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现阶段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范文

    郭秀华

    摘要:大学生厌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因素。基础教育偏差、就业问题、网络成瘾、专业兴趣缺乏、家庭裂变和个人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厌学现象的主要成因。提高认识、净化风气、加强监管、恪守诚信、坚定信念,是大学生厌学现象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期,一些高校纷纷对学业不良学生严肃处理。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从本科转为了专科;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对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40名学生予以留级;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两份名单:582名学生被学业预警,64名学生被学业预警及降级试读。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议上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那么,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根本问题是厌学现象的普遍存在。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的情绪体验。2016年《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2002名在校生、毕业生的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有过逃课经历,50.8%的受访者找别人替过课“隐性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追根溯源,除了学生自身不思进取、学业倦怠以外,学校、社会乃至家庭教育都难辞其咎。深刻剖析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对破解高校人才培养迷局至关重要。

    1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

    1.1学校因素

    1.1.1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目标脱节

    十年寒窗求苦读,踏入大学乐无忧。事实果真如此吗?想象一下,经历高考的艰苦卓绝,孩子们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当他们正准备向“快乐”进发的时候,发现一切与想象的并不一样。上课、考试、过级、考证压力接踵而至。有些爱好不多,不擅交际的学生每天重复着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倍感枯燥乏味。有些专业开设的课程晦涩难懂,更加剧了初入大学学生们的茫然和恐慌心理。有些缺乏自控力的学生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管变得不会学习了。当期末考、过级考等各种考试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们无所适从,稍有懈怠就“挂了科”。补考、重修成了某些学生的家常便饭,随之而来是学业警告、降级、延长学制、肄业等严重后果。某些高中应试教育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现象形成的首要原因。

    1.1.2教育水平的区域间不平衡

    不可否认,各校生源质量确有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造成的。比如某校同一专业江浙沪发达地区较比云桂黔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录取分数要高出很多。因为高考分数偏低,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有些科目的学习上非常困难。比如英语学习就比较吃力,学期考试挂科率高,英语过级率明显偏低。因此,导致某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相应受到影响。他们不是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是听不懂,学不会,才学不好,进而不爱学。其实,这不是英语单一学科的问题,因为英语涉及到过级,涉及到考研等很多重要的考试,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

    1.1.3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学的某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频频出现。过去的小班上课的情况早已不见,眼下一个专业200人大教室上课的情况屡见不鲜。另外,因为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教学质量也无法完全保证。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责任意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力的增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学环境不尽人意,教育质量差强人意,学生自然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某些学校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了保障生源数量和就业率,保证社会声誉,放宽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尺度,不轻易劝退学生,不舍得开除学生。导致有些学生有机可乘,不求进取。

    1.2社会因素

    1.2.1就业压力与竞争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己然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惯常模式。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己成为不争的事实。激烈的就业竞争,某些热门岗位一职难求。大学生求职四处碰壁,就业尴尬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某些用人单位和热门专业无视岗位实际需求一味追求高学历,导致层次较低和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求业无门”。“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动力,同时倍感无奈和焦虑。另外,就业中的不良风气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扭曲了个别学生的就业心态。试想,如果品学兼优的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不学无术的学生却因为有关系肯花钱而志得意满,那么,学生哪里还有努力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1.2.2网络成瘾是学习的致命杀手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亲密接触”网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活动愈加频繁。游戏、购物、聊天、观影、追剧、刷抖音、逛微博、微信、看直播等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只要愿意,谁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消遣模式。从白天到夜晚,从课下到课上,有些学生沉溺于此,乐此不疲。个别学生竟然到了不上课不出门昼夜颠倒的程度,吃饭叫外卖,学习之事早己抛诸脑后。据某校对大一学生的调查统计,100%的学生有网络接触史。网络成瘾的学生比例在10%以上,凡受到学业警告、降级、延长学制的学生90%以上是因为沉迷网络。华中科技大学18名本科转成专科的学生全部因为网络成瘾。如果不加以制止,网络成瘾无异于精神鸦片,在腐蚀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葬送了他们的大好前程。

    1.3家庭及个人因素

    1.3.1家庭中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社会转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诸多社会和家庭问题显现。大学学费和日常花销使一些学生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己达到了25%以上,虽然国家有“奖助勤免贷”各种资助政策,但依然有部分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四处打工,耽误了学习;社会发展导致一些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离婚率上升,单亲孩子越来越多,在家庭裂变中受到严重挫伤的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消极、抑郁等不良情绪,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

    1.3.2专业兴趣缺乏

    根据某校学生的调查统计,有34%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没有感觉。主要原因是报考志愿完全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意见。父母、老师在大包大揽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好不好,挣钱多不多,清闲不清闲,却很少考虑到孩子喜欢不喜欢。有的学生是因为分数不理想,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主观上学习动力不足,又没有积极调整心态,始终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大学状态。对专业不认同的学生只有少部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在完成学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更多精力用在學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比如修读二学历,跨专业考研,报考公务员等。遗憾的是多数孩子逆反心理严重,埋怨老师父母,抱怨命运不公,自暴自弃。他们学习状态低迷,上课无心听课,成绩一塌糊涂,严重的导致退学,贻误大好前程。

    1.3.3学生个体特点

    90后、00后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经历生活的磨难,不能吃苦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不自律、不要强的特点。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比较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人际交往、感情生活等方面容易情绪困扰,进而波及到学业问题。大学生中因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的不在少数。所以,要想彻底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治愈厌学根本。

    2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树立志存高远的学习理想

    首先,从教育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使各个教育阶段的理念和目标有机衔接,循序渐进,杜绝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良性的教育环境中和谐发展。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要尽量前移,尽早启蒙个体的职业兴趣和专业学习方向,杜绝报考志愿失误造成的大学学习阶段的失败。再次,要加快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和优化,尽快缩短地域间的教育差异,保障高等教育的基础水平。

    2.2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环境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和畸形发展观念,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难免诱惑和影响。比如金钱至上,成名暴富的思想甚嚣尘上。不可否认的是,唯有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摒弃浮躁和庸俗,重视人才,尊重知识,让努力学习成为风尚,让拥有知识成为理想。

    2.3端正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自身发展的不负责任。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到科学规范,及时引导和有效管理。例如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任课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厌学的根本所在。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到严谨自律,脚踏实地。

    2.4弘扬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

    学习,诚信为本,唯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不可否认,当下仍然存在着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错误学习思想。净化考试风气,严肃科研作风是当务之急。在大学生中弘扬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就是维护教育根本和社会正义的体现。我们不能让不学无术的人有获得感,更不能让厌学之风恣意蔓延。

    2.5激发攻坚克难的学习意志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较比过去好很多,但是精神上的压力一点不少。比如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家庭感情危机、个人感情问题等等。处理不好都会带来诸多情绪困扰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坚定信念,树立信心,面对现实,调整好心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磨难当作磨炼,勇于挑起生活的责任和重担,攻坚克难,摆脱诱惑,不忘初心,坚定学习信念,增强学习的意志力和战斗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整治高校学风,提升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今高校铁腕治学风声渐起,是一种信号,更是一种期待。从严要求,严进严出,不但要培养合格的高校人才,更要让每个毕业生都成为经过品质检验的“优品”,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负责,才能不负教育使命,不负社会期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