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学改编电影《洛丽塔》中透视的消费主义文化 |
范文 | 贺秀秀+蔡俊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于1955年首次出版,出版后作品备受欢迎,同时也饱受争议,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大量的艺术作品被复制、被翻拍。1962年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将该小说搬上了银幕,收获了众多的好评,同时电影被提名多个不同的奖项,最终赢得了奥斯卡改编剧本奖,一度成为经典影片。对《洛丽塔》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分析和解读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对电影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原著与改编电影的差异、电影中所使用的戏仿手法以及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黑色幽默风格等。本文以消费主义为出发点,通过电影《洛丽塔》所呈现的电影画面,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阐述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极度放纵的享乐主义所带来的道德缺失和人生悲剧,从而引以为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在美国发端,50年代开始向西欧扩散,70年代已经蔓延至法国、德国和英国,如今,更是凭借全球化的趋势向世界各地蔓延。在我国也出现了“房奴”“车奴”“奢侈消费”“借贷消费”等消费现象。伴随着西方消费文化的发展与蔓延,消费主义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加大加重, 而且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也从原来所扮演的“边缘角色”一跃成为了“时代的主角”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社会学家们开始尝试以“消费主义”或者“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 对当代消费观念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性质进行了探讨。斯克莱尔认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是为全球资本主义这部车子提供动力的燃料。”[1]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在物质活动的消费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思维和价值取向,它时不时左右着消费者的爱好和兴趣、道德和思想,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 电影的主打海报中,洛丽塔眼神犀利,带着红色的心形眼睛,性感的红唇十分引人注目,同时红唇上配一根白色的吸管,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以这样的海报表现形式,刻畫出了洛丽塔热爱时尚,注重外表的“小妖精”的形象特征。影片中,亨伯特在黑兹夫人的花园里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洛丽塔惬意地躺在草坪上,浅蓝色宽帽檐下一头金色的长发,带着潮流个性的墨镜,穿着花哨的比基尼在看时尚杂志。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这样的着装打扮正是电影电视、杂志广告所推崇的时髦。同时影片中还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洛丽塔坐在行驶的小汽车上,嘴里嚼着口香糖,各种姿势地翘着小腿,哼着歌曲。由此可见,洛丽塔喜欢这种放纵的享乐方式。亨伯特也通常投其所好,多次购买口香糖、薯片、太阳镜、迷你裙、网球拍、笑话书等作为礼物送给洛丽塔,博得她的欢心。 随着电视电影等新型传媒的飞速发展,美国年轻人的主要精神消遣就是观看影片。洛丽塔很爱看电影、看杂志,喜欢追逐电影明星,并一心想要成为演员。她还在上学的时候,出演了奎尔蒂导演的校园戏剧,并认识了他。后来洛丽塔生病住院期间愿意跟奎尔蒂一起走的原因就是,奎尔蒂答应洛丽塔为她争取好莱坞的片场合约。而亨伯特在洛丽塔住院期间,精心为她挑选的文学书籍,如艾略特的诗歌集等根本不是洛丽塔感兴趣的,她始终盯着自己手中的时尚杂志看,甚至于跟亨伯特聊天,她的视线也不曾离开过手中的杂志。上学期间她还经常逃课、撒谎。她在看书时通常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不到两分钟就把书籍丢到一边。她喜欢的是时尚的电影海报、热闹的爵士乐等这样的庸俗流行文化,她的精神消费需求也就止步于追求这些庸俗的东西。 由此可见,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洛丽塔追求的消费主义观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自我满足、自我放纵的欲望占主导地位,她的内心世界中一直把享受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影片通过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洛丽塔的消费主义观也反映和揭示了美国现实社会中普遍的、大众的青年人的消费观念。 二、 道德缺失 著名作家苏童曾说:“乱伦和诱奸是猥亵和肮脏的,而一部出色的关于乱伦和诱奸的小说竟然是高贵迷人的。”[2]这样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经过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改编搬上银幕之后,也同样高贵迷人、不失所望。继父和女儿的不伦之恋,虽然唯美、迷人,让人痛心惋惜,但却始终无法超越道德界限和社会价值的批判。说到底,洛丽塔一直将享受生活作为生活的理想和目标,为了维持这种状态,眼前的捷径便是依靠亨伯特;反之,亨伯特为了亲近洛丽塔,利用物质和金钱来使其臣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之下,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得日常行为和生活逐渐偏离了社会道德是非,走向扭曲。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影片开始就呈现了亨伯特枪杀奎尔蒂的场景。蓄意谋杀的画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荡然无存,血淋淋的凶杀与传统道德中的仁爱和宽容完全背离。随即,镜头一转,回到了亨伯特在美国任教期间,寻找住所的过程中来到了黑兹夫人家的场景。他对黑兹太太提供的房间并不满意,离开之际看到了让他心动的少女洛丽塔,这恰恰符合他对性感少女的欲念,于是决心留下来,为了可以长期地和洛丽塔相处,他竟然很违心的答应了与黑兹夫人结婚。当黑兹夫人发现了他的私人日记中写到对洛丽塔的迷恋之后,愤怒之情和这种有违道德的不伦之恋使她难以接受,冲出家门后不幸遭受车祸而亡。黑兹夫人的去世,给亨伯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于是,他和洛丽塔开始了汽车之旅。在外人看来,他是绅士慈爱的父亲,她是调皮活泼的女儿,不停地向父亲索要小礼物和零食;在私下里,他们是亲密的情人,开着汽车一路流浪,过着迷乱的同居生活。然而在洛丽塔生病期间,她跟奎尔蒂约好逃走了。就这样,洛丽塔在亨伯特的生活中消失了三年,身影沉寂,杳无音信。3年后再相见,洛丽塔已和奎尔蒂结婚并怀有身孕,在挽回洛丽塔无效的情形下,出现了影片开头的那一幕。 亨伯特是一名学者,来美国任教,属于上层知识分子。然而他内心扭曲的、阴暗的对性感少女的欲念使他变得疯狂。为了她,他愿意选择跟他不爱甚至厌恶的黑兹夫人结婚;为了她,他愿意远离人群,远离道德,一路流浪;为了她,他愤怒到杀死了奎尔蒂,成为杀人凶手。为了她,他无视道德的存在和束缚,他的整个人生毁灭了。 影片以洛丽塔的名字命名,显示了这一人物的与众不同。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洛丽塔的每个变化、每个阶段都紧紧地牵动着读者的内心,活泼叛逆的洛丽塔;失去母亲的洛丽塔;跟着亨伯特逃亡的洛丽塔;容颜憔悴怀有身孕的洛丽塔等,我们都感触颇多。在这段有违道德,世俗不容的畸形恋中,最早开始,洛丽塔是一个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未成年少女,她美丽、活泼、天真、叛逆,像个小仙女一样,生活得无忧无虑。母亲的突然死亡,使年幼的她变得无依无靠,只能和继父亨伯特相依为命,本该有的正常生活,如上学、交朋友、打网球、跳舞、演戏剧等生活随着与亨伯特的汽车之旅都无法实现了。在旅行中,她尽情享受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她不惜用身体来换取继父亨伯特的零用钱或者各种想要的礼物,她主动诱惑了亨伯特,并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乱伦生活。相处之中,两人争吵之后,亨伯特总是用零食和礼物为代价使她开心,视她如掌上明珠,但内心充满恐惧和担忧,怕她攒足了钱离开自己;洛丽塔则用性爱来要挟亨伯特,总是要亨伯特允诺给她零花钱之后,才能占有她,从而获得金钱,她体内那种与生俱来的邪恶总是很残忍地摆布他。三年之后,憔悴的洛丽塔写信给亨伯特也是因为缺钱的原因。影片的最后,亨伯特终于明白他和洛丽塔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建立在正常和谐的家庭关系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消费和金钱之上的。 三、 人生悲剧 这部影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影片中的人物纷纷死去。电影伊始,奎尔蒂被亨伯特枪杀,拉开了悲剧的序曲;之后,黑兹夫人因车祸而亡;亨伯特因杀人罪被捕入狱后死在狱中;洛丽塔最终也因难产而死。这些人物的悲惨结局给影片蒙上了悲剧色彩,同时也给观众带来心情的压抑与沉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战争中的赢家,经济和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附属品。电视传媒、商业广告和时尚杂志成为了人们备受推崇和喜爱的消费文化。中年人整天浑浑噩噩,过着奢侈的生活,不求上进,穿梭于各种舞会和约会之中,纵情享乐,对下一代的年轻人疏于管教;而青年一代深受享乐主义的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追逐时尚,对物质有极强的占有欲,醉心于梦幻般的生活之中,从而迷失自我。亨伯特在遇到洛丽塔之前,对生活没有特别的追求,生活态度消极,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洛丽塔非常爱看时尚杂志,喜欢唱歌跳舞,留声机是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她把自己打扮得妖娆时髦,经常模仿电影明星的行为举止。在和亨伯特的相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她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欲。影片中汽车旅馆所发生的悲喜剧正是美国社会真实的缩影。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整个美国社会都沉浸在这种纵情享乐,醉生梦死的不良社会风气之中。 美国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会对人们的欲望和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人们的占有欲不断膨胀,进而扭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亨伯特内心对性感少女强烈的欲望和占有欲,在见到洛丽塔之后,欲望之火难以熄灭,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他做出了挑战正常伦理秩序的愚蠢行为,先变为继父接近洛丽塔,后变为情人过着乱伦的生活,最后降低到嫖客,通过金钱来实现性生活。面对洛丽塔,他无暇顾及伦理道德,欲望吞噬了理智,最终绝望的他杀死了奎尔蒂,入狱而死。正是内心深处扭曲的欲望一步步地将他推向深渊,走向毁灭。洛丽塔也沉浸在享乐主义生活的氛围中,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主动诱惑亨伯特,并获得衣服,食物,金钱,完全没有顾及道德和伦理的力量。殊不知,这样的追求是要付出惨烈的代价的。 结语 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勘称20世纪公认的一部奇书,而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更让这部作品流芳百世。纵观整部影片,作为一部乱伦题材的影片却能让人感受到了高贵和唯美,着实令人震撼,同时导演黑色幽默的反讽风格也将美国的社会现实展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影片浓郁的悲剧色彩也强烈地感染着观众。在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享乐主义观念的膨胀必然会滋生欲望的膨胀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致使传统的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边缘化,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因此,在欣赏影片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从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在我们周遭。 参考文献: [1]陈昕.救赎与消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9. [2]苏童.虚构的热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5. 【作者简介】贺秀秀,女,陕西榆林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 蔡 俊,男,江蘇泰兴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