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以学生为中心维度的研究 |
范文 | 张爱菊 摘 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以学生为中心维度的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虽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在推行实践中仍然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扰。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组织模式的运用,增加专业、教师及课程设置中学生自主选择权的赋予,确立体现学生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以期推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发展与有效运行。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4.079 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教学质量已然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都把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战略。我国在教育发展规划中亦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纵观国内外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学生为中心维度的审视渐入研究者的视野。 1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出 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知识本身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唯有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安全的。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会学习,而对于教学者来说,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并安排好合适的学习活动和材料才是其应有的工作。学生是最有权利评价学习效果的人,学习评价应该成为其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如果能强化和促进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收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提出,引发了美国高校教学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的一系列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要求各国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着重关注学生及其需要,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必將对21世纪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 事实证明,国外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通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的安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美国家,高等教育中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以学生为主的双向或多向教学交流过程的设计,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成效。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英美高校教学亦呈现出一个突出的共性,即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精神与独立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在教学管理方面一直恪守“培植自主及独立思想”的原则。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国外高校更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英国的教育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始终不变且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特点。此外,英国高等教育相关资料明确认为,应坚持学生在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顾客,学生自身对他在高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的评价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2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以学生中心的实践困境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任重道远的,而改变现状的关键则在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在探索过程中,理论研究已经日渐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受到诸多传统观念与历史路径的影响,在课堂教学组织、日常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依然难以脱离从教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忽略学生在整个教学管理、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中的中心地位。 2.1 在教学组织方面 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一名老师在一个班级上课,一个班级几十甚至几百人同时在听。这种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是听和读,通过听课、做习题、做实验、写论文及考试等方式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在这种教学组织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承受者,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受传统路径依赖的影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全球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生可以坐在家里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如果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学生岂不是就没有必要坐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创造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兼具亦不可或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事实上,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亦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实践与目标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 2.2 在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设计上,亦难以保障学生的中心地位。普遍表现在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系统化的微观管理。学生入校时懵懂状态下选择的专业,很难满足其自身的现实需求,虽然高校基本上赋予了新生入学后一定期限内转专业的权利,但还是要通过诸多筛选手段,择优而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此种权利形同虚设。专业选定之后,所学的课程亦是按照学院课程计划的内容开设的,而高校现有的课程计划大都存在刚性过强、弹性不足的问题,致使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在课程安排上专业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偏小,尤其是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任课教师的问题上,大多课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计划安排的授课教师,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仍然处于被管理者的被动状态,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活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成果中不乏强调“以大学生学习为逻辑主线,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服务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诉求。但毕竟以学生为中心维度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2.3 在教学评价方面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普遍重视通过领导听课、督导督教、学生评教等制度的安排,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考量,这种教学评价机制的安排无疑仍是以教师为本位,未能体现学生整个教学评价中的中心地位。纵然高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总体上是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百分比的综合构成,但平时成绩形成主要还是依据学生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由教师做出主观评判。期末考试成绩无非是依据开卷、闭卷等卷面考试成绩,亦或是根据课程小论文的完成情况由教师单方面参与评价。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亦日渐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合作单位创办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与发展的,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环节中,依然缺乏学生对实践学习过程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参与,而是由实践单位给出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评价语来完成。可以说,缺乏学生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不健全的,因为这些评价机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学生的现实需求,亦不能充分体现能反映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指标。 3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现实应对 3.1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组织模式的运用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将给教学成效带来深刻的影响。现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在“传道、授业与解惑”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充分发展自身的能力,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核心素质。因此,应彻底转变高校教师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组织模式,选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教学组织模式。首先,高校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应当推行以“问题”为核心的基于问题的教学组织方法。英国多数校方领导普遍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建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应大力推进探究式学习,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放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该种方法实践中,要求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师只负责向学生提供材料信息,并通过教学过程的问题化来引导与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更新与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团队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提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高校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美国高校首创以来,已被广泛运用于诸多学科,该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讨论。在案例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力求通过引导学生对其所描述的案例进行甄别、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3.2 增加专业、教师及课程设置中学生自主选择权的赋予 高校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是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而设立的,高校活动的本质,就在于为学生服务。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服务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反映学生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与教师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便利条件,赋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具体而言,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持续增加各专业的开放度,扩大转专业的学生比例,减少转专业的制度障碍,创造宽松的转专业的条件。唯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才能因专业兴趣努力读书,更有利于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课程讲授教师安排上,应尽量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一课安排多名备选教师,由学生根据多渠道交流所获取的信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再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选择结果集中合理安排并最终确定任课教师。专业质量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就专业质量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而专业质量标准能否落到实处,关键一点还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高校应根据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与大纲,基于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及考核的差异做出明确的、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建设,合理安排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以创新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主的课程项目的比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改变传统上偏重专业教育的做法,强化旨在“成人”的通识教育,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从而为大学生日后自由地“成才”奠定宽厚的基础。 3.3 体现学生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的确立 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还应该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的扩张、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中,在具体的教学评价模式和指标的设计上,要明确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权利与义务,使学生对教学评价具有充分的参与权。学生参与的评价不应仅限于教师教学环节,还应涵盖教学管理环节,评价对象不仅关涉到教学和管理方,还应包括参与评价的学生自身。在具体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重视合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实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必须改变以往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参与评价的多,学生参与评价的少的局面,努力形成以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为主的评价主体体系,同时,亦应关注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接受本校毕業生继续深造的单位等在教学评价主体中的作用。英国高等教育为了反映学生的真实意见,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加注重对教学质量信息发布的调研工作。 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和应届毕业生,通常还会涉及往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并为他们提供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在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建设中不难发现,无论是高校的自评,还是评估机构的检查,学生都被置于无比重要的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质量标准方面重视体现学生主体的利益;二是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代表团体的参与及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周伟.英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借鉴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55):40-42. [2]满晶,马欣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3,(3):1. [3]杨彩霞,邹晓东.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理念架构与改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32-36. [4]刘小强,蒋喜锋.学生学习视野中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2,(7):78. [5]刘道玉.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4):94-97. [6]洪银兴,谈哲敏.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92. [7]刘一臻.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多层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0):19. [8]杨清,谢献忠.基于“五个度”的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1):65. [9]母小勇,杨志卿.大学的“扬弃”:回到“人”及其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7,(2):6. [10]高宏.教学质量五维建设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04-108. [11]朱海燕,王琪.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6,(3):5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