课堂教学就能培养起来,而是需要结合大学里的学习实践活动来共同培养。其中学科竞赛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1 金城学院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管理系现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四个本科专业,自成立以来,系部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秉承“修学储能、经世致用”的校训,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方法创新为手段,以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不断搭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金城学院院以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育人模式,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管理系积极响应学院精神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开设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学院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校内校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活动中,并在这些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见表1。
金城学院管理类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落实不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由于项目多为团队合作性质,每个项目由多人共同完成,起初报项目的时候学生兴趣浓厚,而真正做项目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参与性不强,再加上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一个训练项目完成后,仅极少数学生得到了锻炼。
第三,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例如:有的课程设计多年一题,重复性强,缺乏创意和实用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仅为了应付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没有真正投入钻研,无法达到通过训练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四,从全院整体来看,管理类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人数以及参加的学科竞赛项目类别和项目级别都有提升的空间。
2 基于学科竞赛的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金城学院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能进一步促进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主要从以下四大方面来构建培养模式。
2.1 优化教学计划,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参加学科竞赛固然少不了创新能力,但最基本的仍然涉及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课堂教学是知识、理论、技能获得和形成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将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开设与竞赛有关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相关竞赛。优化教学计划,在培养方案上,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为重点,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学分设置上适当弹性化,比如设立素质拓展学分认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依据获得的名次可相应获取学分等等,以提高学生参赛备赛的积极性。
2.2 完善落实保障机制,以保障机制为支撑
学科竞赛的科学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必须依靠完善的保障机制去保障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
2.2.1 制度保障
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学院已经出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大学生竞赛工作组织管理暂行办法》(院教字〔2015〕114 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大学生竞赛获奖奖励办法(试行)》[院教字(2016)83号]等系列文件,开展了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竞赛级别认定、大学生竞赛项目参赛计划及经费预算等工作,为学科竞赛的有序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就系部层面来说,应结合本系部专业设置、学生特点制定适用于本系部的关于学科竞赛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障学科竞赛的科学发展。
2.2.2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
在管理类竞赛中所需的各类设备、资金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可以确保学生参与竞赛和教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各类实验室、图书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专业实训软件等已有的校内资源,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科竞赛活动服务;另一方面也可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作用,学科竞赛提供有利条件。
2.2.3校园文化环境保障
系部可不定期地组织“竞赛经验交流会”“创新创业成果展”“获奖作品展示会”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举办学科竞赛的相关论坛、讲座、沙龙活动等等,加强学风建设,营造系部鼓励创新的氛圍。
2.2.4经费保障
依托学院关于竞赛专项资金的相关要求,规范资金使用管理,由系部竞赛项目负责人负责,确保专款专用。
2.3 深入贯彻导师制,以导师指导为依托
指导老师是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的重要师资保障,据调研数据显示有69.28%的学生认为在竞赛中指导老师给予的帮助很大,可见,在参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金城学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工作,于2016年颁布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导师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导师制,但是目前导师制的开展还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还需深入贯彻开展导师制,包括可利用讲座等形式对指导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建立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导师队伍,提升指导老师的业务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2.4注重激励机制,以激勵机制为动力
在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不清楚金城学院以及系部对于学科竞赛方面的奖励制度。参与学科竞赛,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并加大激励制度的宣传,比如对于指导教师的激励,可将教师指导竞赛的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挂钩;对于学生的激励方面,针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除授予荣誉和给予物质奖励以外,可以在获取学分、评优、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以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去。
3 结束语
学科竞赛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学风和教风,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学生在备赛参赛过程中必然要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系统学习,深入研究,从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最好途径,对于人才培养大有裨益。基于学科竞赛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有助于从系统上促进学科竞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王刚,张恒庆.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10,13(5):172-174.
[2] 李宁. 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3] 陈强,徐盛林. 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6):160- 162.
[4] 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江苏高教,2015(2):132- 134.
[5] 刘广君. 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 高教学刊,2015(11):1- 3.
[6] 李建英,李总.基于学科竞赛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10(8):11- 13.
[7] 徐珊. 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2015(8):213- 2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