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及路径选择 |
范文 | 张璐 [摘 要] 随着民族地区老龄化的加剧,现有养老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固有特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养老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既有一般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共同特征,又有民族地区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探索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性。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结合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探讨在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特殊性;可行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5. 081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5- 0200- 04 0 前 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落实,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甚至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加严重,我国人口呈现空巢化、高龄化、失独老人数量增多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伴随老龄化而来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医养结合的讨论渐多,现实中,医疗与养老之间不断结合甚至融合。但是医疗和养老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结合绝非短时间内即可实现,需要各行各界不断地探讨和摸索。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民族地区实现的难度更大。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模式,既有一般地区的共性,又有民族地区自身的个性。因此,在探讨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模式时,既要注重一般地区养老服务中的特点,更应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 1 概念界定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养老服务模式,是指在政府统筹规划下,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整合现有资源,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对半失能、失能、慢病、肿瘤晚期等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为一体的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更加强调疾病预防、健康干预、长期照护、临终关怀之间的有机统一。 2 民族地区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分析 随着民族地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高,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人数明显增多,需要照料的老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对民族地区现行的养老体系和医疗体系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医养结合的養老模式将是缓解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前民族地区医养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该模式主要是部分地区的一级或二级医院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服务。二是由养老机构来提供医疗服务。该模式是部分有条件的养老院设立医务室,为所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长期护理及慢性病管理等基本服务。三是居家养老购买医疗服务。考虑到中国人长期以来传统的养老观念,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养老的主要选择。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管辖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常见病治疗等老年人所需的服务。四是利用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机构。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中来。 3 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特殊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现也要因地而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使得民族地区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1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整体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这给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发展的整体上相对落后且不均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实现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发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多方主体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财政上的支撑。而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水平较低,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供给上的不足和对专业人员吸引力的不足。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环境不够优化,居民工资收入水平较低,这就很难吸引到具备专业知识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前往民族地区来提供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周期长,收益较慢,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使得大多数部门和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不愿投资到其中,这也加重了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下,大量资金投入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民族地区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新建的养老机构却很少有民族地区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建设迅速但利用率低,公共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又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民族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发展相对落后,相对的,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支付能力也较差。尤其是老年人这个群体自身存在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患病概率也会逐渐增高。对老年人来说,年龄的增大不但意味着健康状况变差,也意味着依靠劳动获取收入的能力下降。再加上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善指出,如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而这部分费用正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经常性支出。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担忧在民族地区老年人中更为明显。收入水平是老人获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经济基础,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背景下,大部分老人消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而其子女家人等的收入与高额的医养费用比起来也显得捉襟见肘。 3.2 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上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方面大都具有独特之处。在养老观念、养老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民族地区相对封闭落后,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在养老上,长久以来孝文化的传承和推崇,使得绝大部分老人认为由子女赡养的家庭养老是最倾向的养老模式。这也反映出在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的接受度不高。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提供上,要考虑其生活习惯,习俗信仰等问题。 民族地区机构养老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传统的养老观念影响了机构养老的社会认可度,也不利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的发展。一方面,传统养老观念养儿防老在我国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家庭一直都是老年人的重要养老场所,少数民族地区亦是如此。尽管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很多家庭的成员外出工作,家庭养老的工作看似有所弱化,但多数老年人仍旧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受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不愿主动把老人送往养老机构,担心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被人误解为是不尽孝道、不愿履行养老责任。另一方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够成熟,本身不够规范和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影响着人们对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接受和认可。 3.3 配套政策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现,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多主体协同治理。尽管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政府职能不明确,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等诸多问题,集体负责导致集体的不负责,造成老年人养老工作虽有多个机构管,却又无人管的尴尬局面。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且投资大,收益期长,所以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民族地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提供政策支持。当地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相关政策数量有限,且配套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出现了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相对不足,医养结合养老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4 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路径选择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发展空间巨大。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一般性,还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 4.1 统筹全局,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明确政府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应以民族地区群众需求为导向,综合考量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建设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建设中来,严格准入,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民参与,动员广大公民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设中来。 4.2 倡导宣传医养结合养老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方面,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宣传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的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营造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养老不仅仅是老年人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各个年龄段关注的问题。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宣传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新型养老模式。并积极宣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优秀事例,引进其他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重新认识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的作用和服务方式。使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养老模式为民族地区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所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弘扬传统的孝文化,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使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够在子女孝敬关爱,血缘亲情中获取精神慰藉,归属感和幸福感。此外,也要改变社会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行业认知,使更多的人投身医养结合养老行业,缓解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 4.3 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经费来源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低。一方面,通过国家财政对民族地区进行专项的财政拨款,对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并且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导向。另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民族地区也要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科学之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和机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民族地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购买力。同时,民族地区可制定实施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市场中来。发挥商业保险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将社会筹资,如卫生福利彩票,社会捐助等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经费来源的补充。 4.4 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为科学合理高效地统筹规划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一方面将本地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如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录入其中。了解民族地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要全方位建立老龄人口养老需求及身体状况档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按需服务、预防为主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另一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有条件的卫生服务站等相关主体的基本信息,如医护人员人数、床位、价格、位置等信息纳入其中。在收集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的基本信息后,对现有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从宏观上统筹规划,整合、配置资源。减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供给上的结构性缺失和地区性缺失。 4.5 培养引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 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对专业人员的行业吸引力和地区吸引力。做到用才、育才、留才。首先是对现有养老机构的人员进行医护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对现有提供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的人员进行老年人照看方面的培训,发挥现有人员的积极作用。其次积极培育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所需的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新鲜血液。一方面可与医疗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输送合作关系,如设立定点实习单位;另一方面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最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确保能留住大量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保障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的供给。 5 结 语 最后,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并非朝夕间一蹴而就之事,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需要政府、社會、企业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杜鹏,王雪辉.“医养结合”与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兰州学刊,2016(11). [2]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3]李长远.民族地区多元主体合作参与养老服务的困境及政策支持[J].宁夏社会科学,2017(3). [4]向运华,姚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恩施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5]佘瑞芳,谢宇,刘泽文,等.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卫生政策研究,2016(7). [6]谭创,陈菲,黄建,等.协作性公共管理视域下“医养结合”服务链管理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5). [7]张景玲.民族地区“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模式的探讨——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3). [8]张云.民族地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问题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4). [9]高矗群,李福仙,张开宁.破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供需错位”难题的对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10]易婧,屈锡华,卢东.智慧养老背景下西部地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主体关系博弈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