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闽台茶产业对接互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范文 | 张艳丽+陈开梅+梁升耀+蔡烈伟 [摘 要]闽台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具优势,通过研究两岸茶产业对接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合作的意义与现状,进一步提出互通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高等职业院校间深入合作、校校企合作及两岸茶产业职业资格技能证照互通认证等培养模式探讨与实施,进一步实现两岸茶产业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全面提升闽台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闽台茶产业;职业教育;互通型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1 [中图分类号]F307.12-4;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福建茶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茶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国台湾地区与福建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人缘、地理、经济与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闽台茶产业,已成为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纽带之一。近年来,闽台茶產业交流频繁,可谓步入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对接的“新”时代,涉及茶叶栽培、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深加工、茶叶市场营销、茶艺与茶文化等全面对接、深度合作的深耕时代。随着《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和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全面实施,闽台茶产业进入了实质性合作与互动发展阶段,对“互通型”茶叶专业人才提出了较大的需求量及较高的素质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增进闽台茶产业交流,本文将以两岸“互通型”茶叶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及专业化证照认定模式为出发点,探讨闽台高等茶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合作的意义及途径,充分利用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合作之合力打造两岸互通的中华茶产业教育品牌,提升两岸茶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1 闽台茶产业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合作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闽台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两岸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不同且各具优势。通过闽台茶产业互通型人才培养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茶产业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交流,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教育工作者及在校学生可以获得互派教学、相互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掌握教学技能、现场了解闽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两岸教育资源,相互引进原版教材和师资,教师与学生间可更好地进行交流,结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两岸人才互通培养模式可加强两岸文化和教育深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共同培养能够适应茶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茶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两岸教育交流与互动也是沟通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是推动、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1.2 有利于提升闽台茶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福建在茶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经验、监管与人员管理方面尚存在着一定不足。我国台湾地区茶产业国际市场相对更加开放,因此在市场国际化方面积累了比福建更多的经验和人才,通过两岸茶产业互通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两岸国际市场的合作、有助于两岸茶产业海外投资合作、有助于福建茶叶市场的国际化。借鉴台湾茶产业开发模式,并根据国际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整合两岸茶叶科技、茶叶科研、茶文化创意与茶产业观光旅游等一流机构全产业链开发,从而提升闽台茶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3 有利于为推动两岸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由于闽台在茶产业在结构上各有特色与优势,随着两岸茶产业合作的深入,使两岸的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在两岸的合资茶企业以及各自到对方投资的独资茶企业数量、规模都将增加,茶叶市场的基础来自企业的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两岸茶产业互通型人才的培养可为闽台茶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从而有助于产生茶产业集聚效应。 2 闽台茶产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途径与模式探讨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核心区,以茶产业为纽带闽台经济进入了实质性合作与互动发展阶段,对“互通型”高技能茶叶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及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闽台茶专业职业教育合作途径与模式处于探索中求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并总结现状提出以下几种模式以促进闽台茶产业职教合作。 2.1 闽台高校间茶专业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对接模式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随着两岸间茶文化交流次数与形式进一步增多,闽台高校间茶专业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模式趋向多样化。一是,两岸茶专业院校间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台湾大同技术学院间进行互派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与交流为例,由此加强两岸间茶专业知识与文化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探讨闽台茶文化间的传承与创新,将福建茶文化优良的传统理念与技术更加深入地渗透至台湾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时,将来自台湾的近现代较为新颖优良的茶文化理念、茶树品种、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包装设计、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等引入福建甚至推广至全国。如近些年由台湾蔡荣章教授创立“讲究无我并不分尊卑”的茶会形式——无我茶会,目前在国内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二是,两岸茶专业院校间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与交流,如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台湾大同技术学院、大汉技术学院等多校合作,互派交流生到校进行为期一学期或者一年的专业课学习交流,并按两校合作要求互相认证交流学习期间的学分体系,更好地实现闽台两岸茶专业职业教育校校合作培养模式。三是,通过闽台两岸互派茶专业教育专家进一步深入职业教育的第一线,如以开展专题讲座或论谈的形式,将国内外最前沿的理念与技术渗入到两岸茶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拓展茶专业职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四是,通过闽台两岸高校间茶文化竞技与交流等茶事活动的举办,加强两岸茶专业人员间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加强闽台两岸高校间学生交流,进一步实现茶专业职业教育高校间培养模式对接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闽台校校企茶专业人才培養探讨 所谓校校企茶专业人才培养是指“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和“台资企业”的三方合作关系。以福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台湾大同技术学院及台资天福集团、天仁集团合作为代表。合作三方的职责义务为三方共同培养,学制为三学年。学生在漳州科技学院学习一学年半,在台湾大同技术学院学习半年,第三年在台资天福集团、天仁集团等企业毕业实习。 采取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上,闽台两岸茶专业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实地调研,咨询业内人士的专业建议,在开设的课程方面,要求在基本与传统的茶专业课程保持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两岸高校间茶专业的教育特色,从而实现知识与教育模式的互通。 突出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实践培养特色。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吸收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艺,闽台两岸茶专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从学时安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与设备投入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科学高效实践教学,使实践课程更加贴近生产,保证茶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近年针对茶专业职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陆续建成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实训基地及茶文化实训与推广实训基地并获评为福建省级财政支持项目与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师资建设方面,两岸从事茶专业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除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使其能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配套方面,两岸高校应投入大量资金为实践教学配备精良的仪器与设备,同时台资合作企业提供充足的配套学习工位,注重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实现课堂与岗位的“零对接”。 2.3 茶产业职业资格技能证照互通认证 职业资格鉴定是保障从业人员职业资质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人才考核与鉴定的作用,使其成为衡量职业技能人才是否优秀的重要评价依据。目前,闽台茶产业职业资格技能证照认证存在一定的异同点,如闽台两岸茶产业专业证照都从制茶、评茶、茶艺三方面进行相关认证,发证单位虽不同但报名与认证要求大致相同。从茶产业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认证流程上总结,无论台湾还是祖国大陆相关证照均涉及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台湾称学科与术科考试)两方面内容,认证理念一致,均为从实际出发服务于两岸茶产业发展。 随着两岸茶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闽台茶产业职业资格技能证照的认证工作相互影响与渗透。如台湾自1975年开始举办各式茶类的比赛,俗称比赛茶。随着比赛茶制度日渐成熟、参加茶样数量年年增加及初审人员培训不易等因素,故我国台湾地区自2016年开始采取大陆评茶员资格认证制度,台湾茶业改良场推出初级评茶员证照,其后规划有中级、中高级、高级及特级评茶员。由此可见,通过近年闽台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台湾选派大批量茶专业人员来闽培训学习以及考取相关证照,将祖国大陆较为完善的茶专业职业资格技能证照认证体系渗透至我国台湾地区相关证照的认证体系中,为两岸证照互通认证打下良好基础。 3 结 语 闽台同文同种,教育传统一脉相承。闽台两岸茶产业拥有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空间,相信以上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互通,必将有助于实现两岸在茶产业互通型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道.两岸高校对口交流合作的可能性与心理需求——以嘉应学院、台湾美和技术学院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0. [2]刘小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两岸高职(技职)院校教育合作的路径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吴跃平.两岸高职教育主要特色分析及其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张向前,银丽萍.两岸四地创新型人才战略合作与中华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7). [5]柯原.论两岸证券投资互通型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6]丰翔,张艳英,苏颖宏.闽台校校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经济,2014(16). [7]张如意,徐大真.台湾地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4(8). [8]刘宇峰.“一带一路”战略下闽台茶产业合作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5(6). [9]林景沛.闽台产业合作的新契机及重点推进领域[J].福建金融,2016(1). [10]管曦.闽台茶产业合作前景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5(3). [11]单玉丽.“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J].台湾研究,2015(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