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羚羊木雕》为例谈删改文的教学实施 |
范文 | 龚册芳 摘 要:出于文質兼美的需要,编者会对进入教科书的选文进行删改。在删改过程中,编者意图和作者意图有时会发生冲突,有些删改并不合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对删改文的关注还不够。本文将从《羚羊木雕》删改的得失之处,提出删改文的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羚羊木雕》;删改;教学实施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张之路。教科书的题注里提到:“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悔。有改动。”[1]通过与原文《反悔》的对比阅读,笔者发现《羚羊木雕》在进入教科书时编者进行了大量的删改。 《羚羊木雕》被人教版、沪教版、鄂教版选入语文课本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可见在教材选文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虽然李明哲、张兴合认为课文《羚羊木雕》的删改是“失败的再度创作”[2]的观点有些过于激进,但是不难看出语文界对于《羚羊木雕》的改动争议很大。同时中小学教材中《羚羊木雕》一类的删改文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怎么教好这类删改文也是一个问题。出于这样的原因,以《羚羊木雕》为例对删改之处进行分析以期对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1 从删改之处看得与失 出于文质兼美的需要,编者对进入教科书的选文进行删改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改动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本文主要从《羚羊木雕》一文删改对其得失进行说明: 1.1 《羚羊木雕》删改之得 1)题目的删改。原文的题目为“反悔”,编入教材后改为“羚羊木雕”,笔者以为编者在此处的改动尚且成功。一则全文以“羚羊木雕”为主线,以此为题,使文章线索明了,脉络分明;二则“反悔”更多地站在“我”的立场,感情倾向特别明确,但是文中不仅仅只有“我”反悔送羚羊给万芳了,也有“我”的爸爸妈妈的反悔——送给“我”的东西却又不真正属于我,所以用“羚羊木雕”为题更为准确和客观;三则原题“反悔”一词过于直白,直接表明文章的主题,限制了读者思维空间,而“羚羊木雕”就比较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字词的删改。教材对原文字词的删改总体是成功的,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需要。原文中“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艺术品”,人教版课文中改为“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沪教版与人教版大致相同,只是在量词的选用上有所区别,人教版用的是“一件”,而沪教版选用的与原文一致的量词:“只”。“只”作为量词使用时,一般用于动物、某些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某些器具、船只等情况,比如一只猴子,一只手,一只箱子;而“件”一般用于衣物、事情、家具、行李,比如一件衣服,一件事情,一件家具,虽然“只”也可用于器具物品词后,但是这类器具一般具有容纳空间,一般能够装载物品,而羚羊木雕并不具备这样的承载能力,只是一件具有观赏价值的用于摆设的工艺品,因此笔者以为人教版在此处将原文中的“一只”改为“一件”更为合适。 3)开端的删改。《反悔》一文在被选入教科书时,编者删去了前面的五小段,直接以妈妈的发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开头,使人迅速进入故事情境,渲染一种紧张的氛围的同时,又设置悬念,调足了读者的胃口,使人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读下去,这处改动也比较成功。 1.2 《羚羊木雕》删改之失 1)语句的删改。在原文中万方提议交换裤子后,“我”是这样表现的:“我当时,居然相信了他的话,就把裤子和他换了”,而课本中是这样呈现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居然”一词,写出了“我”在做错事后担心受怕、缺乏考虑,在万方说出换裤子的提议时,几乎不经思考就直接采用了万方建议时的冲动和无意识之状。原文中的“居然”比课文的表达多了一层后悔、自责之意,事后回想起来这件事时才反应过来当时那样处理略显不妥,而课文中的表述略显得文中的“我”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与原文相比,略逊一筹。 课文删掉了万方追着跑出来送给我小刀时的话语:“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删去的这句话使得“我”在强迫下要回羚羊木雕显得更加委屈更加伤心,同时侧面写出了万方的爸爸妈妈尊重孩子,懂教育。这样一来,使得万芳爸爸妈妈形象不够突出。 2)结尾的删改。原文的结尾也被删改了很多,特别是在“我”拿回羚羊木雕后,原文写到“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课本中也把这句话删掉了。原文的这句话意在表现“我”对万方反悔后的内疚、自责之情,才使我产生了木雕变重的错觉。而课本中不仅把这句话删掉了,而且还增添了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仅自责、内疚的感情减弱,而且增添的这句话还给人一种推卸责任、埋怨别人之嫌。小朋友之间随便交换礼物也没有告诉父母,如果将“我”和万芳交换礼物的事实告诉父母,说不一定爸爸妈妈的态度会发生转变。沪教版对于结尾的处理上,并未加上“这能全怪我吗?”这句话,更引人深思。 2 从选文的删改看教学实施 虽然在2016年组织编写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删去了《羚羊木雕》一文,但是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似《羚羊木雕》一类的删改文占有大量比例,因此,对于这类删改文的教学的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删改文与一般的选文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删改文的特殊性进行教学。 2.1 充分发挥选文部分的教学价值 选自教科书里的文章,有其教学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着眼于选文本身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点,读出教材之意、单元之意。比如《羚羊木雕》为了使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心理合理,作者采用了很多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把握文章人物的语气、语调、语句变化,把握人物性格和作者意图。 2.2 恰当增补原文资料 并不是所有的删改文都需要增补原文资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题注中明确提到“有删节”“略有改动”“有删改”的文章,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查找这类文章的原文,通过与原文与选文部分的比较阅读,思考是否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增补原文资料。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增补原文资料,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对有删节、有改动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解释“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一类的问题。其次,对于学生理解起来却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适当提供原文帮助学生理解。 2.3 合理利用增补资料进行延伸 组织学生就文中的删改部分进行讨论,分析删改之处的好与不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拓宽文章的深度。在字与字、词与词的品析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3 结论 教科书选文形成的背后有两个人——一个是编者,一个是作者。正如《羚羊木雕》的作者张之路提到的一样,“书写在作者,理解在读者”,对于教科书的选文则更为慎重,更要把握好“读者关”,因此编者对于选文的删改有其可行性。在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师可能对这类删改文的关注不够,基于此,笔者尝试对这类的删改文提出教学实施建议,以期望对删改文的教学起到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3. [2]李明哲,张兴合.那一只受伤的“羚羊”——《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J].语文学习,2009,(12):45-49. [3]张之路.书香童年 伤心的影子[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6:31-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