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范文 |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发展演变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渊源、价值体系等的充分肯定。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必然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须重视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了我们民族的繁荣与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引领,正是因为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走向更大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1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基本内容的第12条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民族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与人民维系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 大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将来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有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具有培育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应该有效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承担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责,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培育优质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明确个人价值观念、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一种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文化自信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的导向与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与根本任务是一致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文化发展“三位一体”的系统,三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他们分别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积累、改造、传承而形成的所有物质跟精神的总和,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根与魂。 2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 大学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主体,首先需要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大学生自己对于传统文化抱有学习的兴趣才能自发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才能达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难以自发主动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有学生会在业余时间去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且高校目前还未形成有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制,也缺乏学习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因此大学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下,经典文学著作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学习到最后都需要落实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作为承担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责任的主体,不仅需要从认知上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内心,更需要大学生掌握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本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不够深刻,大学生本身文化素養不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的束缚,高校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2.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有两种: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这些课程中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国学、茶学、古诗词赏析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一般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模块。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程,只是在一些相关的课程里涉及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学生很难从这几门课程中学习到大量且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目前的课程只能让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浅层次地认识,其传统文化基础及文学素养大部分都还停留在高中阶段。[3]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单调乏味,内容也不全面,没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相关必修课程也只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略微带过,选修课陈只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缺乏内容的整体性与丰富性。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国学、国画、礼仪、茶艺、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只是涉猎皮毛,并不能给学生系统的认知,没有带动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激起学生对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 2.3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气氛不浓 3.3 高等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19世纪后期,为了培育人才解决当时国家的危难我国开始学习西方大学制度,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初露雏形,高等教育事业在水火中蹒跚起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我国提倡向苏联学习,进行高等教育的調整,大力培育理工科技术人才来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一举措在解决一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高等教育重视理工科的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教育,而人文素质与品性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因素。1955年国家在52所高校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调整高等教育出现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试点成功后于1998年在全国高校推行。1999年,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然而据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并不如理想中好,许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空有形式,并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担抛给学校团委、思政教育。有一些高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毕业率、就业率并没有帮助,甚至占用浪费了学生学习钻研专业课程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视作累赘与负担。对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很多高校通常只开设几门简单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也大都纷杂、陈旧、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课堂效果更是不尽人意。另一方面,高校也不注重培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既没有引进优质的传统文化专家与教师,也不注重培养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如何做好人文素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目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校园学习气氛不浓、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高校应该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机制体制、师资力量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着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打下基础。[8]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析.马莉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人民日报,1993-03-12(4).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6).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 [7]王炯华等编.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08. [8]李宗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2):7-9. 作者简介 欧璐琳(1995-),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