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改革开放40年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范文

    金波 苗青 袁帅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意见和建议,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结合国际关系学院的具体情况,探讨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验,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1 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独特性

    I.I 大学生面临小环境的独特性

    外语外贸专业学习要求大学生深入西方的社会生活,通过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语境。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以自由主义为代表,思考和实践以个人作为出发点,提倡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弘扬个人英雄主义,赞美自由、歌颂平等。西方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影音材料、宗教传播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差别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对西方世界产生崇拜和憧憬心理。

    从事外语外贸专业教学的很多中国老师曾有在国外旅居、交换或访学的经历,切身体会过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受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较为深刻。除此之外,外语外贸院校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通常会聘请外教从事教学工作,外教大多在中国居住的时间不长,其语言和行为背后仍然受传统西方思想的指导。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传播知识,同时也在输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西方思维方式主导下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西方化。

    外语外贸类专业具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课堂氛围活跃、注重师生互动交流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形成。由于学生长期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其批判精神容易使其对现实社会产生逆反和不满心理,从而产生“西方文化处处优于我国文化”的偏执思想。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2.1开展空间较小

    外语外贸院校思政教育开展的空间明显较小。西方的文学作品、影音资料在形式上较为丰富多样,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主观上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当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价值观与西方思想文化提倡的价值观冲突时,学生们更容易产生迷惘和困惑,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排斥或拒绝接受的态度。

    1.2.2教学力度不足

    外语外贸类院校学生的专业课基本都是围绕西方文化展开的,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大量关于西方文化的听读训练,鼓励学生用外语读写以培养外语使用习惯,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学校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较高,排课量较大,对学生的考察要求较高,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则相比不足。外语外贸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外企、民企或合资企业,用人单位往往更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对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力度甚小,因此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也会选择性地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由此形成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愈来愈强,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愈来愈弱的局面。

    1.2.3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

    外语外贸类专业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手段相互配合的方法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以提升学习效果。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创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在面对外语外贸类专业的学生时应该采用更加包容多元的方式,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照本宣科、灌输填鸭、死板僵化的问题,引入更多艺术性強、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减小学生的不适应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 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

    2.1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

    2.1.1 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恢复阶段

    改革开放前我国思政教育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主要通过召开讲座、会议、小组讨论等形式,照本宣科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机械的灌输,形式简单效果较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高校思想战线的解放和发展打破了束缚,高校思政教育再次成为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点方面。进入80年代,党中央着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的编纂,并初步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干部带头、兼职干部辅助、各科教师联合参与的高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党中央同时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1.2 20世纪90年代的曲折前进阶段

    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和西方自由民主思潮传播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遭遇了多方的阻碍,一度进入了艰难发展的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强化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大力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方针路线等内容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序稳定开展。

    2.1.3 21世纪之交的开拓巩固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党中央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化结构化水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逐步形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大思想成果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

    2.1.4 201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

    2010年以来,党中央充分认识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对于加强党中央的领导,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意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所未有地提升至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教育部启动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为高校建设科学化、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提供支持与帮助。

    2.2 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复合型概念,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理念”两个子概念构成,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理解为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以思想政治内容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教育理念”是指教育活动当中的理念,理念则表现为对某一件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包含着主体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和情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要包含政治性强、指导性强、包容性强、理想性强四个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进过程。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改革开放冲破了旧思想的束缚,纠正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教学任务开展,使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在大学生中普及开来,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任务逐渐由抽象的理论教育转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上来。进入世纪之交,针对动荡的国际局势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输出,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重点进行了新的设计与安排,加大科学精神的教育力度,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2004年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党中央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增加了时代精神、诚信教育等内容,并于2011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新理论成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国思政教育逐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创新性。

    2.4 大学生思政教育结构性设计的发展

    一是顶层设计。齐抓共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实行以高校党委为领导,各类教职工团体、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协调配合和思想政治教育阵线。伴随1985年启动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党中央开始推行以高校校长为首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高校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调动学校各方资源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导。1994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以党委为领导,以校长为主要行动人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平衡了党委和校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力量和作用,更好推动了高校思政工作的运行和发展。

    二是学科设计。注重培养具有精良素质的研究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始终是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构建覆盖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思政教育教材的编写与推广,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硕博三级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逐步拥有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三是平台设计。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大学生政治、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素养的培育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思政理论课内容和形式的设置对思政教育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教材的内容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材质量,为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创新。

    3 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经验与成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发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疑问和困惑,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国际关系学院全面科学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

    第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师队伍。国际关系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努力处理好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关系,“育德”“育才”双管齐下,“教书”“育人”齐头并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内容,在教授专业课知识,介绍西方思想价值观,考评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适当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避免形成“重专业而轻思政”的失衡现象。

    第三,創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国际关系学院充分调动新媒体平台、学生社团、校园文化节等诸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减小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枯燥乏味的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更好地完成思政课的学习目标。

    4 外语外贸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启示

    4.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方位育人

    大学生思政教育要从课堂出发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应通过举办学生社团文化节、师生联谊交流会、文艺鉴赏讲座等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情绪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优秀的环境。

    4.3 构建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应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课程内容编排和结构设计,同时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机构建设,巩固党委的领导,加强高校各级各类行政组织的合作,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从制度体系上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

    4.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实效性感染力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之间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吸纳时代因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方式,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陈铭.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性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 (3):79-81.

    [2] 段汝和.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105—107.

    [3] 李哲.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U文化学刊,2015(8):78-81.

    [4] 王婷.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5] 叶绍灿,汪国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72-7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