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行为分析 |
范文 | 陈望明 [摘? ?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兴群体——网络公民。这个群体无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公共选择理论对现实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学理上的解释。文章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从网络公民这个群体的特征入手,逐步分析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网络公民;公共政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89 [中图分类号] D630?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5- 0213- 03 1? ? ? 網络公民群体的特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将“非市场决策”作为研究的重点,其实质是将政治市场类比于经济市场。在经济市场中,有厂商和消费者,作为需求方,消费者根据喜好选择能够满足自己的产品;作为供给方,厂商根据消费者需求来提供产品,价格成为双方达成一致的桥梁。而在政治市场中,供给方成了政府,需求方是公民,产品就是各类公共政策,而投票成为公民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产品的一种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个新兴的群体——网络公民,应运而生。作为政策市场中的需求者,网络公民也具有类似于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一些特点。 1.1? ?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中历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认为对于同一个人,他如果在经济领域是自私自利的,那么这一特点会延展到他所触及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政治领域。首先,政府机构不再如民众心目中想象的那样大公无私,作为理性经济人,政府有自身的利益,当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相违背时,政府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民的利益。 其次,理性经济人假设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政策的需求者——公民。在政治市场中,首先有公民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生产这种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然而,公民在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政策结果给他带来的好处,也要考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成本,只有当利益大于成本时,公民才会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1.2? ?自由人特征 相对于在参与实体政治活动过程的公民来说,网络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更加自由,这种自由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网络公民的言论受监督较小。虽然在各大主流媒体的网站上言论自由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在更多的平台,网络公民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比如说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各种论坛、交流群等等。在这些平台上,网络公民可以花费相当少的成本,就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至于这种诉求能不能实现,很多网络公民都不会太在意,因为做这件事的成本小到几乎为零。 第二,网络公民的身份自由。无论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什么角色,是贫穷还是富有,是位高权重还是低如尘埃,在网络平台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伪装自己的身份来发表言论,也就是说网络公民在发表言论的过程中,不必考虑这些言论是否和自己的身份相符。医生可以伪装为农民,而政府官员可以伪装为平民百姓,而这些身份的改变,都是自由的。 1.3? ?网络公民的社群性特征 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说是没有边界的,它大而广,如果政府抛出了某一问题,只有一两个人或者一二十人来响应,那么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当某一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的时候,该问题还不能被称为政策问题,只能被称为社会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上升到政策的高度。所以,只有当一个社会问题上升到政策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网络公民参与政策问题的讨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网络公民的参与性就是一大推手,而这种推动力的发出,是靠成千上万的网络公民群体来实现的,一个两个不能引起波澜,但当数量上升到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时候,这一问题就会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了。 2? ? ? 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困境 作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群体,网络公民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公民数量的大多数,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考虑网络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也成为必要的了。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网络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障碍和阻挠。 2.1? ?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与西方成熟的现代化民主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不强,尤其是不能理性认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公众对于与自己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活动往往采取漠然的态度,即使参与了,也是敷衍了事,而一旦政府政策出台,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时,则不问缘由,群起而攻之。这些现象在网络参与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网络上公民参与具有隐匿性、自由性、社群性等特点。一些公民将网络作为自己随意宣泄不满的窗口,由于对政府的不满而故意制造一些偏激、非理性的观点和舆论,混淆视听,吸引大量的跟随者,产生社群效应,从而使正确的政策无法顺利执行下去。 2.2? ?政府的民主机制不完善 政府的内部性使得公共政策制定具有排外性。政府的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①。我国的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一样都是理性经济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往往会将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分给那些对他们最有利的个人或团体。同时,政府官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往往会把网络征集民意当作走过场,象征性地实施一下。而实质是选择更为简便的决策办法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2.3? ?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配套制度不完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会对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虽然网络是信息广泛交流的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上信息爆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关于某些涉及政府利益又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敏感问题,往往只能在网络上搜索出只言片语。 3? ? ? 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对策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政府机构并非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组织,由于其理性经济人特征,它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政策失败,为了有效弥补政策失败,实现全社会真正的民主,政府需要还政于民,而网络公民的参与正是政府还政于民的最好方式。然而,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带来很多好处,然而也因为其难以控制而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而出现网络言论绑架政策行为的情况,因此,政府在鼓励公民参与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参与的监管。 3.1? ?提高网络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网络与政策领域的结合使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政府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工具来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1?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网络公民对国情及各类基本公共政策的认识 针对当前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倾向,应鼓励网络公民走出虚拟世界,多参与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其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 3.1.2? ?利用各种网络工具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公民选择网络方式参与公共政策,一部分原因是基于网络的特点,即公开性、时效性、互动性强。如今网络上的社交工具都非常火爆,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跟家人朋友实时互动,而且我们的信息能够很快得到回应。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公民与公民的互动,而更有效地是实现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公民最大的满足就是能看到自己发出的声音有了回应,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了政府的关注,这无疑是对他们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最大的鼓励。因此,我国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及其官员与公民实时互动的网络渠道。 3.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公民参与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信息应该向全社会成员公开。虽然在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对于一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决定作用的信息对于普通网民来说仍然很难获取。所以,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政府信息及时、高效公开。 其次,要完善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线下政治活动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遵循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这种规定同样适用于线上。我国目前针对线上的参与行为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同线下参与制度并行的约束网络公民的法律法规。 3.3? ?加强对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管 互联网是虚拟和开放的平台,公民在利用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虚拟身份”导致的非理性和不负责任的参与行为;网民群体结构失衡助长网络精英的话语霸权,导致网络干政;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隐秘性,给西方国家恶意干预中国内政以可乘之机……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相结合的优势,规避网络参与带来的风险,政府需要对网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加强引导和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东,高建奕. 西方政府失灵理论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8(5). [2]丁亚洲,葛薇,钟诚元.寻租活动的政府市场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17(14):42. [3]谢康,张莉莉.公共选择理论下地方政府規模扩张的原因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96.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1. [5]王美文.公共政策网络民意参与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137-141. [6]师泽生,李猛.参与民主:中国的实践[J].探索,2011(5):53-57. [7]赵杰.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9(7):280-281. [8]粱莹.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J].公共管理学报,2005(11). [9]陈建华,楚迤,魏成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9(8):30-34. [10]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J].行政科学论坛,2014(2):1-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