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
范文

    杨丹

    

    

    [摘要] 目的 探讨卒中后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对其焦虑和抑郁障碍情绪的影响。 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医院治疗的6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脑卒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采用HAMA量表和HAMD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发生率。 结果 护理干预4周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2.90%、16.13%明显低于对照组80.65%、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85、91.706,P<0.05)。 结论 加强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焦虑抑郁发生率,能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脑卒中;焦虑抑郁;心理干预;影响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62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strok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scored by the HAMA scale and the HAMD scale, and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fter nursing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After four week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12.90% and 16.13%,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80.65% and 83.8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92.185,91.706,P<0.05)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Strok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mpact analysis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较多,如肢体偏瘫和意识障碍等。其中腦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脑卒中患者若存在的不良情绪在不加干预和引导的情况下,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因此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医院治疗的6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卒中后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对其焦虑和抑郁障碍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治疗的6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脑卒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排除心脑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研究对象在3个月内没有接受过抗抑郁治疗。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在45~77岁,平均年龄(61.25±2.1)岁;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在43~76岁,平均年龄(62.24±2.2)岁;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该次研究对象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照组行常规脑卒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具体心理干预内容如下:①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院心理工作人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善于聆听患者内心的感受,尝试去理解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构建治疗的信心。卒中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爱,可稳定他们的情绪[1-2]。②开展团体治疗,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如小组交流式治疗,该治疗模式可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对人生全新的认识,对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有重要意义。除了团体治疗还可以选择家庭治疗。强化对患者家属的指导,让家属在全面认识该疾病的基础下,试着去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让家庭成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分享给大家,便于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情绪。③选择针对性抗焦虑抑郁性的药物。药物是治疗焦虑抑郁患者常采用的治疗方式,卒中患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程度选择好的抗焦虑抑郁药物。为解决此种问题就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有资料证实卒中后抑郁治疗中,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显著[3]。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不良情绪的评估,统计患者对病情不接受、治疗不满意、身体功能丧失的无助感、自卑感、害怕带给家庭较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事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产生焦虑抑郁不良心理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4]。④加强对卒中患者心理适应能力的指导。心理创伤是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受疾病的影响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特别是卒中后患者产生的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心理。加强对卒中患者心理适应能力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心理治疗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绪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和方案,提升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卒中急性阶段,患者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属于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该反应的产生受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双重影响。急性期过后进入稳定阶段,心理治疗师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引导患者采取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疏导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4]。若该阶段患者焦虑抑郁等情况得到明显缓解,要进行下步认知方面的引导,强化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承受力度。在疏导的过程中,让患者明白虽然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不容改变,但是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去接纳,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这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生理功能的恢复都有较好的效果,让患者明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促使患者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才有信心投入下步的治疗和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采用HAMA量表和HAMD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发生率[5-6]。HAMA量表中评分<7分表示无焦虑,≥7分以上表示可能有焦虑,14分≤轻度焦虑<21分,21分≤中度焦虑<29分,重度焦虑≥29分。HAMD量表中评分<7分表示无抑郁,≥7分以上表示有抑郁,7分≤轻度抑郁<17分,17分≤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24分。

    1.4?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发生率

    护理干预4周后,观察组焦虑发生率为12.90%明显低于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85,P<0.05),见表1。

    2.2? 抑郁发生率

    护理干预4周后,观察组抑郁发生率为16.13%明显低于对照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74,P<0.05),见表2。

    3? 讨论

    焦虑抑郁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若不加强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疏导,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是疏导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对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秉持接受性、支持性、启发性原则。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心理治疗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心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困扰患者的问题、问题伴随时间发展的严重程度等[7]。在整合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心理治疗师对症治疗。观察组心理评估采取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会谈法以及心理测量法等。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说话语调等判断患者的心理情况。也可以利用会谈的方式,让患者说说自己对待疾病的看法,对治疗的期望等。通过调查法心理治疗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以及人际关系,为心理干预提供全面性的资料。最后根据以上内容资料构建起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8]。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卒中常規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2.90%、16.13%明显低于对照组80.65%、83.87%。该结果与相关学者研究观察组焦虑发生率为15%、抑郁发生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有一致性。说明卒中患者强化心理干预,针对患者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制定具体干预方案,形成家庭、医护人员共同协作的干预模式,可明显缓解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加强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焦虑抑郁发生率,能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松怀.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9):721-728.

    [2]? 张力.分级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8,37(8):761-763.

    [3]? 陈发香.脑卒中患者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26):74-75.

    [4]? 白小彩.语言康复训练配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 32(8):77-78.

    [5]? 丁敏.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8):1088-1091.

    [6]? 邱君,何汉琴,兰梅, 等.精神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早期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躯体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6):1103-1105,1115.

    [7]? 王飞,苗从艳,高艳.个性化护理改善脑卒中后焦虑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57-59,61.

    [8]? 龚雪,蔡佳,鄢恋梅.针对性干预联合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5):669-672.

    (收稿日期:2019-12-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