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研究 |
范文 | 高东方 [摘 要]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人均消费和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基于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决定于此經济体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进而提出了促成产业升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新结构主义;禀赋结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6.057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6-0-02 1 研究背景 从世界范围观察,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人均消费和需求结构会产生变化,产业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②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先上升,而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最终趋于稳定。不同发展阶段,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会产生变化,产业阶段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智能密集型。 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显示,1990年有101个中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为何有的国家或地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均GDP的上升,而有的国家或地区却没有完成这一升级。针对此问题,本文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以及如何促成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均收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2 理论基础 2011年,林毅夫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论文《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提出了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其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要素禀赋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不同的要素密集度,也就具有不同的生产规模、交易复杂度和风险类别。每个特定的产业结构都需要有相应的硬性和软性的基础设施来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只有落后和先进两种离散状态,而是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过渡到高收入的工业经济,再到更高收入的后工业经济,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处于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升级目标,并不必然是更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 第三,经济的每一个既定发展水平,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基本方式。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改进,在本质上是一个创新过程。一些先进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产生公共知识,公共知识会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个体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无法完全改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改进同样对其他企业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改进基础设施,以促进产业升级。 新结构经济学更重视协调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该如何设计一套经济发展方法,平滑产业变迁的过程,提升产业升级的绩效。 3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 3.1 要素禀赋之土地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是农业用地转向商业和建筑用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农业用地快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为房地产业、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未来,土地要素禀赋的变化将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供给的总量增加在逐步减少。我国有1.2亿hm2耕地的红线不能逾越,过去城市化进程中先发展地区的土地供给有提前透支的现象。土地供给的收紧会逼迫先发展地区集约化使用土地这个生产要素,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土地供给成本逐步增加。耕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改造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3大来源,3种类型的土地转换成城市建设用地的成本逐步提高。先发展地区,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已经基本用完,未来土地供给主要依靠旧城改造用地,土地成本会急速上升。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就是只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才能弥补上升的土地成本。 (3)中西部等后发展地区的土地供给也呈收缩状态。中西部地区扮演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角色,但不像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发达地区有优厚的土地供给政策,落地企业可以以很低的土地租金,或者零租金、负租金拿到土地,发展制造业。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使很多转移过来的制造业的成本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 3.2 要素禀赋之人口 已有的文献,对人口的分析更多地集中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年龄分布,常用的指标有人口抚养比和老龄化率。若经济处于生育率高峰期,劳动人口占比很高,此阶段劳动力较为丰富,资本较为稀缺,生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有文献对劳动人口的区域重新分布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的关注度不够。未来人口禀赋的变化,将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 (1)人工成本上升。我国已经跨越了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的拐点,廉价的人工状况已经改变,人工成本上升已成定局。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劳动者报酬的份额将会上升,资本报酬的份额反而会下降。产业结构,将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2)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后发展地区到先发展地区的流动发生了逆转。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等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力度越来越大,加上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这些地方成为当前流动人口回迁的方向。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下降,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对已有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人力资本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为产业结构升级贡献了有利因素。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我国共有2 914所高校。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18年的820万。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2.27%。这些大学生,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就业人口。 3.3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会影响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和资本的边际报酬,大部分硬性和软性的基础设施提供者是政府。因此,政府對产业结构的变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基础设施落后会提高交易成本,很多本来可以达成的交易无法达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阻碍了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基础设施有相应的提高。 我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发展很好,全国的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的速度全球第一,但是软性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金融发展还不成熟。中西部地区的硬性基础设施已经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差无几,若能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便会大幅提高。先投入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投资的边际报酬,加之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改变了资本的地区选择,对于中西部后发展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会产生有利影响。 4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4.1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应该使经济主体交易成本最小化,大力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利润最大,资本积累也就最大。要获得比较优势,需要产业结构必须要和相应的要素禀赋结构相契合。在一个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完全竞争的市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内生于经济发展。要素禀赋的不断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升级凭借着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从“引进-模仿-改进”,到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由于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相对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我国在此方面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充分利用中国已有的基础设施,包括软性的和硬性的,利用数字时代发生的颠覆性变化,同高端服务业相结合,进行生产流程再造,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力。生产领域需要集成互联网,基于新模式的创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具有比较完善的工业产业链,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高质量的劳动力是产业转型中的决定力量。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升,但是经过人力资本平均后的劳动力性价比也在提升。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力,对产业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素质劳动力的工作效率是普通劳动力的3倍。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匹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 4.2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4.2.1 加强软性基础设施建设 在巩固硬性设施的基础上,我国应大力加强软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以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改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多层次金融市场、股权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发展,并满足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推动企业融资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同时,我国要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倡导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价值投资理念,通过发展金融资本市场,使有创新性、拥有好项目的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广大证券投资者也能够分享创新型企业业绩爆发性增长的经济成果。 4.2.2 改革混合所有制 我国应将国有企业集中的行业逐步向民营资本开放,引入民营资本,为国有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借鉴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同时,民营企业也会从国有企业获得广泛的市场和消费者基础。 4.2.3 实行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我国应颁布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营改增减轻部分企业的税负,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税负还是较高,从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可见一斑。政府的减税政策应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不断培育新兴企业,促进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使其在初创期不会由于过高的成本而丧失竞争力。此外,改善会计税收抵减政策,不断提高研发费用抵税比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行产业升级。 4.2.4 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对于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从事创新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与互联网相关的中小微企业,政府应给予产业政策配套支持,将制造业优先发展的理念转变为“互联网+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整合。 4.2.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根据产业升级的需要,高端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产业升级中,需要有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级技工型人才供给紧缺。我国应转变职业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的思想误区,学习德国,让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为产业升级储备后续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2011(1). [2]巴曙松,郑军.中国产业转型的动力与方向:基于新结构主义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