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空间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
范文 | 张弘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升温,催生了基于内容互联的网络空间时代的到来。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的网络空间,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理念,即生态发展理念、民意导向理念、第三空间理念、体验互动理念,通过分众布局、集群调配、特色服务、读者自助的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融合,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空间;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我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的发展阶段。短时间之内,网络空间数据的不断积聚表明,人们在网络空间因工作、生活等行为的耗时将会超过在现实空间的用时,加之网络数据质量的提高及数据捕捉、处理技术的成熟,使之必然能成为与现实空间等量齐观的人类第二大生存空间,这意味着作为全民文化服务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及模式应做到与时俱进,实现网络空间服务与现实空间服务的交融。 1网络空间的内涵及价值定位 1.1网络空间的内涵 近些年“网络空间”“网络公共空间”“互联网空间”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概念的表述,从这些词语的混用,我们不难看出大众对网络空间内涵的认知及表述并未达成一致,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网络空间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第一从社会空间构成角度,网络空间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达到的线上线下空间的高度融合,是公民网络行为与其所处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人类生存空间的形态之一。第二从传播学角度,将“舆论”作为描述网络空间的主题词,认为网络空间就是制造、传播舆论的空间,是基于大众自由意识的公共表达,通过空间来传达思想,感染受众。第三从社会学“场域”角度看,把网络空间理解成一种非实在的场,是现实生活中的公共领域的延伸及新的表现形式,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营造出的极具个人气质的‘公共性空间或场域,在此场域任何人都可关注与被关注,任何事件都可突出公共意志。 1.2网络空间的特征 网络空间的特征概况为三点: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權。公众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不受政府行政力制约,以个体为中心尽情发布信息,但受舆论传播机制、媒介属性及网络信息发布技术的影响,以及政府网络监管部门对网络敏感词及不实信息、违法信息的技术屏蔽与监管,公众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负面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政府的作用也只是监督和管理,这种监督和管理的基础是平等、开放、自由而统一的。网络虚拟空间个体可以对未经证实的信息达成意见上的一致,但随着近些年网民实名制的完善,对有目的有组织的群体性的虚假信息扩散,尤其是危害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信息的传播,也要受到国家行政力的制约和惩处。 1.3网络空间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而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对国家,网络空间是共享互联网成果,向世界展示出中国自信开放、包容合作的大国气度的快车。对个人,网络空间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交流经验、知识共享、表达的重要平台。 2网络空间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 2.1生态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同时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任何事业都不能游离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外,这一切都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下了基调,公共图书馆要保证不同服务空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信息、能量的在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有效传输,保证以读者为生态节点的信息链传导通畅,维护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机制的正常运行。 2.2民意导向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新形势下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和反映民意的作用,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从这一角度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网络空问服务要顺应民意需求,在实际工作中的政策考量和制度设计方面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倾听读者的声音,为其量身定做服务产品。 2.3第三空间理念 第三空间理念兴起于美国,把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用性空间称为“第三空间”,如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酒吧、咖啡馆等,是最能体现个性及活力的地方。深圳“青番茄”推出的“城市阅读第三空间”项目,即是出现在咖啡馆里的阅读空间,它将图书馆的网络空间与咖啡店实体空间结合,在享受咖啡醇香的过程中完成图书的借还,受到了市民的追捧。目前与其合作的咖啡馆已超过100家,此种个性化的服务形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这就是融合第三空间理念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2.4体验互动理念 消除信息鸿沟,打破网络空间门槛,将人本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和服务与管理细节,通过“体验”实现现实空间的讲座、展览、演出、研讨、竞赛、有声共读与网络空间的数字冲浪、微信接力、粉丝点评、图文赏析、视频传递、多屏互动的交融。通过体验带给读者一种自由思考后的美妙心灵之旅,营造出知识创新的宁静庄严的气场,创造出现实具象的亲身感悟。通过机器人馆员、3D打印、创客空间等极具科技性的体验,提升了读者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养,吸引读者光顾,在便捷利用之上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汇聚读者的文化高地,体现图书馆的公益、平等、便捷的功能定位及社会教育的担当感。 3网络空间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3.1分众布局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布局应借鉴人口统计的方法,分众布局,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与网络空间的发展相融合,从多层次的人口分类入手,让服务更具有人性化。如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市郊人口、乡镇人口,常住人口,境外人口等。公共图书馆要做到在对读者的类别识别之上的同等对待,分类是为了细化服务,更全面的满足各类读者在求知上的需求。应做到既要为常住的读者服务,也要具备为流动人口、旅游人员及境外读者服务的能力;既要为户籍人口中的市民服务,也要满足郊区、乡镇人口的文化需求,充分依托网络空间等通道,通过域外的读者服务功能,協调上述人口问的关系,合理调配资源。 3.2集群调配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显现集群化的布局,总分馆体系,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书车等,均是公共图书馆实体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与这些部分的馆藏是一体的。随着政府招标采购体系的日趋完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充分考量总馆与分馆、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书车在资源调配上的关系,城市各行政区域的属性、读者的个人素质等因素(职业、爱好、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通过分级典藏调度管理模式、启用网络空间资源补充模式、数字资源推介入户服务、预借模式中个性化预借书目的定制、减少公共图书馆各子部分的实体藏书储备,通过合理的投放、灵活的调配,网络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公共图书馆各组成部分服务的精准性。 3.3特色服务 在第三空间理念指导下,通过实体与网络虚拟空间的设计,形成适合特定时空、特色人群的的开放又独立的空间。例如芬兰在赫尔辛基火车站设立的旨在为旅客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的计算机工作站;美国西雅图图书馆打造的智慧化空间“第二起居室”;美国得克萨斯州贝萨尔郡的首家数字无书图书馆空间;墨西哥国家图书馆的“园林中电子阅读延伸项目”,均形成了贴近自然的智能阅读空间,把服务置于图书馆建筑之外。还有的公共图书馆为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组织需要,打造“微交流”的空间形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真人书、展览、沙龙为形式的小型化专属活动。 3.4读者自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网络空间的应用。在大城市公共图书馆新馆中,总是会找到自助设备的身影。如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多媒体自助阅览设备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由原来的自助书刊借阅、自助书目查询、自助文献打印、自助座位预约等服务,拓展至报刊大屏阅览、书刊自助消毒、讲座手机预订、视频推介欣赏、24小时自助服务等。读者的被动等候方式转变为主动即时的一体化解决模式。图书馆员需要做的只是加强提示、指导和必要的咨询服务。读者自助模式不仅节省了图书馆的大量空间,而且使馆员有更多时间做其他专业性更强的工作,有时间进行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读者主动咨询的自助服务意识也同步增强。使图书馆员在与用户的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馆员形象与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