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企业基层管理中法治管理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
范文 | 王长秀 摘要:实现企业法治管理是践行“依法治企”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企业管理理念、养成现企业管理思维的有效方法,具体路径可以沿着“建章立制、有据可依”、“严格管理、率先垂范”、“以人为本、公字当先”三个方向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法治管理;依法治企;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70 俗语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有企制”,无论是经营家庭,管理企业抑或是治国理政,均需严格执行相应的原则、制度、规矩,管理者不能以言、以权、以利、以情取代制度甚至是凌驾于制度之上,否则,必将出现管理失范、运转失灵、权力失控的恶果。通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法治思想贯穿始终,依法治国提高到国家根本方略的高度,法治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具体到企业管理,须践行“依法治企”精神,落实到企业基层管理,须养成法治管理思维,执行法治管理举措。 所谓“依法治企”,就是企业根据国家管理企业的相关法律,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并依照规章制度来治理、管理企业。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成功企业的治企之道、强企之基、兴企之本,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制度保障。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间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伴随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法律风险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必须把法治管理落实到生产一线,把法治管理渗透到产品前沿,把法治管理细化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让企业从基础开始就在法治、制度的轨道上运行,这样,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运行架构、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发展壮大。 1法治管理的含义解读 法治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法治思维;另一个是法治方式。所谓法治思维是指管理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生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分析、判断、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所谓法治方式是指管理者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制定、补充、完善符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并运用这些规章制度推动生产,处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措施、方式和方法。 从二者的含义来看,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势,突出法治的理念、信念和信仰,是管理者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标准和方式,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一种新价值观、方法论,是对管理者思想层面的明确要求,他属于内因的范畴;法治方式强调的是基于法的规定性,突出管理者执行规章制度的具体实践,他突出管理者的制度运用、原则遵循,是对管理者操作执行层面的明确要求,他属于外因的范畴。 由此可见,法治管理是指管理者在基于法治理念的基础,制定、补充、完善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综合运用这些制度,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2法治管理的价值阐释 就企业基层管理者而言,法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制度管理,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与规章制度被有效执行两个方面。法治管理对于践行“依法治企”,保障企业依法运行、规范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具体阐释如下几点。 2.1法治管理是生产经营规范发展的需要 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我发现生产管理活动中,除开制度管理外,还存在着道德管理、经济管理等多种管理方法。道德管理的核心是善与恶的评价;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和效益的对比、而制度管理的核心则是合规(合法)与违规(非法)的对照。即把符合制度要求作为处理问题的前提。道德管理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而个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又受整个社会与环境的道德氛围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管理行为往往受市场的影响较大,市场波动左右着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行为。这两种管理方法都具有不稳定性,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此,在基层企业管理中应当把制度管理放在优先位次,把符合制度要求作為利与弊、成本与效益、善与恶思考的前提。 2.2法治管理是转变企业管理理念、养成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的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人治历史和深厚的人治文化积淀,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行为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痕迹。作为企业基层管理干部,其管理行为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生产一线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制度约束,极易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或财产损失。而且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重自己、轻他人;重决定、轻制度的现象。在企业基层实施法治管理,其目的就是要求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按照法律制度规定的职责、权限、机制、程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消除管理者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决定取代、弱化法律制度的不良现象。让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生产活动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保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2.3法治管理是有效管理管理者、妥当实现权力约束的需要 企业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一种权力,是企业的上级管理者赋予的允许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通过岗位职责、管理规定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的约束,但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仍然有权力扩大化、随意化的现象出现。在基层干部中实施法治化管理,其目的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管理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力。不允许任何管理者有超越制度的权力,从而保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3实施法治管理的路径分析 作为企业基层的管理干部,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践行法治管理,主要可以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3.1建章立制,有据可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推进法治管理,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广泛征求民意、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充分体现出本车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能够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公之于众的制度条款要切合生产实际,奖惩具体,切不可含糊其辞,让人不知所云。便于员工“对号入座”、照章办事。在实践中达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 3.2严格管理,率先垂范 落实执行是规章制度的生命线,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那也是“花拳绣腿”。在法治管理中,车间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每一项规章制度。因为每一项制度是在法律法规和上一级规章制度指导下,从车间生产管理实际和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出发,并经法定程序而制定形成的,体现的是对所有员工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的是车间与员工的整体利益,要不遗余力的推动制度落实,不能顾及“人情”、“关系”,更不能瞻前顾后,怕狼怕虎,要敢于啃硬骨头,要敢于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要率先垂范。管理者是车间的带头兵,严格恪守规章制度,不仅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更是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果管理者凭借手中的权力,随意违反、破坏制度,那么管理者在员工的心目中就没有了“信用”,其结果必将导致人人效仿、纪律松弛、人心涣散。必将丧失整个车间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3.3以人为本,公字当先 法治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制度的框架内,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团队达到“1+1>2”的效果,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谋事必成,保证车间降本增效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制度是人制定的,也要靠具体的人来落实、执行。作为管理者,要意识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员工不仅有规范和约束的刚性作用,也有教育和引导的柔性效果,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氛围,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实施中,要注意执行方法、及时反馈效果,适时进行调整,极刚极柔都是我们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注意克服的不良倾向。 实施法治管理,要注意厘清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的界限,尤其是在“情理”和“制度”,“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产生矛盾时,要把握好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情理服从制度的总体要求,但又要在此前提下,尽力保护员工利益,满足员工的情理需求,使二者和谐相融。 参考文献 [1]李伟.依法治企是强企之基[N].国家电网报,2014-11-19(005). [2]张渝田.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J].天府新论,2013,(03):75-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