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
范文 | 余永庆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瓶颈的重要举措。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健全培训体系,加强规范管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农民;培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51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2-0-0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外流,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嚴重缺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短板。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乡村长远发展,为着力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瓶颈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可谓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迫切需要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农业作为基础产业,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明显改善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 2012年的53.5%上升到2017年的57.5%。但与先行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偏低,相关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76%。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不足,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掌握和运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不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除了继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外,必须要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加快培育一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统一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继而实现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工商贸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育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的职业农民是适应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这不仅使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素质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并留住一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2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早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培育政策,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超过1 400万人。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2.1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而从当前情况看,一些地方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缺乏主动,相关扶持政策和培育措施力度不够。 2.2 培育体系不够完善,针对性不强 一是培育对象选择随意。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首先是要精准识别培育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筛选机制,在选择培育对象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大。例如,有的地方简单以年龄划线,将一定年龄范围的所有农民均作为培育对象;有的地方在培育工作上急功近利,以培育数量衡量成绩,而相对忽视培育质量,培育工作搞形式,走过场。二是培育内容不丰富,实效性不强。有些培育项目未能根据农民和农业生产特点来规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单一,内容陈旧,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2.3 培育机制不健全,有效性不足 一是培训资源分散。在我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机构庞杂,培训项目名目繁多,农业、扶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相关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这种分散式的、缺少工作协调机制的职业农民培育无法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不够,且缺乏有效参与机制。三是培训方式不够灵活。一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缺乏,从而不仅影响了培训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信息化建设滞后,网络培育资源缺乏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但便捷,而且富有趣味。目前,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信息化建设整体较为滞后,网络培育资源匮乏,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有效满足培育需求。 3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 3.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始终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农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资源的力量,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合力。 3.2 优化内容,创新方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度 (1)精准遴选培育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准确选择培育对象,进行精准培育,要以县为主,深入开展摸底调查,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实施重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需要,甄别和遴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科学知识,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农民实施培育。 (2)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扎实做好训前内容需求调研工作,要根据当地情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 (3)开展分类培训。一方面,对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返乡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复转军人等有志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员进行创业技能培训。 (4)创新培育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实践适合当地特点的教育培训模式,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探索菜单式学习、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培育方式。 (5)完善信息化手段,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当地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探索开展“互联网+培训”模式,大力开展网络培训,为农民提供灵活方便、智能高效的培训模式。 3.3 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培育合力 当地政府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建设,积极调动和整合各类培育资源,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是综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发挥培育主体的作用。二是发展社会化培育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服务采购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参与培育工作。三是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基地,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教学观摩和实习实践场所。 3.4 规范认定、科学管理,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规范性 一是完善资格认证机制。规范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的条件、标准、程序、机构和后续管理,分产业制定认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分层登记注册制度和等级考核评定制度,分层进行注册登记和考核评定。二是完善机制,加强动态管理,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情况、教育培训以及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档案和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和动态完善。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将持有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作为从事农业职业的基本条件和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据。 3.5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聚力打造发展平台 一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职业农民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二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职业农民培育和施展搭建平台,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在企业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市场体系中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晓,刘俊浩.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2016(14). [2]苑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财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6(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