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影响 |
范文 | 张瑞雪 摘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是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传统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进行转变的重要过程。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传统行政文化与服务型行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通过传统行政文化与服务型行政文化间的基本内容对比,展开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探讨。保证在吸取传统行政文化精华的同时,摒弃由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加速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传统行政文化;服务型行政文化;服务型政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就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人们对公共行政管理现象的能动反映,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公共行政人员对公共行政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带有某种共同性或倾向性的观念化成果”。建立服务型政府行政体制,应先为服务型文化。 1传统行政文化与服务型文化的基本内容 1.1传统行政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指的是在过去产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化过程,至今仍在中国行政活动中产生影响的行政文化”。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比较丰富,既有“民本”观念,也有“人治”思想。传统行政文化一直被批判,但同时也促进行了政体制的改革,传统行政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 1.1.1“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是一种源于传统的行政意识,其特点为突出“官”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核心表现在于肯定“官”在不受限制前提下享有的各项特权。政府官员为了保护己有的利益和得到更多的既得利益,从而出现部门利益个人化、公共利益部门化、个人利益合法化等现象。因此“恩赐观念与管制意识较为浓厚,民主意识相对淡漠”之境况应当杜绝。官本位思想是腐败现象的根源。官本位思想过分集权并且脱离了群众的监督,同时混淆了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关系。 1.1.2德治思想 传统行政文化主张德治,行政工作人员不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限制,只通过自己的精神判断来感知一切。一些行政人员认为自己是执法者,导致权力意识膨胀,不受法律约束。传统行政文化受到等级、人治、宗法等意识影响,衍生出“全能政府”观念。在传统行政文化的背景下,由于受君权至上行政思想、忠恕行政观念、依附行政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公民缺少法律概念,权法、政法合一思想根深蒂固,使很多行政人员置身于法律之外。 1.1.3集权主义思想 传统集权主义中,公民极少参与政治,政治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公民依赖行政人员,缺乏政治参与意识。不清楚自己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因为“官本位”体制中,没有自下而上的行政监督机制,从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角度来看,公民处于“天生弱势地位”,面对政府行为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公民意志反馈回路。简单来说,在传统行政文化下,只能营造出一种“本末倒置”的畸形政治关系。 1.2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基本内容 打造服务型行政文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环节,因此营造服务型行政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服务型行政文化要求行政人员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意识;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站在社会公共立场,以维护公民利益为根本行为依据;注重宏观调控在经济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加速建设并完善依法行政体系,以科学组织管理模式担负社会公共事务,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优质的行政服务,以获得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主观认同。 1.2.1民本思想 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倡导服务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意识对主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行政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对行政活动造成极大影响。常规意义而言,先进的行政文化,能够增强基本行政主体对所处系统的向心力,以此提高行政客体对行政单位的潜在认同度。“民本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权力回归,因此需要加大公民参与力度,保障公民监督、建议等权力,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公仆意识与服务意识。 1.2.2法制意识 服务型行政文化的目标是为公民提供服务。服务型文化没有摒弃管制理念,因为政府作为权利的主体,没有约束、监督、监管等功能,一定会出现卖官宦官、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现象。依法行政的核心就是强调“法律”在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根本性地位,在权力运行、机构设置、职能限定、惩治手段等方面融入法治理念,将公共权力确定在合理范围内,由此产生的行政行为理念便可符合“高效且有度”的依法行政文化要求。 1.2.3效能建设意识 “行政效能是行政能力、行政效果和行政效益的统一”。“行政文化对行政效能的影响主要是行政观念、行政组织和政府的决策执行机制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服务型行政文化體系中规定的“效能建设意识”并非孤立领域,需要从行政行为产生、依据、反馈的整体过程入手,多位一体方能最终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尤为重视强化行政文化中的行政道德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引导人们不断加深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2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影响 虽然传统行政文化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但它对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建立存在积极一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服务行政理念产生影响,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性区分。 2.1积极影响 2.1.1注重行政道德意识 行政人员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传统行政文化建立在“人治”基础上,因此极其注重对德治意识的整体化塑造,通过提高传统行政人员道德修养的方式间接维护人民群众的个体利益。传统行政文化从历史发展角度具有极大的延承性,通过对传统主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打造符合规律且适应自身的行政管理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目前党的十九大以后新时代建设的主要内容。尽管经济发展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却在源于传统的官员道德塑造层面显得惨白无力。于是应当更加注重行政道德培养。 2.1.2倡导政府公共精神 “政府公共性主要是探讨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怎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以“儒学经典”为理念内核,尤为重视对“公共精神”的引导与塑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行政文化能够与当代民主社会所倡导的公共服务精神在概念层面产生共通。譬如孟子宣扬“为政以仁”,将道德理念抽象出来,融合至官德建设当中,以群体利益为行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以公共选择作行为立场。这样的公共精神构建方式,于当今行政文化塑造过程中仍然极具适用性。 2.1.3构造行政协调理念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府职能限度由国家性质而决定。在当代中国民主建设过程中,不能将政府同其他社会团体问孤立出来,陷入打造“全能政府”和“无限”政府的异途,将政府角色定位在“有限”和“有效”上。需要树立行政协调理念,将公共服务主体视为存在多元参与的综合性网络,重视社会各部分间的协同作用。尽管,“它可能会相对淡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对立、冲突和多元竞争,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合作与和谐的价值”,但是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却可以有效建立起来。 2.2消极影响 2.2.1忽视服务理念 传统行政文化强调“官本位”,自然没有将社会成员放在应有的核心位置上,由此产生的政府行为一定缺少服务理念。这是因为专制社会忽视社会成员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因此树立服务理念要求政府及其权力执行者“站在公众立场考虑,一切从公众需要出发,一切以公众需要为转移,把公众满意作为政府服务质量的核心,与公众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在此种意义上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行政文化塑造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会令服务观念与“民本思想”逐渐丧失。 2.2.2阻碍职能转变 改变政府职能是架构服务型行政文化体系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行政文化主导之下的专制社会中,集权观念伴随着封建君主的强制影响散布到社会成员所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全能政府”并不存在,集权的结果只能造成社会冲突加剧。专制君主和封建官员总以“社会主人”身份自居,单纯地为了执行统治权力而产生统治活动。由政治地位作等级区分的社会阶层间存在严重隔阂,在民众和政权主体间的冲突只能以牺牲民众利益为最终结果。如此行为和当代政府建设目标相背离。 2.2.3延缓法治建设 法制建设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而言至关重要,能够为许多应尽行为提供强力保障。将公民地位,社会福利,权职划分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取得巨大进步的直观体现。无论采取何种行政理念,都不能放弃法制建设,否则将会使得政府丧失合法地位,当代宪政国家在进行任何体制革新活动时都要发挥法律的积极性作用,将政府权力限定在民众接受的范围内。一种社会心理,阻碍了法治建设。传统行政文化的德治,认为道德是万能的,很难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对违反法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结束语 从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服务型文化的内容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文化能够产生的现实影响。面对这种影响,我们应避免采取孤立观点,一味地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批判,还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取其精华。“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们很少是完美的,传统存在的本身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们”。因此,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张扬,摒弃传统行政文化封建的思想。吸取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合理部分,为完善服務型政府思想体系提供借鉴,同时剔除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为服务型政府构建创造条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