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对华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范文

    摘要: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是其对外公共外交的一大重要方式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美国在他国的知名度和认同感,同时,也传播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这对于中国发展本土组织、培养本土组织“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美国;公共外交;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为一个外交大國,公共外交形式多种多样,非政府组织确是其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全球范围内,美国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多,规模大,活动范围广,在公共外交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美国知名度和他国对其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非政府组织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以传播文化、解释政策、交流学术等为由进而维护该国国家利益,甚至传播该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达到颠覆渗透他国的目的。

    1 美国非政府组织现状和在华活动情况

    在美国,约有150万家非政府组织从事着广泛的活动,包括针对某议题的政治推动,如政策、选举、环境、医疗、妇女权利、经济发展等等,也包括一些与政治无关的活动,例如关注弱势群体,开展弱势群体平权活动等。这些非政府组织常常在美国境内外研究、制定或处理一些棘手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光靠政府一方是无法解决的。资金方面,这些组织接受个人或企业的捐赠,以及联邦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自改革开放后,美国非政府组织陆续登陆中国大陆以来,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我境内多家高校联合开展针对散煤污染、过产能对策、PM2.5实时监测、空气污染对策、海洋生物保护、珍稀动物保护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在我国环境保护、动物保护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太平洋环境”多年来致力于扶持本土组织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本土组织开展组织能力建设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推动了多家本土环保组织的成长,对黑龙江、江苏、贵州等多地的黑水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福特基金会”和“国际小母牛”在我境内多地贫困县、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为农民及牧民“授之以渔”,让贫困人口真正地依靠自己的本领和技能脱贫,为中国的扶贫工作起到了推助作用。当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也发现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我境内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案例,企图颠覆我政权,但都被我政府部门打击处置了。

    2 美国非政府组织与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

    所谓公共外交是指“一国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本国政府或者授权其他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亦或委托他国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公关、媒体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手段,与他国的民众进行互动与对话,以解释政策、传播文化、改变形象进而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hl美国非政府组织恰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主要公共外交手段之一。

    首先,从人员构成上来讲,美国的“旋转门”使得曾为美国政府效力的官员来到非政府组织担任要职,指导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境内外开展各项活动,塑造美国形象,维护美国利益,甚至在他国输出美国价值观念,充当美国政府的“白手套”,在他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以“福特基金会”为例,约]渐匡华德(JohnHoward)先在罗斯福政府时期参与“租界法”的实施工作,参加马歇尔计划和共同防御援助计划的执行工作,后来又在福特基金会负责海外工作达十五年。麦乔治·邦迪(McGeorge Bundy)先是担任美国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后任福特基金会的会长。

    其次,美国非政府组织接受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福特基金会、国家民主基金会等美国非政府组织每年都接受美政府的大量财力支持,再以非政府组织的名义拨款给其他组织及个人,通过项目书审核和指导,在美国境内外资助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既然美国非政府组织是出资方,那么项目不免得依照该组织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开展活动,例如民主输出、人权平权等,部分组织也会选择敏感领域、涉及敏感活动的项目进行资助,进而达到美国政府的渗透目的。

    3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对华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3.1 促进中美交流合作

    美国多家非政府组织每年都资助专家学者和高校学生赴美交流,同时,这些组织也每年资助多家中国境内本土组织和高校开展项目合作,在法制、城市管理、灾害处理、环境保护、妇女权益、弱势群体平权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给予了中国专家学者、本土组织与美国专家学者、美国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思想碰撞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两国在诸多外交问题、国际问题、社会问题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对话。

    美国富布赖特基金会每年都会在华甄选出十余名专家学者赴美交流访问,学习西方经验、西方标准和西方理念,将西方好的做法和理念带回中国。亚洲基金会每年与中国各区县、街镇开展危机管理培训,指导中国社区开展危机预案及防范演习,提升街区的安全系数,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亚洲协会每年在境内开展多个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办展览、办讲座等,将美国的艺术作品带到中国来,促进中美的艺术文化交流。

    3.2 开展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非政府组织通过向中国输出美国方式、美国民主、美国案例,让中国公民了解到美国发展较为健全的领域以及过去在方方面面的优良做法,以此转变中国公民对美国原有的负面印象,提升美国在中国公民心中的国家形象,使得中国公民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向往和幢憬,甚至培植“亲美”人士。

    过去,美国的非政府组织资助中国高校青年赴美观选,通过亲身经历美国选举来宣扬美国的自由民主,让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人动摇中国的价值理念,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亚洲促进会等非政府组织长期资助我国境内同性恋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向他们宣扬所谓的人人平等,并指出生活中他们在华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将本身平淡无奇的生活激起一番波澜,煽动他们在华开展平权活动,以此达到扰乱社会秩序、渗透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目的。

    3.3 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诸多美国非政府组织都是有“国籍”的,他们每年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资助,在华开展各项活动,也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国务院指导,代表美国的价值理念,配合美国外交活动和现实需要,在中国进行慈善活动的同时,也兼顾美国政府的意愿和目的。例如,亚洲协会的中美政策研究院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长期在华开展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亚洲协会通过研究中国的各项政策法规,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以此在各个节点和重要领域,向美国政府递交工作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美国对华外交和对华政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过去的十年内接受美政府数亿资金,不断在华和全球号召全球人民抵制象牙交易,保护象牙,并多次撰写报告指责中国为全球最大的象牙消费国,敦促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象牙禁贸法规,抢占全球霸权地位。

    4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领域对中国的启示

    4.1 加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政府的带领下、在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影响下,己逐渐蓬勃发展起来,但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相比之下,还欠缺很多,急需加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尽快分担政府所难以单独解决的问题,或是承担政府触角难以企及的“角落”,通过本土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政府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加强中国公民对于国家的自信和信任,进而抵御外部的意识形态渗透。

    4.2 加快中国非政府组织“走出去”步伐

    中国非政府组织要学习美国非政府组织模式,将触角伸至境外,维护本国的利益,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实行“一带一路”大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甚是需要非政府组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中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例如我国在缅甸等地建造发电厂,为的是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为当地人民谋福利,而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当地开展实地调研,不顾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一味的宣扬环境保护,称中国建造发电厂将破坏当地的青山绿水,联合当地群众共同抵制中国工程,以此让中国企业和国家蒙受经济损失,并让我国的国家形象收到巨大打击。而在此情况下,我们亟需中国境内的非政府组织在当地开展反制措施,向当地人民描绘美好的未来蓝图,鼓励他们信任中国政府,甚至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开展负面调查之前,就做好当地群众的动员工作,让人民了解和明白发电厂对于当地经济、当地群众生活的意义多么重大。

    4.3 融入海外精英群体的力量

    精英群体的意见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着政府外交政策走向。因此,在对国外公众进行公共外交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对国外精英群体的舆论影响。一方面,对他们的涉华研究专家和研究观点进行跟踪研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国外亲华精英群体的培养,通过影响他们,进而影响其所在国政府和媒体、利益集团、普通公众。即使是对华有成见的精英群体,也要力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扭转他们的对华态度与偏见。

    4.4 加强各种媒体的海外舆论力度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互动交流的最重要平台,是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一方面,通过加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平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和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网络公共外交,比如发挥好高校网站和旅游资讯网站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中国中的作用,对新浪、搜狐等影响力大的民营网站进行政策引导和财力与技术支持,构建一个以政府主导、民间力量参与、网络媒体为主的多元交互式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

    参考文献:

    [1]宋明晶.福特基金会在美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J].国际关系研究,2016(1):113-117.

    作者简介:周雨桦(1992-),女,汉族,籍贯:上海,学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会共事务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6: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