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中高段验算意识和习惯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范文

    邹楠

    摘 要:“大意”、“粗心”等主观判断往往成为小学中高段学生对计算错误的一种托词。但通过查阅学生的作业、考卷,走进真实的课堂,一些活灵活现、现实的教学现象让我们更冷静、客观地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自觉验算的意识以及验算方法的选择不恰当。本文是经过对我校3-6年级学生验算意识和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引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段;验算习惯;验算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进入三年以后由于计算难度的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呈下降的趋势。笔者发现在完成有关计算练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自主验算的意识和习惯。比如在课堂上,时常会看到学生一旦完成作业后,第一时间就是举手示意“老师,我完成了”,而自主的去验算自己解答的过程的学生少之又少;在评讲作业或试卷的课上,也经常出现学生一拿到作业或试卷就会懊悔不已的现象,因为若干错题实际上通过自主验算是可以避免的。验算对于学生来讲好像成了一个累赘,甚至有部分学生竟然以 “假冒伪劣的验算”(从计算结果与验算结果来看是一致的,但与正确答案又不相符)来应付老师。

    笔者对本校3-6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分析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学生普遍缺乏自主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作业的完成的好坏缺少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主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呢?进而利用好验算来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呢?这些问题就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 关于小学生验算意识和习惯的调查

    1)调查对象:本校3-6年级学生

    2)调查时间:2019年9月—10月。

    3)调查方法:从平时作业中任意抽取,分三个阶段进行验算调查对比。第一阶段对于是否验算不作任何提示,待学生完成以后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和讨论。第二阶段题目明确提示:要求计算并验算。一段时间后,进入第三阶段,时而提示验算,时而不提示验算,以便了解学生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4)调查内容:学生运用验算的习惯和能力。

    计算的具体题型主要有:(1)整数加减乘除(两位数以上);(2)小数加减乘除;(3)解方程。(4)特定类型的应用题。

    2 对验算意识和习惯养成的思考

    通过上述学生验算意识和习惯的调查发现:学生验算以后错误的答案明显减少,正确率明显上升。但学生验算意识的激发一方面有赖于老师的“提示”,另一方面有赖于多次的重复和训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养成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呢?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2.1 学生验算的意识非常薄弱,没有真正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

    验算作为计算的最后一步,一直以来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多余和繁琐。学生对验算的作用和意义没有真实的体会与感受,导致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上都验算的“种子”未能生根发芽。如果题目或老师明确要求进行验算时,学生则会在计算过程的旁边写出验算的过程。例如:竖式计算167+396=?利用交换法,在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把它们再加一遍,看两次计算的和是不是相同;或者运用逆运算法用所求得的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又如:解方程2x+6=17时,利用代入法进行解方程的验算,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后比较方程左右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要求验算和不要求验算的计算准确率的对比,能让学生体验到验算的意义与价值,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自觉运用验算,是我们培养验算习惯的第一步。

    2.2 不愿意进行验算,学生嫌其麻烦,缺乏验算兴趣

    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是验算之中最常用的一种。这种“便捷”的验算方法,能使枯燥乏味的验算变得生机勃勃,而且对学生验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9.8×4.1≈10×4=40,因而9.8×4.1的积应在40左右。我们可以用取近似数估算的方法来估计整个算式的结果大概是多少,进而比较学生实际计算的结果是否与之相差甚远,由此判断学生可以自主计算的对错。又如:60.3-9.7=?差的末位数字一定是“6”。根据末位估算的方法,学生只需判断计算结果的末位是否与之相符,就能判断计算的对错。再如:6.03×1.1=?学生估算可知,积一定比6.03大,并且一定是一个三位小数。因为一个因数乘一个比1大的数,那么积一定比这个因数要大。若乘积不满足以上条件,学生则需要重新计算。

    不难看出,通过估算这一“便捷”的验算方法,能极大的缩短验算的时间,提高验算的效率,提升学生对验算的兴趣。再结合一些有效的评价和奖励,在班级之内逐渐会形成一股“喜爱验算”的风气。

    2.3 没有掌握验算方法,部分学生不会进行验算。

    学生对特定类型的應用题进行验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晰思路,渗透多种解题方法,并及时矫正错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是学生会对此类题目进行验算。例如: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个车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以每小时行46千米的速度行驶,乙车以每小时行74千米的速度行驶,2.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个车站相距多少千米?部分学生会列式计算:46×2.5+74×2.5,如果这部分同学知道此题的另一种解法:(46+74)×2.5,则两种方法之间相互呼应,相互验算,这样就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准确率。再如:建筑工人用石子、水泥、沙子按2:3:5混合搅拌而成96吨混凝土,需要石子、水泥、沙子各是多少吨?学生列式计算:96÷(2+3+5)=9.6(吨)①石子:9.6×2=19.2(吨)②水泥:9.6×3=28.8(吨)③沙子:9.6×5=48(吨)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可以验算:19.2+28.8+48检验其结果是否与混凝土总量96吨相等。

    对特定类型的应用题进行验算,必须梳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采取一题多解,抓住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等方法。其验算的过程具备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推理能力。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多渗透,多发散否则学生只会无从下手。

    3 结语

    对于小学中高段学生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漫无目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累积和熏陶,需要教师尽早从3年级抓起,持之以恒,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去,树立验算的意识。同时如何对验算的方法进行优化以及对验算的评价做到有效,也是验算习惯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