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检查考评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范文 | 韩利 开展环境建设管理检查考评,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建设管理检查考评体系,是城市管理在工作方法上由临时突击整治、粗放型管理向制度化、精细化转变,实现长效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必要手段。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首环办)从2011年开始试行、2012年正式实施环境建设综合考评制度,2013年建立了环境建设“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的工作机制,每月对全市16区的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打分、排名,检查结果每月在市政府常务会上进行通报,并在政府网站和北京日报等媒体对社会公开。这些考评制度措施的实施,对提升全市各区的环境建设管理水平、完善环境工作体制机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都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一、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在环境建设考评工作的推动下,全市各区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人、财、物投入和环境整治力度,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态势,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通过检查考评工作,促进了一大批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年来,首环办以环境建设薄弱点为重点,深入全市各区,行程近9万公里,共组织月检查51次,现场抽检点位5382处,整治达标4560处,整治达标率为84.73%,达标率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67.64%,上升到2017年二季度的93.42%。自2013年4月起至今,共纳入系统台账问题46724处,当月处置完成42417处,当月处置率为90.78%。 首环办的检查考评工作带动了全市各区的环境问题自查工作。 四年来,全市各区共开展自查14000多次,解决了100多万个环境问题,明显改善了环境面貌,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环境满意度由2013年一季度的73.35分,上升到2017年一季度的77.48分。特别是随着检查点位不断向农村深入,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整治力度,农村地区环境建设满意度评价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由2013年一季度的70.89分,提升到2017年一季度的77.43分。 (二)初步建立起市、区、街三级检查考评体系,有力推动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照市级检查考评机制和模式,各区相应建立了区、街两级检查考评体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建设事项的组织领导体系得到不断强化:建立了“1+1+1+N”工作制度。各区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环境建设工作协调督办会,每月在区政府常务会上播放一次环境建设问题曝光片,每月区领导带队拉练检查不少于一次。同时,各区围绕环境管理短板和年度重点任务,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打造亮点工程,紧密结合人口规模调控与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服务等,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从末端治理向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不断探索、创新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形成了不少适合本地区发展管理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三)充分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建设 “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建立,为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每月的检查工作中将“门前三包”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有效地引导、激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建设管理。从2013年9月起,开始将“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考评范畴,每月抽取每区2条街巷胡同、10家商铺进行检查。四年来,全市共检查5880多家商铺,主要大街“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知晓率和签约率大幅提升。其中,“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工作已基本覆盖16区的建成区,有的区还将其制度化、规范化。例如,海淀区出台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意见,丰台区建立了“群众参与、全民管理、执法保障”的“门前三包连片制”新模式,引导商户和社会单位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二、首都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发展,环境建设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情况,北京城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府职能有了新的调整,对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检查考评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北京市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从这一名称的变动可以看出,城市管理的工作格局将从“重建轻管”逐步向“建管并重”过渡和转移,即建设是一时的,管理是永恒的。北京,特别是城市核心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交通路网、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家具)等方面已基本建设、布置完成,当前减量发展,将拆除违法建设、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出来的土地留白增绿、美化提升,这是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环境建设工作应围绕这一重点展开,环境建设与管理并重,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 除名称变动外,职能也有所调整,作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 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新增了对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指挥调度、专项整治、检查评价的职责,加强了对城乡环境建设管理综合协调和督查考核,加强了对城市管理财政预算运维资金和市政设施建设的统筹管理,加强了对供热、燃气、环卫、路灯等企事业单位城市运行任务保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加强了对各区城市管理主体责任的考核,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統筹管理。随着城市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管理职能的调整,检查考评的范围逐步扩大,检查考评体系逐步完善。 其次,检查考评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检查考评工作是建立在市、区、街三级检查考评体系的基础上,市、区、街三级各有侧重。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检查考评主要针对市级的突出问题和大的街区、主干道等区域存在的问题,其他区域的问题主要以区、街两级检查考评为主。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视察北京工作时明确指出,北京的城市管理“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 根据环境检查考评工作四年来的数据分析,北京的背街小巷、平房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仍是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建设的薄弱地带。市委市政府发布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行动方案和督导检查方案也表明,背街小巷的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們要应势而为,将背街小巷的环境建设治理纳入检查考评的内容。 再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检查考评的参与度需要逐步提升。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环境建设工作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对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优劣有发言权和评判权。考评体系应当将社会参与纳入社会评价指标,吸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建设。 三、2017年环境检查考评工作体系和特点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管理机构的变化和职能调整,促进全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对环境建设管理检查考评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势在必行。 2017年,检查考评指标体系是在能够量化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强化日常检查和过程管理,注重工作任务推进的全程或重要节点的控制,能够反映全市各区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和管理状况等原则进行设置的。在相关行业部门制定专项考评细则的基础上,总体框架结构延续了以往的设置原则,总分100分,并且形成了“1+2+10+N”的指标框架体系。 “1”是指首都环境建设考评体系;“2”是指体系下包括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两部分,权重分别是80%和20%;“10”是指10项一级指标。其中:综合考评包括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综合管理、重点任务和月检查等7项内容;社会评价包括社会参与、社会调查和热线统计等3项内容,其中社会参与是2017年新增加的一级指标;“N”是指34个二级指标以及66个三级等以下指标。在此基础上,今年创新性设置了两项倒扣分指标,环境建设安全事故问题和重大环境建设问题约谈,不占权重分值,发现即扣分。 各专项考评由各行业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具体执行。今年共涉及11个考评部门,包括市城市管理委(14个考评处室)、首都文明办、市环保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旅游委、市工商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交管局和市治理黑车办公室。 新的检查考评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检查考评覆盖面广 检查考评内容涵盖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四大方面,年终考评指标相对综合,统筹考虑了环境建设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服务、投入等要素的发展状况,既考评存量,突出客观绩效,又考评增量,体现管理进步幅度;既考评专业管理,又注重社会评价,将市民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环境问题、大型活动环境布置、建筑工地及周边环境、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户外广告牌匾管理等内容纳入检查体系,实现了检查内容和检查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指标设置突出问题导向 检查考评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全市各区的环境建设短板和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每月每区安排现场检查7处点位和1公里街巷,重点检查问题点位整治情况以及沿途区域的环境状况。在每月的检查内容上增加市民投诉问题点位,加大对环境问题整改落实的权重,突出问题导向,以督促整,以考促治,台账整治率指标权重由2%提升到20%。另外,设置季节性指标,分不同季节和问题高发时段开展检查,增加检查频次,开展有针对性地检查,重点解决焚烧垃圾、露天烧烤、露天大排档、白色污染、非法一日游、黑车黑摩的等环境问题。 (三)实行差异化考评,强化考核排名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区域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考评,考评结果按照城市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排名,考评结果每季度上市政府常务会通报,并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屏幕播放,在北京日报等媒体和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网站对社会公示。 (四)侧重群众身边环境治理,引导社会积极参与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仅要管好城市容貌的“面子”,即管好主干道、大街区,也要重点抓好背街小巷的“里子”,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侧重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新修订的检查考评办法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和疏解整治促提升、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要内容,在月检查中加大对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的检查。同时,在考评指标的设置上增加社会参与指标,增加了市民问题投诉内容,市民投诉和媒体反映指标权重占考评的10%。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形成环境“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四、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 实现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环境建设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要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北京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四大环境”为统领,既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的范围,又要加大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一是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深化检查考评工作,强化“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机制和力度,使之成为促进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 二是研究拓宽考评范围,充分发挥新机构和新职能调整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创新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环境建设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统筹、凝聚合力、补齐短板、增强能力、落实责任、提高效率,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与城市管理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新的发展。 三是继续发挥好城市环境建设检查考评的指导、督促和鞭策作用,探索环境建设问题约谈制度,有效指导各区不断强化自查自评自纠,通过“三自”闭环式良性循环,进一步健全市、区对街道、乡镇的环境考评制度,督促属地落实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动力,通过层层落实责任,让属地管理的权与责真正做到有机统一,夯实城市管理的基础。 四是进一步研究深化“门前三包”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社会单位、个体商户和公众的自律意识,使“门前三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五是继续加大对环境建设管理检查考评工作的综合宣传力度,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建设管理,强化主人翁意识,自觉履行主人翁责任,分享环境建设成果,共同促进首都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李静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