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创业意向及需求调查研究
范文

    李晓雯 陈静雯 邢浩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武汉市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其创业意向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就业难度、创业难度、行业壁垒、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的显著性,并对文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对比论证,据此提出差异化和整体化建议,为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及针对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意向;高校对比;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42

    1 引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教育部本年度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点。据教育部统计,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就业形势紧张,创业工作同样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仍然是目前我國亟待解决的难题。

    按照学校类别分,我国普通高校分为文史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但以往学者往往将所有类别高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有针对性地研究某种类别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更忽视了对不同类别高校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希望在“百万大学生留汉”的创业热潮下,以武汉地区的部分本科生为样本,研究文史类和理工类这两种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差异及其成因,重点分析学科特征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同时针对高校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可行性建议。

    2 研究过程

    2.1 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进行研究:一是从宏观的创业环境出发,例如:经济发展状况、政策扶持状况、创业教育、家庭创业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二是从创业大学生自身出发,例如:自我效能感、创业心理资本、专业、创业经历等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鲜有研究从大学生高校类别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本研究从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高校着手,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新的角度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出可行性建议。

    创业意向是指个体打算创建一个新企业,并且有意识地计划在将来某一时间将其付诸实践的信念。本文中的创业意向均指目标意向。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众多, 以往文献多从宏观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不再重复研究,同时将上述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仅从成因的角度,研究学科特征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科特征导致行业分流,从而使行业在创业难度、就业难度、行业壁垒及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及对样本数据结果的分析得知,以上四点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主要因素。据此,笔者做出大胆假设:其他条件一定,在环境支持下,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程度的不同是由于其主流学科特征不同以及其造成的四个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不同而形成的,并提出以下概念模型。

    2.2 研究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这6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6所高校全部在校本科生13余万人,由于总体范围庞大,故本文决定先将范围缩小为六所高校各自代表性学科下的全体本科生,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研。

    假设所调查具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其创业意向与专业相匹配。

    2.3 对样本数据的初步整合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近1个月的调查,回收问卷1819份,剔除掉没有创业意向的问卷,有效问卷362份,以下是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初步整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创业意向的问卷份数约占回收问卷总数的80%,且具有创业意向的问卷比例仅有大约20%。

    其中,没有创业意向的问卷显示,主要是完全无创业意向只想就业、想要创业的行业竞争太激烈以及不了解大学生创业政策这三方面造成了没有创业意向的情况。

    在具有创业意向的问卷中,理工类高校占比明显多于人文社科类高校。其次,男性的创业意向明显高于女性。并且,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群体明显集中在大三、大四年级。同时在具有创业意向的问卷中还对以下几点进行了重点调查:

    (1)创业最直接的需求。

    结果显示,最迫切的需求是资金支持与人才人脉需求,其次是行业规则及指导与技术、科技支持,而需要法律支持的确是最少的。

    (2)创业城市倾向。

    由于看好武汉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与大学生留汉政策,同时考虑到武汉处于中部贯穿东西南北中的地缘优势,多数大学生选择留在武汉创业。

    (3)创业行业倾向。

    在创业行业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倾向选择与自己所学学科相同或相关行业来创业,同时还有大学生提出不同学科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的联合创业。

    (4)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

    在武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状况上,多数大学生仅对宏观方面的大体政策有大概了解,例如,都清楚有大学生留汉这个政策的出台,而对于政策的各个细节,多数学生集中在一般、不了解的程度。

    (5)创业原因。

    个人有创业梦想与不喜欢工作单位三点一线的拘束生活是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的普遍想法,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四个方面具体如表1。

    根据问卷题设笔者将以上四点总结为:“就业难度”、“创业难度”、“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行业壁垒”。同时从问卷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这四个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占比相较于其他影响因素更大,同时具有明显的学科倾向。由于问卷收集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测,据此,提出后续分类指标进行假设检验。

    2.4 分类指标

    由于“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高校主流学科特征影响学科所在行业创业难度、就业难度、行业壁垒以及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故本研究仅对“创业难度、就业难度、行业壁垒及行业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这四个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否有显著影响”进行检验,即可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综上,本研究决定,将以下四个因素作为分类指标进行假设检验:

    (1)就业难度。

    (2)创业难度。

    (3)行业壁垒。

    (4)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2.5 假设检验与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别对“创业难度、就业难度” 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否有显著影响、“行业壁垒及行业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否有显著影响这一假设进行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表2及表3),创业难度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主体效应显著(P <0.01);就业难度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主体效应显著(P <0.01);行業壁垒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主体效应显著(P <0.01); 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主体效应显著(P <0.01);由此说明“就业难度”、“创业难度”、“行业壁垒”、“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

    3 对比论证及结论

    3.1 就业难度

    在就业难度方面,人文社科类高校大学生普遍呈现较容易与容易就业的现状,与社会运行规律一致。人文社科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各个行业的文职工作。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知识跨行业的共同性很强,各个行业对此类职位的需求向来较大,人文社科类高校大学生更容易就业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其创业意向相对较低也与此相关。

    而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相较人文社科类高校更为困难,因为他们的专业性更强,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其次,理工类行业例如:互联网、化工、医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行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有限,也造成了理工类行业专业技术职位的相对饱和。同时,理工类专业知识的通用性弱于人文社科类,“隔行如隔山”是现代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理工类大学生更多为了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更倾向通过创业来为自己创造职位。

    3.2 创业难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人文社科类学科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往往依附理工类学科而生存与发展。例如: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以及与企业外部环境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往往存在于一个企业的内部,内化于企业之中。至少现今还未出现一个非政治学科研究类企业单独成立一个政治研究部门,更何况以政治研究等人文社科研究作为创业方向。

    人文社科类高校大学生的优势明显于情商方面,由于所属学科在关于人的观念、精神领域的深化,他们的共情能力往往更高,因此更擅长控制情绪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的劣势也尤其明显,他们所学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知识理论性过强,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难度,同时这些知识描述的通常是关于人的文化、观念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看似简单,人尽皆知,故而经常为人忽视,导致其学科地位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往往低于理工类学科。

    正是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以上特征为人文社科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上增加了无形的难度,因此他们的创业意向低于理工类高校也属正常现象。而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更为强烈在创业难度方面的原因正好与此相反。

    3.3 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类学科虽然渗透于各行各业,但其中以人文社科类学科为主的行业,例如: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与娱乐、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等,本就在所有行业中所占比值不大,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总值自然低于其余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行业。同时,在这些以人文社科类学科为主的行业中,有大部分以国家管理的形式存在,能够单独通过创业来获得收益的行业少之又少,更是使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与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行业相比以量级方式减少。人文社科类高校大学生要想通过创业方式从那些已经在这类行业中占据稳固地位的企业中分得一杯羹更是难上加难。

    而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形形势正好与此相反。除了以理工类为主的行业更多这个原因以外,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催生。而满足多样需求的方式正是通过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意味着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行业有着更新发展的无限动力,几乎不会出现学科发展饱和的状态。正因如此,此领域的创业也由于这种特性有无限发展可能,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更为客观也是时代赋予的优势。

    3.4 行业壁垒

    行业壁垒是指阻止或限制进入某一行业的障碍。行业壁垒越坚固,市场障碍越多,企业越难加入,市场垄断程度越低,竞争就越激烈。正如之前所谈到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知识较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更具有共通性。知识的共通性越强,在知识应用实践上的障碍就越低,说明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行业进入难度越低,相应的市场竞争就更为激烈。以教育行业为例,大众熟知的新东方教育,在发展数年后,在此领域各个方向早已占据巨头地位,随其后的星火英语、中公教育也只能在该领域的某一个小方向与其博弈。由此可知,想要进入这类行业容易,但想要博得一席之地,其困难可想而知。

    而反观数码产品领域,微软、苹果代表了一个数码时代,在它们建立的数码帝国中长盛不衰,它们所独有的系统与技术为数码行业建立了一堵坚固的城墙壁垒,但一旦突破,便能凭借自己的特色在行业中存活,甚至与参与巨头的博弈,例如今年发展起来的华为、小米等。

    由以上论证,行业壁垒对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以上四点在影响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程度上有共通性也有特殊性,同时贯穿了时代的发展。这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心理及其所受的创业教育发起了新挑战。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需要针对高校进行考察,两类高校共同联合。据此,本研究将针对高校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方案。

    4 建议

    4.1 差异化建议

    上文对武汉地区六所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成因的对比分析表明,无论是创业意向的程度还是成因,文史类高校与理工类高校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要加强对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程度及其成因的差异研究,针对不同类别高校,提供更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

    4.1.1 针对文史类高校代表学科的学科特性

    (1)着重培养文史类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文史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度较低,导致其被动创业意向低,可通过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促进文史类高校大学生主动创业与创新型创业,以帮助大学生创业摆脱“生存创业”的困境,从而提升文史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2)优化文史类高校课程设置。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内容科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性更强,而文史类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以基础学科为主,其课程内容中与实践联系相对较少,相对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文史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更有难度。因此,优化文史类高校课程设置,利用网络技术,多设置沙盘模拟等实践课程将有利于提升文史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3)构建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文史类高校大学生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合作。一方面,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行业进入难度虽低,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对于有创业意向的文史类高校大学生并不友好;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类学科往往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存在于一个企业的内部。因此,构建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文史类高校大学生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合作,将会促进文史类高校大学生创业。

    4.1.2 针对理工类高校代表学科的学科特性

    (1)加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感知。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相对较大,大多是被动创业,导致其创业具有盲目性。所以应当注重对理工高校大學生的引导,加强其对创业政策的感知,以促进选择合理的创业方式、地点等,坚定其创业意向。

    (2)在创业教育中,理工类高校应突出经管法教。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往往因为其强大的技术专利而拥有创业的良好条件之一,但其因为对经管法教方面知识的欠缺,而丧失了创业信心,搁浅了创业意向。因此,理工类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应突出经管法教,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4.2 整体性建议

    在差异研究的过程中,本研究也发现了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及成因的共通之处,由此出发,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2.1 平衡大学生学习与创业关系

    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难以同时兼顾学业。为减轻大学生对这一因素的顾虑,笔者建议,学校可对创业大学生实行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帮助其平衡学习与创业的关系。

    4.2.2 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本研究调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高投入,低参与”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的低效率。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不仅要在投入上花时间,更要在鼓动大学生多多参加创业教育方面下功夫。

    4.2.3 创业失败保险

    一些大学生有创业梦想,但往往因顾虑太多、担心失败,而放弃了创业意向。因此,为创业大学生设计一套合理的创业失败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学生的顾虑,从而促进其创业。

    参考文献

    [1]李海垒,张文新.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创业知识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264-270.

    [2]李婷婷.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