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感知测度下宿迁学院校园环境优化的建议 |
范文 | 刘天龙 黄淑卿 摘要:以“自下而上”的反馈方式,修正校园空间环境,促进学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对于校园规划完善与校园功能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构建环境感知量表,以宿迁学院为例,测度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心理认知,发现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感知测度;高校校园;环境优化;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宿迁学院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全校占地1458亩,校舍面积34万平方米,在校师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000余人。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思路的学科交叉,即源于心理学的环境感知,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测度、分析、反馈至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中。首先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进行细化,制定校园环境感知量表。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测度师生对校园环境的感知,结合空间分析,讨论测度结果,发现校园空间环境中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校园空间环境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促进校园和谐、提升校园功能。 本项研究采取访谈式调查问卷法获取在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评价,采用5分制来定量测量,分别用1代表非常满意,2代表满意,3代表感觉一般,4代表不满意,5代表很不满意。调查时间为2018年5月14日~20日,调查对象为在校师生,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90份。然后对调查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分析 2.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为:男性149人,占比51%,女性141人,占比48%;专业比重方面,文科类74人(占比25.52%),理科类52人(占比17.93%),工科类82人(占比28.28%),艺术类67人(占比23.10%),其他专业15人(占比5.17%);职业包括在校学生238人,教师(正式教职工)20人,后勤职工(合同工)10人,校园内服务人员(包括食堂、超市、理发室等人员)10人,校园外服务行业人员(包括校外理发室、餐饮业等人员)12人;受访者年龄构成1020岁118人,20-30岁131人,30-40岁32人,40-50歲9人。 2.2校园环境感知情况 2.2.1自然环境 关于校园内部水体、绿化、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校全体师生均会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就水体方面,我们通过受访者对于水景观感上给人以愉悦程度的直接评价,以及从水域面积、水质、是否常与校园水环境接触的间接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人对校园水体景观感到较为愉快且表示水体面积较大,感到不愉快的占比仅为4.83%。但近47.93%的人表示不常或不与校园水环境接触。且对于水质的评价仅有36.9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63.10%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或不满意,该数据能侧面反映出人们不愿与水环境相接触的负面效应。类比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人们对校园绿化的感知情况调查,我们分别从绿化面积、植物种类、绿化破坏程度、是否常与校园绿地接触这四个方面着手调研。超半数的人表示校园绿化面积较大且植物种类丰富,有45.86%的人表示绿化破坏程度一般。然而在这三个看似可观的数据之余,人与校园绿地的接触及使用频率却不容乐观,仅有31%的受访者表示常与之接触。此外,近72.07%的人表示校园空气质量较为满意。 2.2.2人文环境 对于校园人文环境对于师生环境感知的影响,反馈的结果较为一致。对于校园中亲水设施(如喷泉、水上平台、栈桥)的评价,有46.21%的人较为满立_有近59%的受访者对绿地休憩设施表示一般甚至不满意。人为构筑物及建筑物对环境评价的影响,我们分别从师生对于建筑色彩、建筑外观、建筑空间尺度、建筑的排列布置形式这四个方面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进行调查,其中47.37%的受访者表示校园建筑色彩较为单一,有34.83%的人对校园建筑外观“喜欢”“非常喜欢”,48.97%的人“感觉一般”,16.21%的人表示“不太喜欢”“很不喜欢”;对于建筑空间尺度的认同感,43.10%的人表示“感觉一般”,其余“不喜欢”和“喜欢”的人比重各占一半;对于校园建筑的排列布置形式,占35.52%的人认为“有特色”“很有特色”,46.90%的人认为“感觉一般”,17.58%的受访者认为没有特色。另外,有占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行走在校园内部道路上感觉舒适、非常舒适,仅5.69%的人表示不舒适。 2.2.3制度环境 校园生活环境的质量、交通便利程度、校园治安状况及师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感、归属感,高校的学术氛围及专业实力,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可度,这些无不深受校园制度环境的影响。本次调查从12个直接或间接的设问来研究师生对校园制度环境的感知:“你在学校通常用什么交通工具”,受校规校纪的影响有近70%的人选择“步行”;“你是否经常使用校园的运动文化设施”,仅有16.2%的人选择“常使用”“经常使用”,有近六成的人选择“不常使用”“几乎不使用”;对于学校服务设施的评价有52%的人表示一般;“你觉得学校超市的商品能满足你的日常需求”,56%的受访者表示“有点符合”,认为“不符合”的人较少;超过六成的师生表示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参加或不常参加的人数仅占两成;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了解程度,有71.63%的受访者表示较为了解;对于校园治安管理的满意度评价,超半数的人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占57.24%的人认为在校园内有安全感;“你周围的人都知道宿迁学院吗”,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一般;仅有不超7.59%的受访者对校园的规章制度表示“不熟悉”及“很不熟悉”;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乐意”“非常乐意”为学校进行宣传;有53.45%的人选择“愿意”及“非常愿意”邀请朋友来宿迁学院进行参观、游玩等活动,见表1。 2.2.4优化建议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分析,现提出如下六点优化建议: 一是适当在校园内部水体景观及步行慢道两侧增设休闲座椅;二是倡导部分专业采用室外授课,将户外空间作为教室的外延部分。一个自然的户外课堂,不仅有益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身心放松,更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图书馆自习室内增设较小的私密空间,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性别、年龄、性格的师生的需求;四是在桌椅的周边种植遮阴能力强的植被,构建亭廊和园林小品;五是利用建筑物间的道路打造多条流动的风景线,例如宿舍区与食堂之间的银杏大道,可以极大地提高校园吸引力,成为一张靓丽的宣传名片;六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步行道路选择,哪怕是为方便学生赶时间而特别设计的“抄近道”的小路。 3结论 本次研究采取访谈式调查问卷法以研究在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感知测度,变以“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的反馈方式,分别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三方面进行化境感知的调查研究,通过人对校园环境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满意度等心理感觉,发现校园空间环境中自然水土现状、建筑风格及类型、动静线交通流的组织、空间开放程度、可见性校园文化活动及校园制度等方面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促进校园和谐、提升校园功能。搭建“空间真正的主人”与规划师、设计师之间多维度的沟通渠道,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氛围。 基于感知测度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将校内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从而促进户外空间作为教学空间的外部衍生空间,提升在校师生工作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形成人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反馈。另外感知校园环境并优化、构建校园空间的过程,亦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间接的建构过程。空间的文化属性,使空间更具层次性与多样性,从而形成构建空间与构建文化之间产生多层互动与相互渗透的关系,形成基于人性化校园设计基础上的突出办学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