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老龄化下社区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功能
范文

    叶若好 张琪若 孙靓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新型养老模式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间题。但随着新型养老模式的实践,新型养老模式中所缺失的人文关怀问题也成为重点研究的对象。社区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因其所具有的博物馆特有的人文关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型养老模式中所缺乏的人文关怀。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推行新型養老模式过程中发挥社区博物馆人文关怀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关怀;社区博物馆;新型养老模式;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C916 文献标识码:A

    1 社区博物馆现状

    1.1 定义

    社区博物馆是博物馆社会化的产物,同时也符合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社区博物馆,就是以社区为依托而建立的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位于社区之中,记录一定人群的一定的共同的历史回忆,展现出一定地域的地域特征。同时,社区博物馆的出现并没有受到强加性因素影响,而是在基层群众的迫切需求下自下及上应运而生的。[1]

    社区是社区博物馆的后盾,居住在社区里的人则是基本的参与者,展现于社区内的文化风貌为博物馆主体,展现了不同社区地域的参与者自身具备的精神风貌,能在一定程度使社区内部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深厚,同时有效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联系。

    社区博物馆的建立理念,在初期时为将平日里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解决掉,就居民提出来的诉求进行适度的回应,而这些都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比如要遵循社会管理服务概念、空间地域概念不能复杂化和多元化。但是通过西方社会的社区博物馆综合实践去看,如澳大利亚的建立的土著民社区博物馆,建立之初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文化的更新和传播,加强了澳洲土著的联系(指文化方面),努力让非土著和土著和谐相处,不过上述内容提及的土著民博物馆情况不乐观“其中成功的只有一些,剩下的年久失修,无人参观”。[2]

    社区博物馆的建立,不能只单单的是一个回应社区诉求,只服务于社会居民的简单模式。应该将有部分出处明确,部分特定区域亦或者是部分有特殊性的文化进步步骤和社会,以及特定的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成为社区博物馆的开始之处。[3]由此体现该博物馆于空间、时间融合一体的社会特征。

    1.2 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社区概念的发展起源,应追溯至《魁北克宣言》以及新博物馆学的出现,宣言指出加强为群体(有特点)和社区提供服务的力量,将居民视为博物馆主人”,并提倡注重互动性,[4]但社区博物馆早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开始实行。

    社会博物馆理念传入我国的时间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社区博物馆学进入我国博物馆学的起点是1986年《中国博物馆》第四期中刊登了乔治·亨利·里维埃的论文《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1993年,美国史密森学会的专家来到中国参加“中美博物馆学”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介绍了美国社区博物馆较为详细的建设状态。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在社会学当中运用较多,在20世纪末中社区博物院的实践案例运用较少。

    中国社区博物院的实践开始于21世纪前期,2009年,在天津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崇仁里社区建立了天津首家社区博物馆,2010年北京首家社区博物馆“花市社区博物馆”成立,2011年福州三坊七巷成为第一个国家认可的社区博物馆。

    1.3 社区博物馆现况

    当前国内社区博物馆比较著名的是2011年建立的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但也兴起了其他小型的以历史遗址为背景的社区博物馆,遗憾的是居民文化博物馆并没有出现多少。

    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作为国家公布的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之一。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是以200多座明清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社区为依托,由刘家大院作为中心馆,37个社区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为基础,进行社区博物馆的展览。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立是将具有福州地区特色的古建筑群文化资源和社区文化相结合,利用三坊七巷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作为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展览特色,进行历史文化的展示。

    东花市街道花市社区博物馆建于2008年9月,坐落在北京枣苑社区8-9号楼地下,该博物馆的藏品,大多是“北京绢花”“北京料器”“北京绢人”一类具有北京地区特色的国家、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部分社区居民的个人藏品,博物馆力图展现出老北京“花市一条街”的昔日繁华。

    2 社区博物馆与人文关怀功能

    2.1 我国老龄化问题情况

    当前世界总体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其中发达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等地,已进入人口负增长状态,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呈人口规模大,速度快。到2016年末,中国达到60岁的人口占比高达16.7%。不过享受到补贴的老人数目在逐年增长。

    2.2 人文关怀功能的社会学理论

    2.2.1 集体意识与人文关怀

    集体意识作为埃米尔·杜尔凯姆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的一个理念,主要概念就是一个群体共享一套理念,信仰和价值。集体意识体现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关系中,即他在社会中所表现在外的所有情感。涂尔干提出,社会存在必须依托于成员和成员出现一定的“团结”关系。上述关系能划为机械、有机两种团结形式。在前一种社会里面,无论是规范信仰还是价值在人们脑海里都是一致的,个人和集体意识的不同点是特别矛盾和缓和的。由于分工相对传统,个人和个人的职业性质没有大的不同,集体情感比较浓厚同同质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成员的位置不会有什么巨大的变动,社会趋于稳定。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儒家社会。[7]

    “失范”(anomie)的社会现象,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因为集体意识的弱化影响了社会部分成员的生命价值追求与选择。社会中的群体之所以出现无法平静觉得心理混乱的感觉,往往是因为有些传统的程序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弱化。一旦正常的状态被打破,统一的价值认同是整个社会不认可不肯定的,若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还不拥有独立、完善的价值体系,缺乏正确人生观或世界观,社会成员就很难找到生存于世的感觉,也缺乏目标和动力。恰恰是这里说到的挫折和纠结,导致了社会犯罪、自杀等一系列罪恶,威胁降低维系社会稳定的可能性。[8]

    2.2.2 价值理性与人文关怀

    价值理性是对无条件内在价值的纯粹信仰,无论是否实现,都通过有意识地对特定的行为伦理、审美、宗教进行解释。一旦开始把行为动机和价值理性关联起来,人们就很容易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再难去关注除了”绝对价值”之外的东西。行为的目的是伦理、审美或宗教的,或者是为了责任、荣誉等的目的方面,价值理性都审问。价值理性的侧重点在于个体命运的表现,质疑社会责任或生存目标以及行为具备的价值。可以说它是个人的独特力量,调节着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社会行为,从主体地位上评价和调节需求和意志的原则。[9]

    作为一种人生活发展的价值观,在社会正常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实践的目的就是价值理性一定目的的指导下,在人类实践里面实现和催化工具紧密相关的探索。假如忽视了价值方面的理性,只看重工具方面的理性,难免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比如当物质方面的时间不短进步时,社会可能存在病态推进,甚至也会导致人格的扭曲,从而给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人文关怀对于培养价值理性有重要的作用。人文关怀中对人的精神、物质文化多方面的关怀,对于人精神理性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来说,其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下完成的,过分追求工具理性反而会导致功利主义等的出现。而人文关怀中对社会主体身心的培养,从精神和肉体上两方面的尊重,对于培养的价值理性也起到了极大作用,这也是人文关怀重要的功能作用。

    3 社区博物馆可弥补的人文关怀功能

    3.1 文化传承

    当前养老院或老年学校的养老模式中,对老人自身所含有的文化资源传承较少,往往试图通过让老人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或者丰富老人的课余生活,开展跳舞、绘画兴趣课程,丰富老人养老生活。但是,当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兴趣课程实践的同时,我们往往也忽略了老年人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许多老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本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中国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重用。

    社区博物馆可以将老年人自身所具备的历史文化记忆记录下去,将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以口述史或者是个人藏品的形式保存下来。社区博物馆通过开展文化课程,请社区老年人进行教授,对社会各界的参观者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也可以开展活动手工课程,以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授为主体,博物馆志愿者作为辅助,进行儿童的科普工作,提高儿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青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

    老年人与社区博物馆是一个互补的关系,两者的价值互相影响方能够使双方的生命力得到互相补充,精神上的协助更好地延长老年人的寿命,并完成文化、记忆传承的伟大使命。现在很多养老机构都忽视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使老年人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质并没有很好地使用,这正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

    在社区博物馆传承老人记忆的同时,社区博物馆也可以组织特色课程帮助老年人了解当今社会的主要文化潮流,科普老年人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给予老年人适当的关怀,指导老年人学会应付和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能在家庭问题上妥善处理,改善和加强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心理卫生服务,改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老年期衰老与疾病进行科普。在节假日期间,社区博物馆还可以和社区居委会进行对接,以文艺汇演的形式,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陶冶老人的生活情趣。

    3.2 集体认同

    在当前养老模式下,养老院和老年大学虽然都是老人们的集体生活,但是并没有使老人从精神上认识到集体的关系。众所周知,集体认同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老人生活在养老院这种大环境里,处于集体生活的状态,但是没有起到集体生活的对于老人精神的提高作用。

    在老人的养老生活中,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是对老人精神和心灵上的保护。社区博物馆可以对老人进行集体开班,培养老人们在老年班级里的班级荣誉感,不同于老年大学的是,社区博物馆因其博物馆的特殊性,更加有利于将经历过同.件历史事件,有过共同生活经历的老人整合成一个班级,有利于有共同经历的老人们共同培养自己的精神情怀。对于老人们来说,和自己有公共话题的老人们在一起交流回忆,有利于提高老人之间的精神认同感,从而培养自己的集体认同感。老人们处于同一集体中,对于同一件事情也能又不同的理解,吸收不同观点。

    社区博物馆也可以利用老人们之间的交流,将老人们的会议记录下来,请有能力的老人在展区进行讲解。老人们对展馆进行讲解,在提高老人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老人的思维能力。老人与参观者进行交流,也可以认识到时代变迁和社会上的新兴观点。

    3.3 社区交流

    现行的养老模式中,不论是居家养老模式还是养老院模式,都是将老人封闭在一个固定的社交环境中,没有给老人认识新朋友,了解不同社区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老人到新的不同的社交环境中,也有利于不同老人之间的交流,帮助老人了解到不同社区文化的区别。

    社区博物馆是博物馆的社区化,同时也是依托社区所办,在社区博物馆之中,社区也可以依托馆内已有场地,展开两个或多个社区博物馆与两个或多个社区的合作互动。

    不同社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將不同的社区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也可以将不同社区博物馆珍藏起来的上好物品放到展览之地,让人们观赏交流,这将帮助社区博物馆宣扬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同时,不同社区的老人也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社区文化。社区之间也可以开展社区之间的比赛,借用社区博物馆和室外场地,开展室内游园活动和体育比赛,以提高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中老年人身体素质为主体。

    社区博物馆之间也可以开展文学社、书画社、摄影社、钢琴社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社区交流,不同社区的文化交流,也有利老人的艺术文化提升。凭借着特有的人文关怀性能,社区博物馆发挥着无法替代性的作用,辅助新型养老模式的实行,对新型养老模式中所丧失的人文关怀功能进行弥补,对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使新型养老模式得到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法】雨果·戴瓦兰,宋向光译.未来的社区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11(z1):36-40.

    [2]Hudson,K 1992“The dream and thereality”[J].Museum Journal92(4):27-31.

    [3]黄春雨.社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z1):39-45.

    [4]卢刘颖 社区博物馆-博物馆发展的新视野[J].中国文化遗产,2011(5):64-71.

    [5]黄春雨.社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Z1):39-45.

    [6]Rock,Paul.Sociological Theoriesof Crime.Maguire,Mike,RodMorgan,Robert Reiner.The OxfordHandbook of Crininology,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2

    [7]宋承先.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台北:知书房出版集团,2000.

    [8]王书成.社会视域下的社区博物馆人文关怀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

    [9]胡慧华.价值理性的重建与其当代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