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产教融合城市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
范文 | 娄明阳 [摘 要] 推進产教融合是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打造产教融合城市是推进城市产业升级、教育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大专院校发展,发挥高校独特优势;做好统筹协调,强化产教融合支撑保障;打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格局,为产教融合提供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创建环境。 [关键词] 产教融合;城市;对策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7. 08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7- 0206- 02 0 前 言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19日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1 产教融合城市的内涵 “产教融合”的“产”指产业,“教”指教育。“校企合作是手段,产教融合是结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是关键。产教融合城市是指在城市内部形成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的强大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连接,推动高校源源不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城市要实现新一轮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城市将会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在快速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及与之有关生产服务业、知识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从而形成产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推进城市发展。 2 打造产教融合城市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产教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内驱动力不强。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生存紧迫感,因此,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有些企业认为,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会无形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企业也难以承受学生实习安全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缺乏长期保障与规划,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二是高校参与程度不足。高校对产教融合重视不够,例如专业建设不可持续,虽然也是以行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但因为企业参与度不足、教育者对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专业预见性不足,教育改革决心不足,导致学校并未真正按照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仅仅通过改良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教融合仍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此阶段,围绕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展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一系列活动,仅仅针对分散的多个教育要素,缺乏将行业、高校、企业资源整合联系的平台化思维,并未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3 打造产教融合城市的基本思路 产教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大学与企业这两个核心要素的作用。大学要善于提出新科学理论、探索新技术方法;企业要善于完善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推广新产品。大学科技创新与企业成果转化环节紧密相扣,构成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基础。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包括: 3.1 搭建实体化合作平台 大学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实体化运作的协同创新平台。 3.2 打造全方位合作格局 校企之间从单纯开发产品、提供技术发展到包括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专利保护乃至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形成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新格局。 3.3 拓宽传统合作方向 产教融合不仅要紧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还要瞄准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现实需求,解决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3.4 着重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更大的创新链,实现创新要素更大空间范围的互动交融。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研发团队多领域交叉的技术与工程背景,集中力量突破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大幅提升服务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5 更加重视人才培养 作为知识双向流动的主要渠道,产教融合不仅直接支持企业创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通过产教协同育人,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造就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 4 打造产教融合城市的路径研究 4.1 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城市,离不开政府管理服务支持。习总书记指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与产教融合发展建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管理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则科教事业发展迅速,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就会顺利,否则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同时,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城市的科教、产教融合水平。为此,要制定规划,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将产教融合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4.2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发展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企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鼓励人才定向培养合作。支持高等学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高等学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促进高等学校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 4.3 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发挥高校独特优势 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大力发展国家和城市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作用。完善产业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等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联盟建设,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4.4 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强化产教融合支撑保障 产教融合的落脚点,最核心的在于提高城市知识生产能力,增强城市知识竞争力。这一要素不仅关系到当前科教发展情况,还关系着未来科教发展态势。围绕这一要素,建议进一步推进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增强城市知识竞争力。推进产教融合,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强化服务城市的意识和能力,探索深化市校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高校师生的创新活力。 4.5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营造浓郁的科教人文气息 推进产教融合,还要坚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营造浓郁的科教人文气息。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集聚发展正能量。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科教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科教事业中来,实现城市科教事业的共建共享。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教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要努力提高区域内各市对徐州教育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扩大徐州科教影响力,如创建区域师资培训基地,区域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等。此外,还要大力推动徐州科教领域国际交流,提升徐州科教文化国际化水平。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坚.把产教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N].人民日报,2018-04-03. [2]王庆环.走向产教深度融合的大道[N].光明日报,2017-12-20. [3]刘林,郭莉,李建波,等.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11):15-20. [4]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5]王輝.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芝加哥城市学院群“应用技术强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1):39-44. [6]张国昌.国内外创新型城市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案例之比较[J].教育理论研究,2018(1):124-125. [7]崔民日.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4):118-1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