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探究 |
范文 | 李龙雨 摘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路径的较量、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三方面着手,试图勾勒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并在经济新常态的视阈下进行思考探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工业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孰优孰劣,孰轻孰重?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话题。正是由于21世纪以来,虚拟经济规模迅速膨胀,这个问题才有了讨论的价值空间。在2017年出版的朱小黄、林嵩等人《中国债务拐点研究》一书中提到,2010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已达到31:1,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更是高达50:1。[1]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衡的担忧,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就虚”的趋势也使得这个话题越发火热。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两个概念。关于实体经济,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可以这样理解,实体经济关乎国计民生,企业疾苦,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的基础。 虚拟经济则是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我国虚拟经济研究的前辈,已逝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曾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文这样论述:虚拟经济不仅仅是金融,虚拟资本分为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虚拟经济的范畴比金融更广。并鲜明地提出了“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可以看成是现代经济中的软件”这一重要论断。当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无准确界定,特别是在鲜活的经济领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也慢慢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重大问题导向始终是国内学者研究虚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学者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美国资产证券化等问题时,已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等词语。但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虚拟经济的1.0版本。第二阶段是初始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后,虚拟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该著作获得了国内经济学最高奖——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三阶段是形成阶段,虚拟经济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开始得到官方重视,相关学术研究开始增多。第四阶段是兴盛阶段,美国次贷危机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让业内人士有了切肤之痛,业内开始重视起来,主要关注对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虚拟经济因素研究,以及金融创新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问题。 2 激烈交锋:不曾停息的经济发展路径的较量 和当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争论一样,历史不同时期,关于新旧经济形态、不同经济模式的争论不绝于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爆发了圈地运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传统农业与工场手工业两种经济形态的暴力之争。在那个时代,工场手工业代表新的经济形态,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为代表的欧洲殖民者开始把世界连接起来,面对前所未有庞大的市场,新兴资本家强烈渴求生产销售更多的工业品,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只能挤压旧的经济形态,从这个角度讲,圈地运动、工业革命都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呢?其实问题也出在供需上。经济上有个术语叫“高水平均衡陷阱”,在这里需要明确,在经济学上,陷阱特指比较稳定的均衡状态,以至于一个短期内打破了这个状态,它还可以自我恢复。在十九世纪的中国,GDP总量大,生产效率也高,却没有率先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产流程精细,帝国本身达到了自我的供需平衡,所以没有改革技术的愿望,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就开始渐渐落后于世界了。 而另一场经济模式的争论从20世纪一直延续到21世纪,那就是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争论。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仗着其强大的工业实力,高举市场经济的大旗,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市场经济似乎也成了人人信奉的真理。但是到了20世纪初,“十月革命”后,苏联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1928年开始的“一五”、“二五”时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一举从欧洲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开始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此刻资本主义世界却由于经济危机一片萧条,哀鸿遍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开始出现,等到美苏冷战,这一争论达到了顶峰。但由于计划经济僵硬死板、效率低下等弊端,在苏联解体之后,计划经济就逐渐被抛弃了。 以目前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工业革命期间的争论,还是后来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无论血腥与否,手段如何,无疑都是先进毋庸置疑的战胜了落后。所以,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经济争论,是本文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和态度。 3 发展困境:工业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不容乐观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些都足见中央振兴工业制造业的决心和勇气,从中也不难发现实体经济发展不容乐观。2017年6月,《人民日报》组织力量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超七成企业看好经营走势,但多数企业表示还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有企业表示:“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 [2] 现在很多企业是“宁炒一座楼,不办一家厂”,为什么资本会纷纷“脱实向虚”呢?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过去一二十年,正是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金融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工业制造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挤出效应特别明显,再加上成本过高,导致工业制造业发展缓慢。例如,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来的工业制造业竟然还要一些地皮做房地产。这反映出政策上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发展,没有工业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不行的。美国现在也提出制造业再回归。我们必须要打造有足够竞争力的工业制造业。当前,我们工业制造业的问题,我觉得既有行业横向竞争的问题,也有世界竞争突破的问题。国家应当在整体的政策设置方面进行大力调整,真正让工业制造业觉得做起来有意义,让“弃业”的企業家重归实业,重拾实业界昔日荣耀。 但整體而言,中国仍是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1个中类、581个小类,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额约为3.7万亿美元,约比美国高67%,在制造业总量上进一步拉大了与美国的差距。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的提质增效、品牌建设、创新发展才是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4 交融渗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时代抉择 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过论述。成思危先生认为,虚拟经济可以看成是现代经济中的软件,没有软件,硬件(实体经济)便无法运行;但没有硬件,软件就一文不值。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2017年7月在京召开。会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可以肯定的是,将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单列甚至对立,都是不可取的。在鲜活生动的经济实践活动中,两者互相影响、交融渗透。回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原点,我们不难发现,从一开始,虚拟经济就是从实体经济中产生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道理浅显易懂,但在实操层面却不容易。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钱生钱远比投资实业利润可观,这是资本“脱实就虚”的主要诱因。这是困扰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爆发金融危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从我国自身情况来看,近年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热,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不对立,同时也必须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高风险和高回报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概念。目前我国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实就是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是基础基石这一定性,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通过积极有效的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质上暴露出的是信任问题,就政府而言,亟须建立包容性法律制度供给,通过制度配套解决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任问题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必由路径。同时,对于加强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法规与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严厉打击投机操纵行为。 总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学理问题,更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课题。只有立足于中国实践,根植中国经济生动实践,解释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逐渐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小黄,林嵩等著.中国债务拐点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2] 百家实体企业经营情况调查[N].人民日报,2016- 12- 21(0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