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
范文

    王雪蓉

    

    

    

    [摘 要] 在健康中国战略以及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全国各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岗位并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对于推进我国医疗服务改革、缓解医患关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救助体系等方面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非标准化访谈以及文献研究法,选取昆明市比较典型的三所三甲医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当前发展困境进行路径探索。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医务社会工作 昆明市三甲医院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 ? ? ? 文献标志码:A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健康中国战略也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医务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医务社工为受到疾病困扰的社会成员提供助人服务,协助医护人员完成医疗工作,提高医疗效果[1]。从1905年的医疗救助过渡到现今的健康照顾,医务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就设有“社会服务部”,上海东方医院在2000年首先成立了社会工作部,医务社会工作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2]。目前,有将近五百余所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其中就包含医务社会工作方向,但包括昆明在内的云南整体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城市较为滞后,存在着许多发展难题。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健康危机干预和压力管理理论、SWOT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环境中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分析患者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医务社工将其应用于患者治疗过程中。同时,健康危机干预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其基本方式是压力管理、生活技能培训、认知能力康复、增权和患者自助等[3],医务社工进行全人、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本文在对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工进行分析时,主要运用管理领域的SWOT分析工具,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研地点选取了昆明市比较典型的三所三甲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2014年成立了社工部,是昆明市最早成立医务社工部的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排名靠前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设有志愿服务咨询平台。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非标准化访谈以及文献研究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4份,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率88%。同时,对昆明市儿童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了非标准化访谈,了解到昆明市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三、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以不同形式在医院里呈现,如社工+志愿者、党建+医务社会工作,驻科社工、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发展。2014年5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成立了首家医务社工部,主要以社工+志愿服务、党建+医务社会工作的形式在医院里开展活动,为困难患者提供资源链接、情感支持等服务。云南省肿瘤医院在乳腺外科设有驻科社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心理咨询、社会适应方面的服务。云南汇健医务社工在社区开展关怀与支持、社区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关怀等服务,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成效,为其他各级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4]。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首先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云南目前只有昆明医科大学这一所医学院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缺乏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匮乏间接限制了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数据显示,80%的患者没有接受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见表2)。政府、医院和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对社工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医院遇到非临床治疗的困难,也不知道可以向医务社会工作者求助。

    最后是专业性不强,医务社工在很多时候只是在院内简单地带领患者做保健操、看电影、做手工等,导致其专业工作呈现“志愿者化”的趋势,缺乏理论支撑和社会工作本身的专业性。调查发现,52%的患者在医院遇到困难会向医护人员求助,但选择向医务社会工作者求助的人则很少(见表2)。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身的专业权威。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首先是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确立和发展。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制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绩效考核指标》,其中医务社工制度被单独列为一级指标,具体包括各级医院医务社工配备情况和志愿者服务时长。其次在2019年8月,云南省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会议指出要以此为契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引领我省该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另外,我国部分一线城市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比较丰富,也为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四)外部威胁(Threats)

    首先是患者及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角色、职能、定位不清,把医务社会工作者理解为医院里面的志愿者、护工、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等。数据显示,只有11%的患者知道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者,44%的患者知道一点但不是很清楚(见表3)。其次是救助资源匮乏,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存在志愿者资源不足、开展活动经费不足、帮助困難患者链接到的救助资源有限等问题,直接、间接地限制了服务活动的开展。

    并且服务供需不平衡,社会大众比较愿意进一步了解并支持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见图1),希望为他们提供医患沟通、健康照顾、筹集资金、情感支持等服务,但能提供服务的人却很少。例如,昆明市儿童医院有1名兼职社工,2名专职社工;云南省肿瘤医院有4名专职社工,其他三甲医院基本没有医务社会工作者,无法满足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的服务需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供需不平等的困境[5]。

    最后是缺乏地方性政策支持,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制度逐渐出台并完善,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却缺乏具体的指导文件。医务社会工作在绩效管理、绩效考核、人才培养、薪资水平、激励机制以及医务社工在各级医院的配备情况等相关领域,都没有明确的地方性指导文件。

    四、发展策略探索

    第一,在政府层面,要针对云南省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相关的政策制度,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在云南省的发展。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行业规范和标准化建设,在培养、选拔、考核人才方面进一步规范化,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加快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行业发展力度,投入必要的人才、物力、资金、空间、设备等,弥补资源匮乏、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途径扩大宣传,提升社会成员的认识和认同程度。

    第二,在高校层面,要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专项人才培养,发挥督导的教育、行政、支持功能对入职社工进行相关实务经验的指导。加强医务社工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一条属于云南省的本土化发展的实务模式。与医院、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机构进行合作,培养专業对口、社会需要的人才,力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队伍,解决人才匮乏、弥补经验不足的问题。

    第三,在医疗机构层面,要投入必要的空间设备支持,医务社工的主要工作场所在医院,设立社工站需要获得院方的同意和支持。因此,医院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工作场所,以便医务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此外,云南省医务社工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医务人员对医务社工的认知程度较低,把医务社工理解为志愿者、护工、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等。因此,医疗机构要提高医务人员对医务社工的职业认同感,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人文关怀。

    最后,在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层面,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灵活应对医患沟通,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扩展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宣传,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社会认知度。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患者的需求开展活动,丰富服务内容,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在医院内外开展广泛合作。在院内与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等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医疗队伍,为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在院外与基金会、慈善机构、公益性组织、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合作帮助患者链接资源。整合社会、社区、家庭资源实现对困难患者的救助,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发挥他们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实现助人自助,构建和谐健康的医疗氛围。

    五、结语

    医务社会工作在云南省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和医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提高社会成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在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医疗纠纷频发生的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者充当润滑剂,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在预防疾病、整合资源、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未来医务社会工作的重点领域会向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方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场所不仅在医院,也可以在社区。针对当地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从心理、社会层面进行健康评估,对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他们的身心健康需求,促进社会逐步适应。针对慢性病患者,有效整合三级预防,减少并发症以及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汲南,辛向阳.医疗服务中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求层次及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6,37(2B):91-93.

    [2]齐建,张建俊,郭莉.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机遇与困境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29):47-48.

    [3]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38.

    [4]芦恒.优势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A),2015,36(08):54-56.

    [5]万真.云南省医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养生保健指南,2019(34):334,1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