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军事物流配送保障模式研究 |
范文 | 李振克 熊哲华 易 幸 摘要:军事物流配送保障是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是提高军事物流效率、优化和完善军事物流系统、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当前我军传统的保障模式以及配送保障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提出我军发展军事物流配送保障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军事物流配送;保障模式;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E0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9)01-0074-04 Abstract: Militar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s a kind of new theories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mode, it can be raise the military logistics efficiency, excellent turn with the perfect military logistics system, integrate the logistics resources, lower logistics cost. This paper annlyzes our army traditional guarantee mode and guarantee mode of distribution,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mentingmilitar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Key words: militar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guarantee mode; analyzes; countermeasures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战争已全面登上历史舞台。通过近几年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可以愈来愈清晰地看到现代战争的新走势。现代战争呈陆、海、空、天、电多维态势,敌对双方攻防速度快,对物资的需求量大,且呈非线性变化。战争对物资需求的突发性,要求物流系统必须快速反应,并在保障过程中实施准确调控,随战场形势的改变而灵活转换物资流向、数量,否则就会贻误保障时机。 世界上发达国家军队均实现了由“堆积式”后勤保障向“配送式”后勤保障的转变。我军的军事物流发展起步较晚,体制不健全,保障效能低下,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军的保障能力,满足现代化立体战争的需求,引进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方法势在必行。当前在我军积极探索和发展军事物流配送保障模式就是我军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1我军当前保障模式分析 我军当前的后勤保障主要还是采取携行、后方供应、逐级补给,定点区域保障等模式,这些传统的模式是从指挥机关到基层仓库的纵长横窄的“树”状指挥网络,冗余环节多,信息流程长,横向无法沟通,抗毁能力差,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立体战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与部队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部队的物资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这种变化缘于现代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作战部队的小型化和高速机动性;武器、装备器材技术含量的提高及复杂化;作战空间由面、线式转变为陆、海、空、天、电构成的多维有机结合体;作战样式由线式向非线式转变等。这些特点要求储运系统必须在更加复杂的保障环境中,快速、高效、准确地保障部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资需求。传统模式下,后勤只能通过在战场上增加物资保障机构,修建更多仓库设施,加大物资储备,增加运输力量来满足部队的物资需求。这种做法一则带来了组织指挥、协调困难,各组织目标难以统一等难题。二则导致了极高的物流成本。此外,多维作战空间的存在,以及精确武器和信息化弹药的广泛使用,也使得集中配置、部署的庞大后勤机构难逃灭顶之灾。建立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物资保障体制,需要有新的思路与做法。 1.2物资保障实体功能相对单一 在当前的保障模式下,仓库和运输部队作为具体的保障实体配属于更高一级的后勤保障组织如联勤分部等,并承担上级所赋予的物资收发和运输任务。对于部队物资需求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处理,物资如何适时、适量、高效、低成本地从起点“流”到最终用户(部队)手中,通常并不关心。然而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为追求物资保障的整体高效,必须对物资仓库和运输部队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即它们是作为物流网络的“节点”,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性组织。必须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在整体物流环节下考虑各储运环节的组织与衔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在整体目标下对构成物流“通道”的各环节进行功能集成,消除环节间的“瓶颈”。就单个物资保障单位而言,一方面,要对其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关注与其他保障单位之间的“接口”设计。在区域范围内,既要充分发挥军队储运机构的作用,又要尽可能利用地方的储运设施,通过对多种储运方式集成,将传统储运模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形成一种有效利用资源的“绿色”服务体系。 1.3保障体制及运作存在许多弊端 现代军事物流系统依靠组成要素相互间的高效分工与协作来共同完成物流工作,这里存在一个经济学问题。例如,要素间的分工与协作能带来效益和效率。分工使单个物资保障实体的运作和管理简单化,降低运作和管理成本,提高保障效率及效益,协作又能使单个保障实体不能完成的或必须付出很高代价才能完成的物资保障活动,以一种费用省、效率高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分工与协作能实现整个后勤物资保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已被许多经济学理论所证明。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高效率与低成本,取决于分工与协作的方式。而分工与协作方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各保障实体间“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成本很高,意味着各保障实体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完成具体的保障任务,这种“代价”通常以“混乱、差错、低效率、过高的成本费用”等表现出来。从军队情况看,传统物资保障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军事物流各环节“割裂”,难以支撑全国性的网络物流运作;负责具体业务的部门和组织未能实现一体化,相互间缺乏沟通;物流总体成本过高,物流管理方法陈旧等。由于受传统的后勤组织体制的“限制”,作为军队储运体制主体的联勤分部,军兵种后勤所属基地、仓库等,在执行保障任务时,均以自身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较少考虑本环节外的事情,而目前又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物流管理机构对全区域内的整体物流运作进行协调与集成。此外,信息处理、共享手段和能力的不足,使得各保障实体间难以实时沟通,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2军事物流配送保障 2.1配送保障的定义 军事物流配送保障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在战场透明和全资产可视的基础上,精确预测部队需求,快速响应战场变化,灵活调度有限的保障资源,合理组合运用各种保障力量,以主动配送代替被动补给,以直达运补代替逐级前送,以动态物流代替静态储备,以速度换数量向作战部队提供物流保障,并对保障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挥控制,实现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作战提供数量准确、质量合格的物资与技术保障的一种后勤保障模式。 2.2配送保障的优点 配送式保障是主动响应战场需求变化,它依赖的是战场的可见度、配送的速度和精度,而不是冗余的物资和人员,其本质是系统的整合和优化,实现战场物流各环节的整体最优,做到总体保障效能最大、成本最低。与我军传统后勤保障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2.1快速响应保障需求 通过利用信息流的畅通减少系统对物资流的阻碍,积极主动地响应战场变化产生的保障需求,从而减少产生需求和响应需求之间的“时间差”,同时对保障活动进行全程指挥控制,实现精确保障。 2.2.2准确预测所需物资 通过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和智能化保障装备,预先估测作战部队的物资需求,实现被保障部队后勤状况的实时可见性和物资保障的全程可控性,变被动为主动,对作战部队实施“适时、适地、适量”的配送式物流保障。 2.2.3实现科学储备 通过对后勤资源的种类、数量、状况、位置和特性等全程掌控,做出正确的保障决策和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后勤物资的快速流动、灵活调遣,实现保障物资储备量的最优化,以最小的物资储备来满足作战部队的实际需求,避免盲目采购、超量存储、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 3我军发展军事物流配送保障的几点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军传统的物资保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立体战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需要,迫切要求我军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军事物流配送保障的成功经验,结合大联勤改革的建设成果,在作战训练过程中积极探索“配送式”物流保障新模式,以适应军事后勤变革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1根据不同保障层次构建军事物流配送中心 未来战场中,战争激烈程度加剧,对后勤物资供应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因此建设军事物流配送中心显得尤为重要。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海湾地区预先建立了几个大型的军事物流中心,以便战时迅速而精确地向作战部队提供后勤物资。借鉴美军的经验,立足我军实际情况,我军也应建立适合大联勤体制、能进行精确物流配送的军事物流配送中心。 3.1.1战略、战役、战术配送中心的保障任务 在三军一体化联勤保障体制下,根据后勤保障层次的不同,建立战略、战役、战术三级配送中心,分别归属总后勤部、联勤部、联勤分部直管。作为总后勤部直管的战略配送中心具有全方位的保障意义,负责对各战役方向、热点地区实施战略快速支援保障;联勤部直管的战役配送中心主要负责保障区域范围内战役部队的后勤物资保障;而战术部队的物资保障则由联勤分部直管的配送中心保障。 3.1.2战略、战役、战术配送中心的构建设想 战略配送中心的构建主要依托总部直属的后方基地。例如武汉后方基地地处我国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且不易受到敌火力直接打击,可以将其列为我军后勤战略配送中心,发挥全方位、全时空辐射保障功能,对东南沿海重点地区及西南重点方向实施快速战略支援保障。此外,可以将总部直属的某综合仓库改造为我军后勤另一战略配送中心,以加强对西北方向和西藏地区的战略支援保障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依托原有的后勤资源设施,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战时跨区机动快速保障的要求。 战役、战术配送中心主要在联勤部现有仓库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构建以联勤部中心基地仓库为核心的战役配送中心,选择位于主要作战方向,基础设施条件好,位置适中,能够平战结合,靠近主要交通枢纽、机场、高速公路,有铁路专用线,便于三军联勤的现有后方仓库,重点投资改造,建成综合配套、三军一体,既可以成建制预储装备物资,又可以作为其他各种作战物资的中转、集散、供应的配送中心。在完成战役配送中心建设的同时,优化其周边储备仓库、野战仓库的物资储备布局,形成以中心基地仓库为核心,然后逐渐向战略纵深以便于向区域内各作战方向和地区进行辐射,设置数个布局合理、储备科学的战术配送中心,以缩短保障网络的距离,最终在联勤部保障区域范围内构成以主配送中心为核心的星型物流保障网。战时还可根据作战的需要,直接将地方的大型物资配送中心改造或转成军用配送中心,增强军事物资的配送能力。 3.2依据军事物流配送体制结构,构建“三级”物流配送保障体系 现代信息化战争,战场信息流动量大,传输速度快,上级指挥员在信息化的作战平台上,能够控制到每个具体作战行动和战斗单元。数字化的信息作战,要求后勤保障力量必须减少指挥层次,简化指挥环节和指挥方式,提高保障效率。这就要求军事物流配送以信息为主导,建立便于信息快速流动的扁平形“网”状体制结构。依据军事物流配送的体制结构,结合保障任务的规模层次,我军后勤应建立“三级”物流配送保障体系。 3.2.1战略层主要实施基地投送式保障 依托后方保障基地,充分利用战略运输投送力量,将战役方向所需的大量后勤物资,从战略物流配送中心远距离投送到战场,高效地保障非线式、非接触作战快节奏、远距离、大纵深的战役行动,以战略配送中心为基点,运用立体运输手段,实施远程空中投送和垂直保障。战略物流配送中心应根据作战部队的需要,适时组织调整一定模式的物资和技术保障力量,利用多种输送手段,超越传统的保障环节,以“蛙跳式”的方法,把战略物资及时迅速地投送到战役物流配送中心,甚至作战地域,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物资补给和技术保障。 3.2.2战役层主要实施物流配送式保障 打破逐级前送、被动等待式后勤保障运行机制,依托战役物流配送中心,利用先进快捷地投送手段,准确掌握部队的保障需求,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需的物资从物流中心直达配送到作战单元乃至单兵,是从物流节点到部队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的有机结合体,是“中转”型保障。战役后勤实施配送式保障,既符合职能要求,又适应了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现状,应成为我军战役后勤一体化物流模式的发展方向。 3.2.3战术层主要实施伴随保障 伴随保障是以机动保障装备为载体编组保障力量,根据作战行动变化情况而灵活实施的保障方式。它是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战术后勤保障的一种主要保障方式。围绕作战保障任务,将供、救、运、修等专业保障力量,实行模块化组合、战斗化编成,整合现有保障力量,提高一体化综合保障能力,灵活地将各种保障力量编成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战术综合保障“模块”,与不同的作战单元进行组合,伴随作战单元实施实时保障。 3.3加紧开发我军的军用物资保障可视化信息系统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准确、快速、高效的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的实现与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密不可分的。从军事物流配送保障的定义中我们也得知,信息技术和全资产可视是配送保障的基础。我军要尽快开发军用物资保障可视化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基础支撑、数据采集、数据资源和系统应用四个部分组成。 3.3.1基础支撑部分 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标准、物资编码关键技术、数据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数据中心及数据仓库技术,以及物资保障的相关理论知识。 3.3.2数据采集部分 主要包括:源数据条码自动采集、源数据人工录入、温湿度传感器自动采集、视频信号自动采集、数据自动提取和电子数据交换。其中二维条码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仓库物资数据自动采集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库存物资出入库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库存情况的实时更新。二维条码主要用来对物资的描述,它可以脱离后台数据库为使用人员提供物资信息。 3.3.3数据资源部分 主要包括:物资保障数据中心、各物资专业数据库(如卫生物资、军需物资、油料、营房物资等)和基础数据库(如数字地图、兵要地志、办公文档等)。物资保障数据中心主要是依托物资管理部门通过物资专业数据库建立而成,数据中心能够提供物资保障数据的接收、更新、统计、汇总、备份、恢复以及用户定义访问授权等管理功能。依托后勤计算机网络实现总部物资管理部门、物资保障基地、物资仓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按照现行的物资保障体制,系统拟采取按级存储、集中管理的数据分布策略,分别建立物资仓库、物资保障基地、总部物资管理部门三级数据中心,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多级数据分布存储体系。 3.3.4系统应用部分 主要是面向物资保障用户的系统,其依托后勤计算机网络和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对物资保障的需求状态过程和控制的可视。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处理平台目前主要是开发物资仓库综合管理通用平台,该平台能够满足物资仓库收、发、存、管等业务处理和日常办公行政管理的需要。物资保障的调运控制系统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有线、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基于射频卡二维条码等物资识别系统技术,记载物资保障的过程和状态,并在基于CIS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平台下,实现后勤各类物资的实时跟踪与控制。同时综合考虑物资运输方式、运力资源和各类地理信息,采用仿真与协调等手段协助指挥员进行物资运送的指挥控制,包括基于网络理论的运输方案的多样性分析、优化、实时调整、辅助决策和方案评价。 3.4加强军事物流人才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军事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军事物流专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其物流人员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学位。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我军应抓紧培养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一是要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二是要精通军事物流专业知识;三是要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四是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我军物流部门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并加快培育军事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多开展以网上实验、网上设计、网上练兵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活动,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的演练,提高官兵在运作过程中对物流系统性的适应程度,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 4结束语 要在高突发性、高消耗性和高机动性的未来高技术条件局部战争中,提供持续、高效、稳定的军用物资保障,必须突破传统的保障的思路与模式的局限,在立足于国情与军情的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借鉴美军等发达国家军队物资配送保障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我军的军事物流配送保障模式,不断促进我军整体保障能力的大幅度跃升。 参考文献: [1] 王宗喜. 军事物流概论[M].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 [2] 卢诗骄,赵武奎. 军事物流配送体系初探[J].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4(4):54-5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