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王彦彬 张杰 黄玉芳 高倩 高玉莹
[摘 ? ?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城镇化交通水平、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信息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7个方面深入分析,选择了35个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沈阳市2013年至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综合指数在逐年上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层次分析法;评价;沈阳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3. 052 [中图分类号] F293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23- 0120- 05 0 ? ? ?引 ? ?言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近年来,有大量学者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杨佩卿针对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从五大方面相对应的五个维度上,探索适宜西部区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1];谢传会 ?等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2];杜志国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5个层面选取了12个指标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并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3];孟晓庆 ?等分析了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对策研究,为实现唐山市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4];林木西 ?等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城镇化在民生方面质量较高,但在就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方面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5]。上述对国内新型城镇化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鲜有对沈阳市新型城镇化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 为加快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亟须了解沈阳市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现状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为此本文根据沈阳市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等确切有效的数据对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1 ? ? ?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6]。新型城镇化涉及范围宽,领域广,对其进行评价较为困难,需要综合分析考察各种指标。 1.1 ? 选取指标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遵循综合性、代表性、动态性、可对比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7],主要表现为新型城镇化涉及领域较为宽泛,对其评价要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量,同时选取指标时应突出其代表性,便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好地进行综合考量,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才具有普遍意义。 1.2 ? 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分析,建立如下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 调研数据分析 2.1 ? 新型城镇化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查询2013年-2017年沈阳市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获得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资料,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各年份的评价指标具体值,见表2。 2.2 ? 新型城镇化评价方法及过程 (1)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评价指标(M1)的权重向量为: ω=(ω1)=(1) 二级评价指标Ni(i=1,2,...,7)的权重向量为: ωM1=(0.022 3,0.312 1,0.039 8,0.078 1,0.312 1,0.157 7,0.078 1) 三级指标xi(i=1,2,…,35)的权重向量为: ωN1=(0.502 5,0.497 5) ωN2 =(0.290 7,0.039 4,0.047,0.122,0.042 8,0.138,0.320 1) ωN3=(0.039 9,0.098 8,0.098 4,0.040 1,0.23,0.226 6,0.206 2, 0.06) ωN4=(0.067 2,0.126 5,0.346 4,0.149 6,0.048 5,0.261 8) ωN5=(0.031 6,0.322 8,0.139 8,0.138 3,0.098 4,0.269 1) ωN6=(0.497 5,0.502 5) ωN7=(0.067,0.408 7,0.314 2,0.210 1) (2)计算评价结果 一级综合评价。由表2计算出沈阳市新型城镇化水平M1在N1上的评判矩阵为: DN1ω=0.802 1 ? ? 0.804 ? ?0.805 5 ? 0.805 5 ? 0.805 60.910 9 ? 0.911 7 ? 0.914 3 ? 0.909 5 ? 0.906 7 理想方案U0=0.805 6 ? ? 0.914 T μN1=0.995 7 ? 0.998 0 ? 0.999 9 ? 0.999 9 ? ? ? ? 10.996 3 ? 0.997 2 ? ? ? ?1 ? ? ? ?0.994 8 ? 0.991 7 则可求得沈阳市新型城镇化水平M1在N1上的综合评价结果RN1为: RN1=ωN1·μN1=(0.996 0,0.997 6,0.999 9,0.997 3,0.995 9) 同理,可计算出沈阳市新型城镇化水平M1在N2上的综合评价结果RN2为: RN2=ωN2·μN2=(0.63,0.68,0.80,0.89,1) 沈阳市新型城镇化水平M1在N3,N4,N5,N6,N7上的综合评价结果: RN3=(0.857 1,0.837 1,0.868 4,0.864 1,0.861 5) RN4=(0.867 5,0.882 5,0.905 4,0.879 5,0.944 2) RN5=(0.874 2,0.830 4,0.759 2,0.981 1,0.834 1) RN6=(0.718 7,0.751 3,0.900 0,0.923 5,0.977 4) RN7=(0.867 5,0.861 2,0.863 4,0.885 3,0.907 0) 將一级评价结果统计成表,具体见表3。 由表4可知,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综合指数从2013年至2017年逐年上升。 3 ? ? ?结果分析 3.1 ? 新型城镇化详细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下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交通水平、信息化发展(见图1)等角度针对沈阳市的发展进行逐项分析。 (1)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医疗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卫生方面的投入较多,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2%上升到2017年的6.20%左右。据统计,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均在3张以上, 而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床位数长期不足1张,转移的农村人口, 在工作、收入等方面达不到城镇居民的水平, 医保制度出现断层。 (2)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 工业固体废料综合利用率已由2013年的92.69%降低到77.84%,人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从39.139 3平方米/人经一段小幅度上升以后下滑到32.608 5平方米/人。城镇化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属于相互促进的关系,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有效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在相关产业投资受到波及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化建设的速度。 (3)城镇化交通水平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民航客运量、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公路总里程等数据的大幅度上升。但城市居民人均道路面积的减少是必然的,在享受交通带给我们速度与安全保证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常住人口已由825.7万人在4年的时间里上升到829.4万人,人口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4)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近几年,天然气已快速地走进千家万户,其使用量也在一个相对优势的数据区域中上下浮动。值得注意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是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饮用水的供给也已成为新的棘手问题,虽然城镇的供水服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起伏,但目前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5)城镇化信息服务水平 新型城镇化工作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据统计,到2017年底,沈阳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30.4亿元,增长59.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70.4万户,下降9.7%。移动电话用户1 288万户,增长5.0%。国际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221.6万户,增加13.8万户,增长6.7%。固定电话普及率20.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55.3部/百人。 3.2 ? 新型城镇化对策分析 针对沈阳市新型城镇化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交通是协同发展的纽带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追求逐步提高,这一切为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肖帆阐述“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金融服务、智慧商贸、文化休闲三大平台发展[8]。事实上,经济和交通是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交通可以带动沿线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产生旺盛的运输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2)信息助力实现“沈阳村” 信息服务均等化是提高素质、 提升生活质量、实现新型转变的酵母因素。杨本君在2019年发表了建设形成“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格局的新观念[9],提倡在政府统筹下,实现从组织保障到资金投入、资源建设等全方位的最优化,确保村民信息权益得到很好实现,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城镇化”这一目标。 (3)生态是能量之源 市民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支持绿色低碳出行,并有付诸实际行动的意愿;我国在城市绿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为显著提升地区市场竞争能力, 防止出现灾害事件, 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城镇化建设求速度, 更注重质量。 (4)城镇发展,科学布局 从单纯注重数量增加过渡到质量及水平的提升, 要力争形成城市与小城镇、城市群三者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增强内部发展实力, 并注重各区域协调、和谐发展。将发展侧重点放在城镇建设上, 注重城镇居民互动,加快构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城镇建立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城市现代文明, 努力实现“魅力沈阳,未来可期”。 (5)转变原始发展模式 程芳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改革与发展全貌总结概括为一个动态上升的“三化”过程[10],从而得出产业转型与投资机遇要求摆脱原始的发展模式,强大自身,提升城镇内涵, 塑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新型城镇。政府应积极带动小城镇招商引资, 得到外部力量支持,注重产业紧密衔接与结合, 注重新型产业的培育与扶持, 特色突出、功能互补,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4 ? ? ?结论与展望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沈阳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交通和城镇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起伏较大,没有给沈阳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转变。从总体上来看,沈阳市2013年到2017年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卓有成效,正以相对平稳的趋势呈持续上升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且长期的工作, 需要考虑到经济、文化、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诸多内容。因此, 城乡规划的难度较大,沈阳市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引导下, 结合城镇具体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沈阳市。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佩卿.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以西部地区为例[J/OL].当代经济科学,2019,41(3). [2]谢传会,程业炳.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26(6):82-86,91. [3]杜志国.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6):122-127. [4]孟晓庆,王天瑞,张思佳.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商论,2019(3):187-188. [5]林木西,车艳秋.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6):78-83. [6]徐敏.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6. [7]李印超.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预测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 [8]肖帆,肖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城镇综合建设——以西安未央“创智城”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83,485. [9]杨本君.“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定制消费新零售探析[J].电子商务,2019(4):45-46. [10]程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投资机遇[J].经济,2019(4):94-9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