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无为“与“有为”实践的约束条件分析思考
范文 刘云春
摘要:“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思想。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无为”方法还是“有为”方法,有时效果大不相同,也是人们产生疑惑的地方。本文基于自组织方法的分析,考虑其应用的约束条件,为正确使用“无为”方法还和“有为”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健词:自组织 无为 有为 约束条件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有关于老子的“无为”思想,最为有名的几段话莫过于《老子》第三十七章提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可见,老子哲学是充分认识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而认识的结果就要求人们达到道的境界,放弃主观能动性,无知无欲顺其自然。但现实有时要求不能碌碌无为,要奋发有为,由此道出了一个无为而无不为有名的命题,在管理学称为无为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如何用“无为”去为人、处世、理政、治民,实践中有不同的见解。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何用“无为”或“有为”理论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合理布局、高效运行,也是探讨不尽的命题。有为与无为在各个领域表现不同,在经济上,“无为”就是市场经济,“有为”就是计划经济;在政治上,“无为”就是让人民作主,给予更多自由,“有为”就是统治者替人民作主,约束自由;在教育上,“无为”就是让学生自觉学习,学生主导,学生支配的时间多,“有为”就是教师主导,对学生制定详细规则,约束学生的行动,学生支配的时间少;在企业管理中,无为管理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工作条件环境,职工自觉为企业努力工作。有为管理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实施,奖惩分明,职工属于被动工作。
老子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为深刻。对于“有为”与“无为”多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谁优谁劣,各有千秋。在实际处理问题时,到底是采取“有为”策略还是“无为”策略呢?本文通过自组织方法特点研究,对“有为”与“无为”的积极方面、消极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正确使用“有为”与“无为”是有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约束条件的。
1 分析“有为”与“无为”各自的利害关系
1.1 “无为”的积极意义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的“无为”并不会造成社会的停滞不前,而恰恰是释放人民的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50年代建立人民公社(他组织),土地与劳动力资源高度集中管理,8亿农民种地,10亿中国人挨饿,经济生活相当困难。70年代未,给予农民一定的自由,将土地与劳动力资源放开,实现了由饥饿到温饱的伟大转变。这是近代“无为”最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无为而不为”的思想伟大。
1.2 “无为”的消积意义
“无为”就是管理者、主导者不作为或少作为,从消极方面讲“无为”,特别是统治者如果是一味地“无为”,那么则会导致国力衰弱,最终变得不堪一击继而被灭亡。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百姓遭殃,民不聊生,而政府大员采取无为管理,一退千里。一个地方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父母官采用“无为而治”,可以想象社会环境是个什么样子。而如果是“无为”的思想被一般人接受,那么则会导致懒惰、散漫等各种不良心态的出现。“无为”会变为他们拒绝社会公众的理由,也很难真正地保住内在的心性之真。这样的“无为”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到如今,还有部分“守成”的政府官员,仍然将无为而不为当作是说辞,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身居其位,却没作为,这种“无为”在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之中就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在进行横向对比的时候,他人的“有为”前进,也就标志着自己的落伍退步。因此,在今天,我们可以借鉴“无为”思想中平息纷争的内涵,但应该扬弃其所导致的惰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如此。一个政府、一个企业、一个人最怕被评论为“碌碌无为”,若如此,那么他们也就被时代所淘汰。
1.3 “有为”的积极意义
对于小学生我们要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青年人勤奋努力,历志图强,立志报国,管理者要身先士卒,做好先锋带头作用,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真理探索过程中,英雄形象、企业家、科学家,无不是时代最有为的人,一定的程度讲,社会发展是依靠无数的有为者的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对于企业讲,通过“有为”的管理,为职工谋福利,为社会创造财富。对于政府讲,通过“有为”的管理,为百姓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丰衣足食,环境优美的和谐社会。
1.4 “有为”消极意义
在我们历史中,也出现了一些时代的有为者,但带来后果是十分沉重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成长时,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有为”,几乎使红军被消灭。从以上分析,无论“有为”还是“无为”,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消极的意义,各有利弊,对于管理者利用這一理论,其成果都有其辉煌,也有过惨淡。那么,对于管理者或主导者应“无为”还是“有为”呢?笔者认为:“无为”和“有为”之间存在一个边界约束条件,就是自组织条件。
2 自组织与他组织方法
自组织与他组织方法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存在的一种进化方法,其理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不需要外界的特殊干预,依靠系统内要素的差异协同,涨落、竞争、融合等为主导,能够自发组织起来,相互协同作用,最终使系统在宏观上表现出一生中有序状态,是自组织;当系统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是他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演化选择和形成的非常优化的进化方式,经过长期演化,已经证明自组织的方式比被组织方式更为优秀。因此,学习和掌握自组织方法,向大自然学习,师法自然,把大自然数百亿年积累的进化经验学到手。自组织方法的掌握,有助于我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运用何种方法,才能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分为自组织系统和他组织系统,在系统科学中,自组织是系统存在的一种形式,相比他组织,自组织更符合系统的生存机制,是系统一定环境下较易存在、较稳定的状态,因而当前存在一种转变他组织系统使其达到自组织状态的做法,这在生命系统、社会系统中尤为突出的。系统的存在绝大多数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结合体,但主导因素有时是自组织的,有时主导因素是他组织的。组织系统管理的执行力、组织指令来自于主导因素。主导因素是自组织的,一般表现为“无为”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的主导因素是他组织的,一般表现为“有为”管理。在教育领域,人们也在自觉地利用自组织理论分析教育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系统属于自组织系统,它包含了若干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是包含自组织机制的系统,这些自组织机制根据不同的外界输入协同有序,发生跃迁。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靠教师的简单传授,而是学习者自组织的结果。当然这也不是学习者独立能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也包含他组织的成份,只是不占主导。自组织的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根本思想。
系统理论认为发生自组织的条件:一是创造条件使得体系开放,使得外部对体系平权化,并且使得这种输入达到一定的阀值,就是使得自组织的主导因素在系统有一定的数量质量和能量;二是对于体系内部进行分析,看各个部分是否存在差异,即经过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培育,是否使得内部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培育这种差异成为主导因素,使得体系走向非线性和非平衡或越来越远离平衡。走上自组织发展的有序道路。
3 有为与无为现实意义
应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结合我们传统的“有为”与“无为”的方法,应用于当代社会的各个问题,给我们新的启示。“有为”与“无为”都要“为”,只是“为”的方式不同,必须考虑“为”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约束条件。概括起来有:
第一,当系统处于自组织状态时,其组织力、组织指令主要来自系统内部,系统的对内部各要素的控制方式为分布式控制,此时,应采用“无为”的管理方式。否则应采用“有为”的管理方式。例如:一组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主动性较强,也比较有计划,这时管理可以无为管理,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若此时,找来“高明”的外教,参考书等,只能起反作用了。而对于一组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只能采用他组织,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他们学习习惯,即用“有为”的方法去管理。
第二,由于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组织指令主要来自于组织内部,其发展存在于一定的盲目性,这是自组织的缺陷,他组织则抑制这种盲目性。这一点在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中尤其重要。对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创造力、生产力要采取“无为”的方法,而对于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操作则要“有为”的管理。
第三,无为管理及自组织管理主要针对有序发展,他组织及有为管理更适合于无序混乱局面。当事物发展符合客观规律,顺应潮流,应采取尊重的、顺其自然的自组织态度。当事情发展到混乱局面时,而采取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是消极的。
第四,在处理问题时,到底是“无为”或“有为”的策略时,一定要分析组織系统的运行状况,也就是实事求是,分析组织系统主导因素的自组织状态,根据系统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约束条件,确定相应的“无为”或“有为”管理策略。
领悟“无为”与“有为”精神,应用自组织的科学智慧,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揭示的管理机制相互融合,去粗取精,走一条有特色的现代管理之路,是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及社会管理者应当共同担负、共同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王希坤.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模式的自组织原理分析[J].荷泽学院学报,2011(3):1-4.
[4]魏道江.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及其对管理学的启示[J].系统科学学报,2014(2):45-4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