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生计问题研究 |
范文 | 冯子巍 摘要:习水县自2016年起,针对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政策。通过易地搬迁政策的落实,搬迁户的脱贫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搬迁户生计不稳定的现象。本文以习水县易地搬迁户为研究对象,探究搬迁户在搬迁后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关键词:习水县;易地搬迁;搬迁户;可持续生计;脱贫 中图分类号:D632.4;F323.8 文献标识码:A 1习水县概况 习水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区,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 习水县辖4个街道、20个镇、2个乡,248个行政村,至2017年年底,全县总人口76.73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52.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约69%。 截至2018年,经过脱贫攻坚战,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2028户137876人,贫困发生率由22.3%下降到1.36%,18个贫困乡镇、12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习水县易地搬迁的概况 2016-2017年,易地搬迁安置点36个,覆盖26个乡镇(街道),实际搬迁户共8242户378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其中贫困户7753户35616人,占总搬迁人数的94%。搬迁人数超过1000人的有大坡镇、二里镇、官店镇、良村镇、三岔河镇、同民鎮、土城镇、温水镇、仙源镇、永安镇、寨坝镇,其中官店镇和土城镇搬迁人数达到1900余人,占总搬迁人数的5.2%。桃林镇放牛坪安置点59户中有21户属于农户集中自建,居住面积最高达到250m2。“一户两房”户324户,其中1人户111户。占比最大。 2018年,习水县城岷山路安置点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2019年6月实现搬迁入住,目前已锁定搬迁对象591户2627人(其中贫困户223户1008人)。 3生计资本的分析 3.1家庭劳动力分析 我国劳动力的界定范围是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从2016-2017年数据来看,习水县易地搬迁户中,有14510人为劳动力范围,占总搬迁户的59%,其中16-60岁的男性劳动力7943人,16-55岁的女性劳动力6196人。 根据数据统计,4人户占比27.6%,5人户占比21.6%,这些家庭人口结构并不复杂。但如果劳动力个数偏低,则会呈现移民家庭劳动力缺乏的现状。家庭劳动力偏低的原因在于年龄较大贫困户,或是因大病、残疾导致返贫的贫困户所占比例较大,这部分人并非属于劳动力人口。 3.2文化程度分析 易地搬迁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岷山路安置点3078户12337人中,小学文化程度5441人,占比44.1%;初中4779人,占比38.74%;其原因在于大部分搬迁户在搬迁前由于家庭贫困、家中人口较多等原因,无奈只能辍学务农、务工来贴补家用。这部分人由于读过书,且早年外出务工见识较广,有一定的生存技能,而且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在笔者走访的120户搬迁户中,其中有70%的农户都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远而出现文盲的情况,原因在于这部分人大部分是未受过教育的高龄贫困户。总之,文化水平较低的移民在其生计策略的选择上处弱势地位。 4习水县易地搬迁户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搬迁户存在的问题 第一,收入不稳定。搬迁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有外出务工、种植养殖业、打零工、经商、政府统一安排就业、政府救助等形式,但部分搬迁户依然存在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这部分农户由于家中人口少,在搬迁之初被安排进工厂务工,但由于工资按计件算,要求有较高的效率完成。可是因为身体原因且年纪较大,反应慢,时常不能按期完工,辞退率较高,只能做些零工贴补家用,供养孩子上学显得较为吃力。 第二,土地利用不方便。根据走访,部分搬迁户不愿放弃自己的土地,时常返乡种地。这部分农户普遍年纪偏大,搬迁后,老家留有土地,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外嫁,大部分时间只有老两口或一人在家,又无其他收入,便时常返乡务农。但有些安置点距离老家土地远,又感觉不方便,也希望对土地有所处理。 第三,缺乏技术。搬迁户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希望回乡创业,但因技术不成熟导致失败。大部分农户搬迁后,常年在外务工,漂泊在外,思乡心切,返乡创业的心愿强烈,于是在没有任何技术职称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创业,习水县本地由于盛产竹子,一些农户希望通过养殖竹鼠致富,但因不懂竹鼠的习性,技术上出现偏差,导致竹鼠因病死亡过半。最终,竹鼠计划破产。 第四,贫困积累程度深。部分搬迁户虽有政府的救助和医疗保障,但由于年纪大、残疾、缺乏生存技能等原因,尤其是有大病的农户,老年病缠身,需要大量的花销来维持生命,除去基本生活花销,所剩无几,要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显然存在困难。 4.2搬迁户生计问题对策 第一,根据具体情况,落实就业保障。从调研情况看,2016-2017年岷山路安置点中,有47户贫困户因家庭成员中劳动力年龄内人口因残疾、因大病、慢性病、就学、服役、服刑或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实现安置就业。 针对上述情况:一要核准核实因病、因残、因学的特殊困难家庭,实施民政低保兜底;二要对年龄偏大就业困难的家庭,采取社区保沽、门卫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对需要在家照顾病人、孩子的困难家庭,在骏华鞋厂增设机动车间,不限制上班时间,按计件确定薪酬,实现灵活就业;三要对家庭中唯一劳动力搬迁后因服刑无法安置就业的家庭,暂时由民政低保兜底,待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回归家庭后再根据情况安置就业;最后,对年龄偏大者,由于记忆力,行动力等机能退化,导致不能按期完成较高效率的工作,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合理安排工种。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适应新的环境。大部分贫困户不能有效地适应现代农业和工业生产的要求,仍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另外,对于搬迁户中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说,搬迁之后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采取必要的扶持和救助措施,以帮助这些搬迁户度过困难而平稳转入新的生活;二是要加强安置点建设,多方面做好接纳和安置搬迁户的工作,使搬迁户有一个温馨的新家园。岷山路安置点、物流南路安置点都处于城市较为边缘的地区,除了住宅区的硬件建设要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使用方便外,也要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软环境建设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三是在整个搬迁过程及善后工作中,有关管理部门都要认真倾听群众意见,鼓勵和支持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形成民主、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总之,对易地搬迁户,应多点人情味,采取部门+帮扶干部的方式,给搬迁户多一些人文关怀。 第三,加快土地流转,提高生计能力。搬迁户可通过对原住地的土地进行互换、转包、出租、承包、流转等多种形式,将较远的土地与其他未搬迁农户的土地进行等量交换,或者转租给其他农业大户,以此提高土地利用率。但目前习水县对于土地流转没有指导性的文件,不同乡镇的价格也不同,如寨坝镇一亩地流转可得300~400元/年的租金,土城镇一亩地流转可得800元/年的租金,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个乡镇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不论田地好坏都按照统一租金执行。让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的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坚定将土地进行流转的决心,使其土地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同时为搬迁户带来收益。 5结束语 总的来说,从2016年开始,习水县易地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在政策的扶持下,搬迁户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计资本,为2018年习水县脱贫摘帽和撤县设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调研过程中,搬迁户依然存在生计问题。一是搬迁户自然资本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搬迁户到耕地所需时长和耕地面积少,此种问题的出现迫使搬迁户寻求其他生计。但是此类搬迁户除务农之外没有其他生存技能,需要通过政府为其规划其他生计策略;二是搬迁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搬迁户中小学、初中程度以及文盲占比较大,这对于搬迁户来说,因为受到文化程度所限,可选择的生计策略大都比较单一,需要政府做出统一的安排;三是收入增加但还不稳定。政府对于这类搬迁户需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在搬迁户受外界冲击时,保障搬迁户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培养一批留得下的优质师资队伍和优质医护团队,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增强移民脱贫意识,通过政府提供就业培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金融资本水平低的搬迁户可利用当前扶贫资金或小额贴息信贷增强金融资本发展特色产业,以取得更好的生计输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